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意義

本書的研究,在民法學、環境資源法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準確理解規范含義

“法律未經解釋不得適用”的法諺深刻地揭示了法律解釋的意義。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也同樣需要解釋,以便得到準確、統一的適用。法律條款的解釋不僅取決于該條款本身,而且需要考慮語境。法律文本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明確規定的法律條款文本與未言說的內容交織在一起。在一定意義上,未言說的內容甚至構成了明文規定的法律條款的前置“元文本”(Metatext)[9]。《民法典》第1235條的語境不僅包括《民法典》,而且包括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包括黨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和要求。總之,整個法律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都是該條的語境。在解釋該條款時,不僅需要考慮民法秩序的網絡化,還需要作出跨部門法的考量。制定《民法典》之前,理論上和實踐上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當時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主要是以前《民法典》時代的法律背景展開的。《民法典》第9條規定的“綠色原則”與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的近30個條文,共同形成了《民法典》中的“綠色規則”體系,為民事活動確立了“綠色”行為規范,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民法依據。對《民法典》的“綠色規則”作出既尊重民法邏輯又體現生態規律的解釋,是一個新的挑戰。[10]在后《民法典》時代,還應當基于《民法典》,思考是否需要對前《民法典》時代的實踐和理論作出進一步調適,以便推進形成有關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通說,為法官適用、續造《民法典》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提供理論參考。

(二)回應法律適用需求

本書回應了解釋和適用“綠色”《民法典》的現實需求。《民法典》的制定,是我國民法制度乃至整個法律制度體系化的重大成果。但是法律體系存在“外部體系”和“內在體系”之別,前者是法律形式上的構造,后者是法律的內部構造,是不同效力位階、不同法律部門的上下左右內在一致的價值判斷體系。[11]在制定《民法典》之后,需要加強對《民法典》的解釋、研究,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在民事審判、行政執法等活動中遵守《民法典》的要求和精神。這不僅要求在解釋和適用其他法律時需要考慮《民法典》的規定,也需要在解釋和適用《民法典》時考慮其他法律的要求,從而使《民法典》與其他法律法規不僅在“外部體系”,而且在“內在體系”上成為以憲法為統領的法律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避免、消弭不同部門、不同位階的法律規則之間的斷裂、矛盾、沖突。物的使用損失理論、侵權責任賠償范圍、間接損失的可賠償性等問題,都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密切相關。

研究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問題,有助于實現民法典的體系化、生態化,周全、妥帖地保護各種民事權益。本書的研究集中在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涵蓋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的性質、賠償責任的構成、證明方法、計算方法等問題。在廣義的生態環境損害中,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處于最外沿。相比污染清理費用、生態修復費用,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是發展更新、爭議更多、適用更難的部分。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的適用以違反“國家規定”為前提,根據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害大小確定賠償數額,在責任構成、賠償數額等方面都需要依據公法要求。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具有公私法交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交融的特征,研究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對于揭示私法在實現公共利益方面的意義、準確適用《民法典》的綠色要求,具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三)回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為了使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體現市場活力和政府擔當,綜合運用私法制度和公法制度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須發揮關鍵作用。“綠色”《民法典》,特別是其中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最新成就。近年來,突發性生態環境損害事件時有發生,緩發性生態環境損害也被屢屢曝光。作為回應,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等概念相繼被提出,生態文明最終被寫入《憲法》,生態環境保護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中的地位逐漸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助于加強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境責任意識,落實損失擔責原則,籌集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疏導社會公眾對污染者的反對情緒,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得以發展、確立,成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另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也有社會、歷史原因,民事機制為污染者以在招商引資時政府作出的承諾等為理由提出抗辯提供了對話機制。我國正處于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轉型、以城鎮化為核心的社會轉型、以市場化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轉型、以法治化為核心的政治體制轉型中,[12]這一對話機制對于保護被告污染者的合法權利,保障投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緩解轉型陣痛,具有一定意義。總結制定《民法典》之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解釋和適用包括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在內的綠色條款,是用好、用足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果的需要。

(四)構建中國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法學研究不僅需要法律思維,還需要法治思維、法學思維。[13]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害賠償運用私法機制解決公法問題,為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實體法基礎,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我國“綠色”《民法典》的核心內容,是對傳統民法、現代環境法的進一步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以我國國情和實際為落腳點,研究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落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要求,無論是對民法還是對環境法都非常重要。對于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進一步反思其法理意義,有助于揭示該條款體現的正義觀以及該條款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

《民法典》體現了中國國情,體現了生態文明的要求,是我國對世界民法立法史的貢獻。《民法典》在總則部分規定“綠色原則”,是世界首創。《民法典》為民事領域確立了新的人性標準,為傳統民事主體的“經濟人”(Economic Man)假設注入了“生態理性”的內容。[14]《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七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是“綠色原則”在生態環境侵權領域的體現。與前《民法典》時代的環境侵權責任體系相比,《民法典》對生態環境侵權責任制度在救濟范圍、救濟程度和救濟方式這三方面進行了創新。[15]《民法典》的“綠色規則”體系,受到其他法域很多學者的稱贊,但是也遭到一些域外學者的不解和質疑。對于域外的贊譽,需要進一步證成;對于域外的質疑,需要積極回應。以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為例,從理論上證成“綠色”《民法典》的正當性,對于提高我國《民法典》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是中外共同接受的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法言法語”,[16]闡釋《民法典》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所體現的環境保護“中國方案”,有助于講好中國環保故事。

總之,研究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條款在民法、環境法,實踐、理論,部門法、法理學等多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株洲县| 乌海市| 苍南县| 嘉荫县| 游戏| 凭祥市| 长宁区| 广河县| 宁德市| 沽源县| 洱源县| 土默特右旗| 镇坪县| 嘉禾县| 桓仁| 大洼县| 高唐县| 自贡市| 大城县| 蒙城县| 邵阳市| 彩票| 卢湾区| 正镶白旗| 祁门县| 义马市| 长沙市| 罗平县| 延安市| 龙川县| 柳州市| 绥江县| 新邵县| 招远市| 永丰县| 额济纳旗| 江阴市| 玉屏| 香港|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