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古書收藏
- 正陽收藏局:從救下徐慧真開始
- 淺語音條
- 2235字
- 2025-06-08 21:10:51
北大圖書館的琉璃瓦在秋陽下泛著金光,趙教授領著蘇浩然走進古籍室時,檀木書架上的積塵被腳步驚起,在光柱中浮沉如星。楚冰冰抱著一摞《昭明文選》跟在后面,忽然想起畫展樓里《流民圖》上的塵埃——同樣是時光的印記,卻有著不同的重量。
“蘇會長請看,”趙教授推開雕花木門,樟木香氣撲面而來。室內二十架書櫥密不透風,最頂層的線裝書封面已泛出蜜色,卷角處粘著乾隆年間的藏書票。楚冰冰看見蘇浩然的眼睛亮了,青銅鑰匙吊墜在中山裝前襟輕輕晃動,像發現了新巢的蜂鳥。
“這是明萬歷刻本《牡丹亭》,”一個戴瓜皮帽的老教授捧著錦盒上前,藍布袖管掃過書脊時,楚冰冰聽見細微的“噼啪”聲——那是百年紙頁特有的脆響。蘇浩然接過書,指尖在“原來姹紫嫣紅開遍”的朱批上停頓,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延安窯洞,老農用油燈熏黑的手指教他辨認碑刻。
“好字!”趙教授看見蘇浩然在批注旁輕點,立刻明白他在贊嘆湯顯祖的蠅頭小楷。楚冰冰卻注意到蘇浩然袖口的補丁——那是徐慧真昨晚新縫的,針腳細密得像書頁上的界欄。
“蘇老師,”一個中年教授抱著《全唐詩》湊過來,書脊上的藍布已經磨白,“這是康熙年間揚州詩局本,您看這‘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來’字,末筆帶了飛白……”
蘇浩然忽然笑了,指著“來”字的枯筆處:“像不像懷素草書里的折釵股?”他的手指劃過紙面,青銅鑰匙吊墜撞在書角發出輕響。楚冰冰看見老教授們交換眼神,鏡片后的光閃爍如星——他們等這句話等了三個月,從聽說蘇浩然懂古籍那天起。
“老師,這個!”靜理從書堆里舉起一本線裝書,封面寫著《齊民要術》,紙色如陳年宣紙。蘇浩然接過來時,書頁間飄出一縷淡墨香,夾著幾片干枯的蕓香草。他忽然想起陸晨曦第一次送他的墨錠,也是這樣裹著蕓香,說是“防蛀”。
“蘇會長,”趙教授搓著手,白襯衫袖口磨出了毛邊,“您看這些書……”
蘇浩然沒說話,只是走到一架明版書前。那里躺著《天工開物》的初刻本,書口的“宋應星”三個字被摩挲得發亮。他的指尖剛觸到“乃粒”卷的稻穗插圖,系統提示音突然在腦海中響起:
【檢測到藍色事件?典籍尋珍(天工開物初刻),獲得“格物?源”收藏品】
【收藏系統提示:文化溯源+ 60,解鎖“知識傳承?大師”技能】
青銅鑰匙吊墜驟然發燙,蘇浩然看見插圖里的稻穗在眼前晃動,竟與靜理畫的《麥浪》有幾分神似。楚冰冰看著他忽然凝固的神情,想起畫展樓里他看《開國大典》時的模樣——都是看見珍寶時,從眼底泛起的光。
“蘇老師,”趙教授咬了咬牙,從袖筒里掏出張泛黃的契約,“這是國子監舊藏的《永樂大典》殘卷,您看……”
殘卷展開的瞬間,楚冰冰屏住了呼吸。朱絲欄內的蠅頭小楷像群飛的墨蝶,“星”字條下的“北斗七星”圖旁,竟有永樂皇帝的朱批:“觀星可知農時”。蘇浩然的手指懸在朱批上方,鑰匙吊墜在胸前劃出一道灼熱的弧線。
“趙老,”蘇浩然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這殘卷……”
“只要您點頭加入文學社,”趙教授的喉結滾動著,“這卷《永樂大典》,還有那套《天工開物》,都歸您!”
周圍的教授們同時吸氣,楚冰冰看見一個老教授的手抖得厲害,差點碰倒旁邊的青瓷筆洗。她想起徐慧真說的“文人惜書如命”,此刻才明白,這些老頭子是把壓箱底的寶貝都搬出來了。
“爸,你看這個!”靜理舉著本《山海經》跑過來,書頁間夾著片染血的布片。蘇浩然接過書,看見布片上用朱砂寫著“流民李三記”——那是百年前逃荒者藏在書里的字條。系統提示音再次響起:
【檢測到綠色事件?民間遺珍(山海經夾頁),獲得“疾苦?記”收藏品】
蘇浩然突然笑了,把《山海經》遞給靜理:“好好收著,這比任何畫都珍貴。”他轉向趙教授,鑰匙吊墜在陽光下閃著決斷的光:“好,我加入文學社。但這些書——”他指了指《天工開物》和《永樂大典》,“我要帶去畫展樓,辦個‘古籍里的中國’特展。”
老教授們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喝彩。楚冰冰看見趙教授抹了抹眼角,藍布衫的肘部補丁在光柱中像朵綻開的花。她忽然想起蘇浩然說的“藝術要扎根人民”,原來古籍也是一樣——鎖在深閨不如公之于世,讓更多人看見先人智慧。
三日后,畫展樓的古籍特展開幕。楚冰冰站在《天工開物》的稻穗插圖前,聽見旁邊的小學生指著插圖喊:“老師,這和我爺爺畫的插秧圖一樣!”她轉頭看見蘇浩然正在給靜理講解《永樂大典》的朱批,青銅鑰匙吊墜在胸前輕輕晃動,像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冰冰姐,你看!”靜理舉著拓片跑過來,上面是蘇浩然臨的《天工開物》稻穗。楚冰冰摸著拓片上的墨痕,忽然明白蘇浩然為什么要把古籍搬進展覽樓——不是收藏,是讓死的文字活過來,像畫展樓的《麥浪》一樣,讓每個觀眾都能看見土地的心跳。
夜深了,四合院的葡萄架下,蘇浩然正在給楚冰冰示范研墨。月光落在《永樂大典》的殘卷上,朱批的“觀星可知農時”六個字泛著溫潤的光。楚冰冰看著墨錠在硯臺里旋轉,想起白天畫展樓里那個老農的話:“原來老祖宗早把種田的道理寫在書里了。”
“老師,”楚冰冰忽然開口,“我想拓印《天工開物》的農具圖。”
蘇浩然放下墨錠,月光照見他眼角的細紋。他想起延安老農教他辨認麥苗時說的“書里有黃金”,現在才懂,這黃金不是收藏價值,是讓后人看見“粒粒皆辛苦”的智慧。“好,”他遞給楚冰冰一張宣紙,“先拓犁鏵的紋路,那是古人手掌的溫度。”
楚冰冰接過紙,鼻尖縈繞著墨香與蕓香草的氣息。她聽見蘇浩然磨墨的“沙沙”聲,像極了畫展樓古籍特展里,觀眾們翻書的聲音——這聲音里,有趙教授們忍痛割愛的嘆息,有小學生們驚奇的歡呼,還有蘇浩然讓文化活過來的決心,它們都將在墨色中暈開,成為這個國家文化血脈里,新的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