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監察典型案例評析與要點剖析
- 欒居滬
- 2361字
- 2025-05-14 15:16:08
案例二 總包單位代發工資的對象只能是農民工[2]
案情簡介
房地產開發公司與省建公司簽訂《項目一期二標段總承包合同》,約定房地產開發公司將項目一期二標段總承包工程交由省建公司實施,合同同時對承包范圍、付款方法等內容進行了約定。2018年4月20日,省建公司(甲方)與工程公司(乙方)簽訂《項目一期二標段項目勞務分包合同》,由省建公司將項目一期二標段的勞務分包給工程公司,合同主要約定:勞務分包合同價款為56488482.23元,乙方所承包工程完全完工后付至70%,結算審核完成后,工程款付至95%,剩余5%為工程質保金。簽訂《勞務分包合同》時,工程公司出具了《不欠薪保證書》,承諾按時支付勞動者報酬,絕不找任何借口拖欠、克扣勞動者應得的工資及相應報酬,若不遵守本保證書,自愿支付相當于拖欠、克扣勞動者報酬兩倍的違約金。省建公司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向工程公司給付了相應款項。2019年3月15日,秦某(乙方)與工程公司(甲方)簽訂《內部承包協議》,合同主要約定:承包范圍為建筑圖紙內所有的屬于油工的工作內容。2020年1月3日,秦某與工程公司就班組分包油工工程等工序項目簽訂《預結算單明細》,經結算雙方確認實際結算金額為646215.51元。
案件發展歷程
(一)一審法院:秦某僅與工程公司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
一審法院認為,秦某與工程公司簽訂的《內部承包協議》,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雙方當事人均應依照約定享受權利、履行義務。本案中,秦某為工程公司提供了勞務,工程公司接受了該勞務,并支付了部分勞務費。后經雙方結算工程公司向秦某出具了《預結算單明細》,一審庭審中工程公司對該結算單亦予以認可,故對秦某要求工程公司給付剩余勞務費488215.51元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予以支持。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之規定,本案中,秦某于2019年11月1日向工程公司交付案涉工程后,工程公司并未按合同約定向秦某足額支付勞務費,已構成違約,應向秦某承擔賠償損失的違約責任。現秦某主張工程公司支付逾期付款利息15663元(按照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一年期利率3.85%計算自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及支付至款項還清為止的逾期付款利息的訴訟請求,合法合理,一審法院予以支持。房地產開發公司作為發包方,將其建設工程分包給省建公司,省建公司將其中的勞務工程分包給工程公司,均符合法律規定。因秦某僅與工程公司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故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秦某應向其合同相對方工程公司主張權利。故對秦某要求省建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給付勞務費的訴訟請求,于法無據,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工程公司不服,提起上訴。
(二)二審法院:秦某并非班組雇傭的農民工,不適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中,工程公司雖然是具有勞務承包資質的公司,但其將勞務工程又部分分包給無資質的秦某,由其組織人員施工。而秦某并非工程公司職員,工程公司亦未從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支持,所以雙方簽訂的雖是《內部承包協議》,實際上雙方之間形成的是勞務分包合同關系,雙方的行為違反了禁止將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和個人的禁止性規定,《內部承包協議》應屬無效。一審法院認為,雙方簽訂的《內部承包協議》合法有效認定錯誤,本院予以糾正。本案中合同無效的后果是返還財產,秦某為工程公司提供了勞務,工程公司接受了該勞務,并支付了部分勞務費。后經雙方結算工程公司向秦某出具了《預結算單明細》,一審庭審中工程公司對該結算單亦予以認可,故對秦某要求工程公司給付剩余勞務費488215.51元的訴訟請求,一審法院予以支持,本院予以維持。關于秦某主張工程公司支付逾期付款利息15663元,本院認為,因本案中秦某與工程公司簽訂的《內部承包協議》屬無效合同,不存在違約責任,故本院對秦某該項主張不予支持。關于工程公司主張省建公司及房地產開發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上訴請求,本院認為鑒于秦某與工程公司之間是勞務關系,秦某系從事油工的班組負責人,并非班組雇傭的農民工。所以根據本案事實,《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無法作為審理本案的法律依據,工程公司上訴主張省建公司及房地產開發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上訴請求缺乏依據,不予支持。
秦某不服,申請再審。
(三)再審法院:秦某放棄法律規定的常規性救濟途徑,應當承擔該處分行為所致的失權后果
再審法院認為,兩審終審制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當事人如認為一審判決錯誤,應當提起上訴,通過二審程序行使訴訟權利。即當事人首先應當選擇民事訴訟審級制度設計內的常規救濟程序,通過民事一審、二審程序尋求權利的救濟。再審程序是針對生效判決可能出現的重要錯誤而賦予當事人的特別救濟程序。如在窮盡了常規救濟途徑之后,當事人仍然認為生效裁判有錯誤的,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對于無正當理由未提起上訴且二審判決未改變一審判決對其權利義務判定的當事人,一般不應再為其提供特殊的救濟機制,否則將變相鼓勵或放縱不守誠信的當事人濫用再審程序,從而使得特殊程序異化為普通程序。一審判決作出后,秦某未提起上訴,應視為其接受一審判決結果。工程公司提起上訴后,二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工程公司將勞務工程部分分包給無資質的秦某,雙方形成勞務分包合同關系,因雙方的行為違反法律關于禁止將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和個人的規定,二審法院認定內部承包協議無效,判決工程公司支付秦某勞務費488215.51元,駁回秦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因秦某對一審判決未提起上訴且二審并未改變一審判決對其主要權利義務的判定,其放棄法律規定的常規性救濟途徑,即應當承擔該處分行為所致的失權后果。故對秦某關于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且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等再審事由,本院從程序上直接予以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