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借巢育鳳
- 航空軍工1950
- 余樂成溪
- 2530字
- 2025-05-27 07:01:00
接下來的幾天,米高揚設計局的模型車間一片繁忙。
華夏方案的測試模型很快被加工出來。
當這個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的飛機模型被安裝在風洞的測試支架上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測試過程是嚴謹而枯燥的,數據采集儀器忠實地記錄著每一個測壓點的變化。
幾天后,當厚厚一疊風洞測試報告擺在雙方專家面前時,會議室內的氣氛凝重到了極點。
沃爾科夫率先翻開了報告,他的手指因為緊張而微微顫抖。
當他看到報告中關于升阻比、失速特性、操縱面效率等關鍵數據時,他的臉色迅速變得蒼白。
報告顯示,華夏方案模型在風洞測試中表現出的各項氣動特性,不僅達到了設計預估值。
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低速操控性和大迎角下的升力特性,比蘇方自己那個經過多輪優化的方案還要略勝一籌!
尤其是在關鍵的巡航升阻比上,華夏方案的實測數據,確實印證了陳天宇先前的理論預估,比蘇方方案高出了近百分之五!
“這……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沃爾科夫失聲叫道,手中的報告紙張被他捏得變了形。他無法接受這個結果,這顛覆了他以往所有的經驗和認知。
其他蘇方專家也紛紛傳閱著報告,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充滿了震驚和難以置信。
波波夫老專家扶著額頭,喃喃自語:
“直覺……美學……難道真的有科學無法完全解釋的領域?”
格列維奇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波瀾。
他看向陳天宇,目光中充滿了復雜的情緒,有驚訝,有贊賞,但更多的是對陳天宇所說的三角翼設計的渴望。
事實勝于雄辯,冰冷而客觀的風洞數據,徹底打消了蘇方最后的疑慮。
經過雙方聯合技術委員會的緊急磋商和激烈討論,最終的決定很快形成:
新的中級教練機項目,將以華夏方面提交的設計方案為基礎進行深化設計!
同時,為了確保飛機的生產工藝性、系統兼容性以及滿足蘇聯空軍的使用習慣,將全面引入米高揚設計局在結構設計、子系統選用、以及系統集成方面的成熟經驗和技術,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
這個決定,無疑意味著華夏設計團隊的方案獲得了核心地位。
陳天宇和他所帶領的華夏團隊,在項目中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華夏代表團的工程師們在得到確定的消息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
陸小鵬激動地擁抱著身邊的同事,張工和劉工的眼眶也有些濕潤。
他們為了這個方案,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此刻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根據雙方商定的合作模式,華蘇兩邊的團隊將立即合并成聯合設計團隊。
核心設計工作將在莫斯科的米高揚設計局進行,華夏方面可以根據項目進展和實際需要,派遣更多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參與到后續的詳細設計、試驗和生產準備工作中。
這對于迫切需要學習和積累先進航空技術經驗的華夏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寶貴機會。
這次出人意料的評審結果,以及隨后形成的全新合作模式,很快被蘇聯宣傳部門給利用上了。
在蘇聯官方的宣傳口徑中,這次中級教練機項目的合作,被迅速包裝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官方的宣傳口徑中,這個項目被描繪成:
“在偉大的蘇聯老大哥悉心指導和無私幫助下,年輕的兄弟國家華夏在航空工業領域積極探索、奮發圖強,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生動范例。
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國際分工與技術協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成功典范。”
相關的報道和評論,除了出現在《真理報》等蘇聯主要媒體上外,在東歐國家的主要媒體上,也同時進行了報道。
這種帶著明顯傾向性的宣傳口徑傳回華夏后,華夏官方對此并未表示否認。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強調華蘇友好、突出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蘇聯的領導地位,是符合整體戰略需求的。
不過華夏的媒體在轉載和報道時,更多地是強調“華蘇兩國工程師的智慧結晶”、“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應該進行更多富有成效的合作”。
不過隨著合作項目細節的公布,特別是華夏設計的方案成為主導的消息,通過各種渠道在華夏國內逐漸傳開后,立刻在民眾中引起了一片歡騰。
在這個百廢待興、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漲的年代,國家能夠在如此尖端的技術領域取得這樣的成就。
能夠與航空工業強國蘇聯進行深度的合作,還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本身就是一件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無比自豪的事情。
……
相對于普通群眾而言,菁華航空系布告欄前的一則不起眼通知,卻在小范圍內掀起了更大的波瀾。
航空系的學生們,此刻的心思更多被“米高揚設計局中級教練機聯合設計團隊補充招募應屆畢業生”的消息牢牢抓住。
“學校收到航空工業局的正式通知了!”
一個名叫李明遠的學生壓低了聲音,但語氣中的興奮卻難以掩飾。
他身旁,平日里沉穩的程不失略作思索后說道:
“我琢磨著,這事兒不簡單。
咱們之前協助國內設計組進行數據計算,據說效果不錯,上面肯定是看到了咱們大學生的潛力。”
“沒錯!”
另一個一直默不作聲,但眼神格外專注的女生周曉蘭突然開口。
“程不失說的有道理!
而且你們想,咱們國家剛經歷戰火,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老技術員,很多都在一線保障咱們志愿軍同志們的戰斗機維修。
國家肯定是要優先保障那邊的需求。”
她的目光掃過眾人,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定。
李明遠連連點頭:
“周曉蘭說得對!
我聽我留校當助教的表哥說,這次的中級教練機項目,上面非常重視。
不僅是要搞出一款好飛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我們自己的航空設計隊伍!
這叫‘借雞生蛋’,不,是‘借巢育鳳’!”
他一時嘴快,引得周圍人一陣低笑。
“所以,才要從我們這些應屆畢業生里選人。”
程不失接話,他的聲音里透著一股強烈的渴望。
“這既是補充力量,也是給咱們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
聽說不光是我們菁華,航空工業局還對其他有航空專業的學校發了通知,要選拔最優秀的學生。”
“去莫斯科啊……”
有人輕聲感嘆,語氣中充滿了向往。
“那可是米高揚設計局,世界頂尖水平!
能親眼看看他們是怎么設計飛機的,哪怕只是打打下手,學到的東西也夠我們用一輩子了。”
周曉蘭的眼神更加明亮,她攥緊了拳頭:
“這不僅僅是學習,更是責任。
我們必須把蘇聯同志的先進技術,特別是他們成熟的結構設計經驗、系統集成方法,還有那些我們目前還很薄弱的航空材料應用,都學回來!”
“對!”李明遠重重一揮手,仿佛已經置身于繁忙的設計室。
“等我們掌握了這些,將來一定能為國家設計出更先進的殲擊機、轟炸機!
到時候,就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了!”
這番話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年輕學子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他們眼中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求,對未來的憧憬,以及那份深植于心的、為這個新生國家貢獻力量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