第44章 讓人頭痛的學生
- 航空軍工1950
- 余樂成溪
- 2040字
- 2025-05-28 07:00:00
隨著中級教練機項目的進一步推進,華夏方面迅速增派了更多航空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和年輕技術員,充實到聯(lián)合設計團隊中。
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帶著對航空事業(yè)的無限憧憬和對先進技術的極度渴望,踏上了這片他們心中的圣地。
他們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心中懷揣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深知這次學習機會的寶貴。
到了莫斯科后,這群年輕人沒有多作何事,便一頭扎進了設計局的各個部門。
他們像海綿吸水般,努力吸收著蘇方成熟的設計流程、精密的計算方法、嚴謹?shù)臏y試手段,以及高效的項目管理經(jīng)驗。
每一份圖紙,每一次技術討論,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航空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們,如程不失、屠繼達和周曉蘭等人,雖然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經(jīng)驗尚淺。
他們?yōu)榱吮M快熟悉工作,除了完成分配的計算任務以外,還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
像是整理資料,描繪圖紙副本,甚至只是負責傳遞文件之類的,他們都搶著在干。
總之就是盡力表現(xiàn),利用一切機會,有空的時候就向身邊的蘇方專家請教。
但是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難關就是語言關,華夏原本的外語教育主要是英語,自解放后才加大俄語的教育。
這批畢業(yè)生雖然在學校學過一段時間俄語,但他們在學校學的俄語偏重書面,口語交流磕磕絆絆。
請教問題時,常常因為一個詞語的誤用或發(fā)音不準,導致蘇方專家理解困難。
有時,一個簡單的技術概念,因為語言的隔閡,需要反復比劃、解釋,才能勉強溝通。
蘇方專家耐心講解的內容,也常常因為某個關鍵詞的聽不懂,使得學生們眉頭緊鎖,似懂非懂,回去后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消化和琢磨。
“同志,這個……嗯……機翼的升力系數(shù)……計算……為什么是這樣?”
一位名叫王浩的年輕畢業(yè)生,紅著臉,努力組織著俄語詞匯,向一位名叫瓦西里的蘇聯(lián)工程師請教。
他手中拿著一本小小的俄漢詞典,額頭上滲著細汗。
瓦西里聽得一頭霧水,皺著眉頭猜測道:
“你是說升力系數(shù)的推導公式嗎?還是這個特定翼型的數(shù)據(jù)?”
王浩更急了,結結巴巴地重復著:
“不……不是公式……是……為什么選擇……這個值?”
幾次溝通下來,雙方都有些無奈。
這種場景,在最初的日子里屢見不鮮。
盡管困難重重,但華夏設計組的成員們沒有絲毫氣餒,求知欲和報效祖國的信念支撐著他們。
為了攻克語言關,他們白天在工作中“實戰(zhàn)演練”,晚上回到宿舍便捧起俄語課本和詞典,加班加點地學習。
甚至在設計組內部的日常交流中,大家也開始有意識地使用俄語。
哪怕說得錯誤百出,引來善意的哄笑,也毫不在意。
即便如此,華夏新派來的年輕成員們在經(jīng)驗豐富的蘇聯(lián)工程師面前,仍然顯得非常稚嫩。
國內的航空教育體系與蘇聯(lián)相比,在某些課程的深度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上確實存在不足。
再加上語言的障礙,使得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更顯得捉襟見肘。
蘇聯(lián)工程師們漸漸覺得,這些華夏年輕人除了能幫忙計算一下,整理一些基礎資料外,在核心設計工作上似乎幫不上太多忙。
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顯得基礎,有時甚至暴露出知識體系的某些盲點。
好不容易理解了問題并給出解答后,對方卻常常是一臉迷茫,有時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似乎需要消化兩三天才能真正理解。
設計局的一些蘇聯(lián)專家私下里開始竊竊私語。
“這些華夏學生熱情是夠的,但基礎還是薄弱了些。”
一位負責結構強度計算的工程師對同伴說。
“問的問題總是表述不清楚,也不知道是不是抓不住重點,解釋起來太費勁了。”
“可不是嘛!”
另一位空氣動力學專家接口道:
“要不是上面三令五申,說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合作的樣板工程’,我可真沒耐心帶這些幾乎沒有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娃娃。”
這些議論,有時甚至會在非正式場合,半開玩笑地傳到陳天宇的耳朵里。
一些與陳天宇私交不錯的蘇聯(lián)工程師,比如沃爾科夫,在幾杯伏特加下肚后,也會拍著他的肩膀,帶著些許無奈說道:
“陳,你手下的這些年輕人很努力,但……說實話,指導他們,比我們自己畫圖紙要累多了。”
陳天宇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些潛在的問題。
在從喝得滿臉通紅的沃爾科夫處套到足夠多的信息后,他發(fā)現(xiàn)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會嚴重影響到工程師團隊的培養(yǎng)。
這對于志在建立自主航空工業(yè)體系的華夏而言,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次日,陳天宇與領隊李瑞軒商議后,召集了所有新加入的年輕工程師和技術員開會。
陳天宇首先開口,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同志們,來到莫斯科這段時間,大家辛苦了。
我看到了大家身上那股子拼勁,白天在工作崗位上虛心求教,晚上回到宿舍還在刻苦鉆研俄語,甚至在內部交流時也堅持使用俄語。
這種抓住一切機會學習的精神,值得表揚!”
聽到表揚,年輕人們的臉上有了一些光彩,會議現(xiàn)在的緊張感也少了些許。
陳天宇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
“但是,同志們,熱情和努力是必要的,有效的方法同樣重要。
最近,我聽到一些蘇方專家的反饋,他們對我們新來同志請教問題的方式,有一些感到困擾……”
陳天宇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客觀地轉述了蘇方專家在指導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問題表述不清、對解答理解緩慢、重復提問等現(xiàn)象。
“大家想一想,我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目的是什么?
是高效地學習先進技術和經(jīng)驗!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向蘇方專家學習,讓他們更愿意傾囊相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