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法疑難案例與企業(yè)合規(guī)指引
- 大成勞動與人力資源專業(yè)委員會編著
- 6405字
- 2025-05-12 17:01:23
009 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時,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以及承擔的責任比例[8]
案例要旨
勞動者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用人單位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確定勞動者賠償比例應對用人單位內部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勞動者客觀過錯程度及用人單位是否存在管理上的疏漏等方面進行綜合認定。
案情介紹[9]
甲公司是從事房產代理銷售的公司。2018年4月6日,陳某與甲公司簽訂《勞動合同》,約定:陳某在甲公司從事置業(yè)顧問崗位工作;甲公司、陳某任何一方違反《勞動合同法》或本合同規(guī)定,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根據后果和責任大小,向對方支付賠償金。陳某違反勞動法律、法規(guī)和甲公司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事項,給甲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陳某已知曉甲公司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置業(yè)顧問銷售提成管理規(guī)定等,并承諾遵守。
在勞動合同簽訂后,陳某到甲公司代理的某樓盤項目銷售部工作。陳某作為置業(yè)顧問,熟知甲公司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開展業(yè)務過程中,向客戶隨意承諾、虛假承諾,被開發(fā)商或終端客戶投訴,對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或影響的,開展業(yè)務過程中,未經許可向客戶作出超范圍承諾,被開發(fā)商或終端客戶投訴,對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或影響的,視情節(jié)輕重程度,甲公司可并行或單獨選擇扣款2000元、扣發(fā)所有未發(fā)放的提成、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由當事人承擔等處罰。”該項制度經過了多數職工代表和甲公司工會同意。
陳某知悉公司相關制度內容,但仍在2018年12月25日擅自帶客戶看工程抵款房源,并最終促成該房屋成交。在陳某嚴重違紀行為發(fā)生后,甲公司2018年12月30日召開項目現場會議,重申并再次強調了置業(yè)顧問不得推薦、銷售工程抵款房,否則公司有權采取罰款并辭退、扣發(fā)所有未發(fā)放的提成,以及開發(fā)商對代理公司進行處罰將由當事置業(yè)顧問全部承擔。陳某參會并現場簽字確認。
因陳某的嚴重違紀行為,導致甲公司于2019年1月4日被項目開發(fā)商乙公司處罰,開發(fā)商作出《關于甲公司違規(guī)銷售工程抵款房予以處罰的通報》,載明:陳某在帶客戶現場看房過程中,擅自與該項目抵款方取得聯系并確認房屋出售價格,最終促成了該房成交,開發(fā)商決定處罰甲公司,由甲公司全額承擔該項目售樓部2018年12月水電費。
在甲公司再三強調相關規(guī)則制度的情形下,陳某仍在2019年1月9日擅自協助購買抵款房的客戶辦理了房屋網上備案變更登記,由此導致甲公司被乙公司處罰10萬元。2019年1月30日,乙公司作出《關于對在銷售過程中的嚴重違規(guī)行為予以處罰的函》,載明:陳某未經乙公司同意并履行相關審批手續(xù),擅自操作該套抵款房進行網上備案工作,對乙公司的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根據《項目銷售代理合同》中附件《黃線風險》的相關約定,決定處以甲公司10萬元罰款,并要求甲公司對陳某予以辭退。
此外,陳某發(fā)生以上違規(guī)情形后,從2019年2月26日起處于連續(xù)缺勤狀態(tài),根據《勞動合同》第八條的約定,連續(xù)曠工三天的,甲公司有權解除合同。
2019年6月12日,乙公司向甲公司出具收據兩份。第一份收據摘要載明,根據《關于對在銷售過程中的嚴重違規(guī)行為予以處罰的函》處以罰款,收據金額為100000元。第二份收據摘要載明,根據《關于甲公司違規(guī)銷售工程抵款房予以處罰的通報》處罰2018年12月水電費,收據金額為42084元。
2019年3月12日,陳某、甲公司均提出了勞動爭議仲裁申請。陳某請求:1.解除陳某與甲公司之間的勞動合同;2.甲公司支付未發(fā)放傭金111302元。甲公司請求:1.解除陳某與甲公司之間勞動合同;2.陳某賠償對甲公司造成的損失142084元;3.陳某返還利用工作之便獲得的應由甲公司所有的收入56000元。同年6月10日,勞動仲裁委作出《仲裁裁決書》,裁決:確認陳某與甲公司之間勞動關系已解除,甲公司支付陳某提成工資106666元,駁回陳某其他仲裁請求,駁回甲公司所有仲裁請求。甲公司不服,遂起訴至法院。
甲公司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請求:1.甲公司無須向陳某支付提成工資106666元;2.陳某承擔因違紀而造成的甲公司所受處罰142084元。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甲公司規(guī)章制度中的《代理運營中心紅線/黃線規(guī)定》雖經民主程序制定,但因銷售人員勞動報酬構成中絕大部分為銷售提成,該規(guī)定中扣發(fā)所有未領提成的處罰措施將使銷售人員在違反規(guī)定后基本無法取得勞動報酬,未保障勞動者獲取勞動報酬的權利,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的規(guī)定。《私下進行工程抵款房銷售的處罰制度》制定過程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甲公司需向陳某支付提成工資106666元。因甲公司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乙公司確實在代理費中抵扣了處罰金額,不足以證明陳某的違規(guī)行為遭受了損失,對甲公司要求陳某承擔損失的主張不予支持。
一審法院判決:1.陳某與甲公司之間勞動關系解除;2.甲公司向陳某支付提成工資106666元;3.陳某無須向甲公司返還56000元;4.駁回甲公司其他訴訟請求。
甲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1.撤銷一審判決;2.改判甲公司無須向陳某支付提成工資106666元;3.改判陳某承擔因嚴重違紀而造成的甲公司所受賠償處罰142084元。
二審審理過程中,甲公司提交了發(fā)票、銀行回單、付款審批表、代理費結算匯總表等證據證明乙公司確實在代理費中抵扣了處罰金額。
裁判觀點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有二:一是就乙公司對甲公司的懲罰性賠款陳某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二是甲公司是否應當支付陳某提成款。
就第一個爭議焦點問題,二審法院認為:甲公司是從事房產代理銷售的公司,根據該公司制定的《代理運營中心紅線/黃線規(guī)定》,其目的是規(guī)制銷售人員在銷售房產過程中的違背執(zhí)業(yè)道德的行為。該規(guī)定將“炒房、炒號、收取回扣、販賣信息、泄露機密、虛假承諾、偽造欺騙”等行為列舉為執(zhí)業(yè)紅線的禁止性規(guī)定,并規(guī)定對“凡是違反了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公司處罰將重于開發(fā)商,若造成的經濟損失(無論金額大小),均由當事人個人承擔,直屬領導、直屬部門負責人將承擔連帶責任。若公司已經代為承擔的,公司有權追償”。本案中陳某系甲公司銷售人員,卻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向客戶推薦抵款房源。該房源不屬于開發(fā)商委托銷售的范圍,而是同屬同一樓盤的開發(fā)商抵償給建設單位的房源。屬同一樓盤的抵款房源與開發(fā)商委托銷售房源之間天然存在競爭關系。作為受開發(fā)商委托銷售的甲公司的銷售人員,其明知或應知利用職務便利推薦抵款房源顯然屬于明顯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2018年12月25日陳某帶客戶參觀抵款房源后,當月30日,即5日后,甲公司專門重申禁止置業(yè)顧問個人代理銷售抵款房源的行為,陳某在該《私下進行工程抵款房銷售的處罰制度》簽字予以認可,但其卻在2019年1月9日利用自己銷售人員的權限進行網上備案將抵款房購房人變更為新的買受人,即利用銷售人員身份,使得客戶購買抵款房源交易目的完全實現。因陳某銷售抵款房源事件發(fā)生,乙公司分別在2019年1月4日和1月30日向甲公司出具《關于甲公司違規(guī)銷售工程抵款房予以處罰的通報》《關于對在銷售過程中的嚴重違規(guī)行為予以處罰的函》。該兩份材料分別對陳某先后促成抵款房交易和擅自進行網上備案變更兩個行為,要求甲公司承擔2018年12月項目售樓部的水電費用和處以10萬元罰款。經結算,甲公司因陳某違規(guī)銷售行為遭受經濟損失142084元。對于勞動者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用人單位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六條規(guī)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陳某與甲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第十條明確約定,因違反公司管理制度解除勞動的,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同時甲公司的內部管理制度《代理運營中心紅線/黃線規(guī)定》也明確規(guī)定對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追償。綜合考慮陳某主客觀過錯程度,其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已經明知銷售抵款房源是違背職業(yè)道德的行為且在甲公司重申管理制度時,仍然利用工作權限進行抵款房的網上備案登記。另外甲公司對陳某可獨立操作網上備案存在管理上的疏漏,考慮陳某已經被甲公司辭退,10萬元罰款尚有另一員工原因所致,故對甲公司因陳某擅自銷售抵款房源造成的經濟損失142084元,酌情由陳某承擔65%的賠償責任,即92354.60元。
就第二個爭議焦點問題,二審法院認為:雖甲公司的內部管理制度《代理運營中心紅線/黃線規(guī)定》對違背職業(yè)道德的行為,甲公司有權視情節(jié)輕重并行或者單獨選擇采用扣發(fā)未發(fā)放的提成款、降級或辭退、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由當事人承擔等方式進行處罰。但如對陳某違規(guī)銷售抵款房源的行為,同時并用扣發(fā)所有提成款和賠償經濟損失的處罰措施,不符合損失填平的原則,顯屬加重對勞動者的處罰,也有轉移用人單位用工風險之虞。根據甲公司該內部管理制度“可并行或單獨選擇下列各項執(zhí)行”,在已經并行適用辭職和賠償經濟損失的執(zhí)行措施后,不宜再并處扣發(fā)陳某銷售提成款。
綜上所述,二審法院認為,甲公司上訴請求部分成立。二審法院判決:1.維持一審法院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判決;2.撤銷一審法院第四項判決;3.陳某向甲公司賠償損失92354.60元;4.駁回甲公司其他訴訟請求。
案例評析
大成律師認為,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勞動者嚴重違紀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責任承擔。確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不單純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綜合考慮勞動者的工作崗位、職責、收入水平、過錯程度等因素,既考慮公司與勞動者各自承擔風險的能力,也兼顧公司和勞動者之間利益的平衡。遵循損失填平原則,酌情分配承擔責任的比例。
類案觀點
關于“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時,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以及承擔的責任比例”的相關問題,我們檢索到以下案例,供讀者參考。
案例一:《陳某某、丙公司侵權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贛07民終1250號[10]]
陳某某與丙公司已經建立事實上的勞動關系。陳某某作為公司財務人員,因職務行為受第三人的詐騙,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依照《勞動合同法》《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以及陳某某簽署的考評方案的約定,公司有權要求陳某某對該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關于過錯的認定及賠償責任的確定。勞動者因履行職務對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因雙方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不應單純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應當綜合考慮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及雙方的過錯程度,既考慮到公司與勞動者各自承擔風險的能力,也兼顧到公司和勞動者之間利益的平衡。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特別是財務制度,加強風險防范,防止勞動者的行為對公司造成財產損失。勞動者在履行職務中也應盡到崗位職責,負有謹慎注意義務,避免造成公司財產損失。
案例二:《李某某、丁公司勞動爭議二審民事判決書》[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川01民終14263號[11]]
本案中,丁公司就其已支付給案外人侯某某的賠償款能否要求李某某賠償損失的問題,李某某與案外人發(fā)生交通事故,其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丁公司對此亦承擔了相應的賠償責任,故李某某的行為給丁公司造成損失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對于李某某是否應對丁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的規(guī)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本案中,因李某某的行為給丁公司造成的損失是客觀存在的,且丁公司與李某某所簽《勞動合同補充條款》第二條明確約定李某某知悉并同意遵守丁公司適用的丁公司制定施行的《人事規(guī)章制度》,該規(guī)章制度李某某是知曉的。丁公司向案外人支付的賠償款確符合因李某某本人的原因給丁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情形,李某某應對給丁公司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綜合考慮運輸行業(yè)的特殊性、經營風險分攤的公平性、李某某實際收入等因素,一審法院判決李某某按照70%的比例對給丁公司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確認。
案例三:《戊公司與陳某勞動爭議二審民事判決書》[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民終9584號[12]]
《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六條規(guī)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陳某與戊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第八條第三款約定,強制或勸誘客戶投保,向客戶提供虛假資料或誤導性宣傳說明,曲解保險條款、投保規(guī)則從而影響客戶投保選擇,屬于陳某嚴重違反戊公司規(guī)章制度行為,戊公司可以隨時解除本合同。陳某行為給戊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陳某負有賠償責任……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認定該252000元屬于因陳某的違規(guī)行為給戊公司造成的損失,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確認。一審法院在綜合考慮戊公司的損失數額、陳某的過錯程度以及對勞動者責任限制原則等因素的情形下,酌定陳某應當賠償戊公司損失150000元,無明顯不妥之處,二審法院予以維持。
案例四:《己公司與喻某某勞動爭議二審民事判決書》[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浙01民終4062號[13]]
關于喻某某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本案系勞動爭議,應當適用勞動法律的規(guī)定。目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勞動者過錯履職造成單位財產損失的法律責任未作規(guī)定。相關勞動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等,僅《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六條有規(guī)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一審法院認為,勞動法律規(guī)范為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特別法,在特別法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下,本案可以適用民法的一般歸責原則,但應兼顧勞動關系的特殊性。勞動者只有在履職過程中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單位重大財產損失的,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在賠償數額上,應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綜合考量過錯程度、勞動者的收入情況等因素……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中,喻某某作為持有會計從業(yè)資格證的財務工作人員,在明知己公司用款審批流程的情況下,未遵循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未按照正常財務審批流程擅自匯款,具有重大過失,且造成己公司650000元的損失,根據上述《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guī)定,己公司可以與其解除勞動合同。雙方勞動合同中并未就勞動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公司損害如何處理作出約定,故而不能適用《工資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原審法院結合雙方的過錯程度、喻某某的勞動報酬情況、損失情況等酌定喻某某賠償100000元的處理妥當,本院予以維持。
合規(guī)指引
1.用人單位應建立良好的證據意識。在該類案件中,用人單位需證明勞動者存在違規(guī)行為的事實以及證明勞動者違規(guī)行為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所以用人單位應做好證據存留工作,保留勞動者簽收勞動合同、規(guī)章制度的原始文件,保留用人單位向勞動者公示規(guī)章制度的證據,保留可證明用人單位具體損失數額的證據,以完成用人單位的舉證證明義務。
2.用人單位通過扣發(fā)勞動者工資或處以罰款的方式彌補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失需要有合理合法的依據。用人單位需在勞動合同約定及內部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勞動者違反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或合同約定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或違約責任。用人單位內部規(guī)章制度應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經過民主程序及公示程序,并及時安排勞動者學習、簽收。
3.勞動合同及規(guī)章制度中不得約定或規(guī)定責任一律由勞動者承擔,完全免除用人單位的經營風險,將風險完全轉嫁于勞動者身上,排除用人單位的義務,加重勞動者的賠償責任。否則,將會被認定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而歸于無效。
4.用人單位應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加強風險防范,防止勞動者的行為對用人單位造成財產損失。勞動者在履行職務中也應盡到崗位職責,負有謹慎注意義務,避免造成公司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