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河北寧河(今TJ市NH區)人,是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以下是其詳細介紹:
個人經歷
- 1944年,于敏考上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轉入理學院讀物理。1949年,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并考取研究生,兼任助教。1951年,研究生畢業,被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1965年1月,調入第九研究院理論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5年,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主要成就
-核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與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氫彈理論突破:1960年到1965年初,組織領導攻克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核裝置的理論設計。
-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主持研究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中子注入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領導突破了氣態引爆彈(初級)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級原理,為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礎。
-中子彈突破: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加者,提出中子彈的設計指標,明確主攻方向,指出關鍵技術問題和難點。
人才培養
- 1959年,和楊立銘教授合作出版《原子核理論講義》,成為中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1972年到1978年的授課講稿,成為早期九院研究生部的教材。
-多次在九院講學授課,內容涵蓋ICF物理、等離子體動力學理論等。
- 1994年,設立“于敏數理科學獎勵基金”,激勵中物院科研人員投身核科技事業。
申紀蘭(1929年12月29日—2020年6月28日),SX省平順縣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共產黨員,榮獲眾多榮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以下是其主要事跡介紹:
推動男女同工同酬
1951年,西溝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申紀蘭當選副社長。她動員婦女下田勞動,針對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帶領婦女與男人展開勞動競賽,爭取到“男女干一樣的活,應記一樣的工分”。1954年,她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大會上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被寫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探索農村發展道路
1984年,針對西溝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暴露的問題,申紀蘭提出“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新路子。1985年,帶領西溝村利用硅礦資源建成鐵合金廠,后又建成多個村辦企業。2012年起,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帶領西溝村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綠色生態旅游,探索出產業扶貧新模式。
履行人大代表職責
申紀蘭是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65年的代表生涯中,她所提建議和議案涉及國計民生大事和群眾利益小事,如SX省引黃工程、太舊高速公路建設等,都在她和其他代表提議下變成現實。
申紀蘭還曾擔任SX省婦聯主任、CZ市高官會副主任等職務。她獲得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道德模范等諸多榮譽。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同年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孫家棟是我國著名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個人經歷
1929年4月8日,孫家棟出生于遼寧復縣(今瓦房店)。他曾在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部任職,后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擔任過院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務,還擔任過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等職。
主要成就
-人造衛星領域: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總體設計負責人。之后還擔任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等多種衛星的總設計師,主持研制了45顆衛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衛星導航與深空探測: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推動了我國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
所獲榮譽
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獎項,及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共和國勛章等榮譽稱號。
李延年
-個人經歷:1928年11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45年10月入伍,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
-主要事跡: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1951年10月他擔任志愿軍某營七連指導員,奉命對失守的346.6高地實施反擊,在戰斗激烈、傷亡較大的情況下,先后五次整頓組織,始終保持部隊有組織地進行戰斗。
-所獲榮譽:榮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離休后被評為“先進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
張富清
-個人經歷:1924年12月出生,陜西洋縣人,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HUB省ESTJZMZ治州來鳳縣,先后在多個單位工作,1984年12月離休。
-主要事跡:在西北野戰軍時,作戰英勇,在永豐城戰斗中,他帶著2個炸藥包、1支步槍、1支沖鋒槍和16個手榴彈攀上寨墻,炸掉敵人兩個碉堡,身受重傷仍獨自堅守陣地到天明,數次打退敵人反撲。轉業后,他深藏功名60余年,扎根貧困山區,主動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為當地發展奉獻力量。
-所獲榮譽: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袁隆平
-個人經歷:1930年9月7日出生于BJ,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之后一直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
-主要成就: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研究,突破三系配套、優勢組合選配和雜交制種三大難關,雜交水稻迅速在中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后來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開展“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他還不斷致力于提高雜交水稻產量,實現了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的突破,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糧食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
-所獲榮譽: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大獎,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黃旭華
-個人經歷: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廣東汕尾,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起,先后參與蘇聯援華艦船的轉讓制造和仿制工作、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工作,曾任核潛艇研究室副總工程師、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等職。
-主要成就:作為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1964年帶領團隊研制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獲榮譽: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獲評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2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5年2月6日,黃旭華在武漢逝世,享年99歲。
屠呦呦
-個人經歷: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寧波,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1955年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69年,接受“523”抗瘧藥物研究項目,任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
-主要成就:領導團隊編寫《抗瘧單驗方集》,對200多種中藥展開實驗研究。1971年,團隊首次獲得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年,分離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1973年,合成療效更好的雙氫青蒿素。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在全球廣泛使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
-所獲榮譽: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鐘南山
-個人經歷: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福建廈門人,畢業于BJ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曾任廣州醫學院(現廣州醫科大學)黨官員、院長及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等職務。
-主要成就: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出任GD省非典醫療救護專家組組長,明確SARS病原學特征,提出有效防治方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逆行馳援武漢,判斷新冠肺炎“肯定人傳人”,提出防控建議。他長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將各類型呼吸衰竭搶救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在《柳葉刀》等國際權威刊物發表論文二百余篇,出版各類專著近20部。
-所獲榮譽:1984年被授予“中國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獲得“白求恩獎章”,2020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21年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殊榮。
王永志
-個人經歷: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LN省昌圖縣,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后因院系調整并入BJ航空航天大學,1961年從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畢業。他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院長、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等職務。
-主要成就:20世紀60-70年代參加中國第一代戰略火箭研制;80年代作為第二代戰略火箭研制主要技術帶頭人,實現技術更新換代。提出橫向并聯捆綁等思路用于“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開發,將運載能力大幅提高。提出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帶領團隊使神舟飛船采用三人三艙設計方案,讓長征二號F火箭更安全可靠,助力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實現中國載人航天突破。
-所獲榮譽: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年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永志星”,2024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王振義
-個人經歷: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蘇興化,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曾擔任上海二醫大基礎學部主任、病理生理教研組主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等職務。
-主要成就:在中國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并發現輕型血友病。確立了以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合療法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第一個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所獲榮譽:1994年獲得凱特林癌癥醫學獎,2011年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24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黃宗德
-個人經歷:1931年8月生,山東榮成人。1948年11月入伍投身革命,參加過淮海戰役,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渡江戰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1986年12月離休,曾任休養所黨委副書記。
-主要成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英勇,多次立下戰功。1953年7月,在金城戰役上九井西山戰斗中,打掉敵地堡3個,斃敵7人,只身俘敵22人,繳獲多種武器和報話機。榮獲“二級戰斗英雄”、勝利功勛榮譽章,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被朝鮮授予“一級國旗勛章”。
-所獲榮譽:2024年9月29日,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李振聲
-個人經歷:1931年2月25日出生于山東淄博,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農學系。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副主任等多個職務,199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4年9月29日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主要成就:系統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育成“小偃”系列品種,創建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開創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為提高中國小麥生產水平作出突出貢獻。
-所獲榮譽:榮獲陳嘉庚科學獎生命科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作物學會“杰出作物學家獎”等。
《共和國勛章:閃耀在時代長河的精神豐碑》
在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生命赴使命,用熱血鑄忠誠,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命運,在各自的領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們胸前的共和國勛章,不僅是國家授予的最高榮譽,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最璀璨的明珠。
于敏隱姓埋名數十載,在核物理的世界里攻堅克難,用智慧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事業奠定根基;申紀蘭以“男女同工同酬”的吶喊,推動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進程,用一生踐行著“人民代表為人民”的初心;孫家棟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導航,從月球探測到載人航天,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跨越中。
戰場上,李延年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張富清深藏功名扎根山區,他們用熱血和堅守詮釋了軍人的擔當;實驗室里,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挽救千萬生命,鐘南山在疫情中逆行守護人民健康,他們以科學精神和醫者仁心筑起生命的防線。還有李振聲讓小麥“遠緣雜交”結出碩果,黃旭華讓核潛艇在深海中挺起脊梁,王永志用火箭托舉起飛天夢想,王振義以創新療法改寫白血病治療史……他們或深耕土地,或逐夢星海,或懸壺濟世,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這些勛章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于敏在戈壁深處演算公式,申紀蘭在田間地頭奔走呼吁,黃旭華30年未向家人透露工作內容,張富清在貧困山區默默奉獻直至白發蒼蒼。他們的人生選擇,早已超越個人得失,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如今,這些勛章獲得者有的已經離去,但他們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著后來者的道路。他們是時代的脊梁,是民族的驕傲,更是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坐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共和國勛章的光芒將永遠指引我們,以信念為帆,以奮斗為槳,在各自的崗位上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