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孤兒
- 大明:從羅馬閃電般歸來
- 叉魚勾
- 2072字
- 2025-05-20 23:14:29
陳安跳下馬車,靴底踏進積雪,后腳跟用力,試圖在這里留下自己的腳印。
他夾著幾頁講稿,仰頭望了眼灰蒙蒙的天——巴黎正值深冬,天幕低垂,沉重得像隨時會塌下來。法蘭西學院的立柱在霧氣中豎立著,像一排被凍僵的蠟燭,莊嚴,卻透著寒意。
侍者為陳安推開雕花木門,但院內沒有傳來任何年輕人的喧嘩聲,只有偶爾幾道靴底踏在石磚上的回音。
穿過長長的走廊,陳安心中的不安愈發濃郁。
越往里走,陳安心中的不安就越濃。
他終于意識到,自己被自己騙了,或者說是對這個時代的學院產生了誤解。
因為這里根本就不是學校,因為這個由前紅衣主教黎塞留推動設立的法蘭西學術院,旨在規范法語、弘揚法國文化,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傳播工具,根本沒有學生。
“……馬薩林你個老狐貍,看來是真想殺了我啊。”,走進課堂的陳安在心里低聲罵了一句。
他原以為自己要面對的是年輕人——未來的學者、貴族子弟,甚至未來能吸引到普通市民——那些可能對改革抱有幻想的人。
他想用這一場講課替馬薩林塑造一次‘軍功爵制的合理性’,順便為自己爭取一點民意支持。
可當他走進那間所謂的“講堂”時,迎接他的卻是一張張布滿皺紋、頭戴灰白假發、穿著深色大氅的老男人。
三十多張。
每一張臉上都寫著一個詞——院士。
全是貴族氣息濃重、充滿批判眼神的終身院士。
文化精英。
政府話語體系的骨骼。
陳安瞬間明白了馬薩林真正的意思——告訴那些穿袍的、佩劍的、寫批判文章的,這些稀奇古怪的改革點子,都是那個神秘的東方人提的,你們若是不滿,就找他吧。
他不是講師,是活靶子。
不是被賦予權力,而是被推入權力核心的實驗體。
進可為棋子,退即為棄子。
“真不愧是你啊,老東西。”
陳安心里冷笑,只得原本準備好的講稿被他在心中默默撕成了紙片。
他端起一杯旁人為他倒好的水,緩緩走上講臺,朝臺下掃了一圈。
全是未來的敵人。
或者說,全是潛在的批判者。
陳安輕輕一笑,伸手把準備好的講稿推到一邊,抬頭道:
“尊敬的諸位——”
陳安拖長了尾音,試圖為這個講座找一個新的主題。
數學?不行,被問倒風險太高。物理?也不保險,萬有引力才剛放出來不久,現在就談天文和原子,太冒進了。
“今日我不打算講天文、物理,或者數學。那些東西,已在前幾日的沙龍中略有提及?!?
他忽然想起一個名字,百年后將坐在這間講堂、成為法蘭西話語權核心的名字。
——伏爾泰。
那個會寫、會諷、會吹,把貴族罵得狗血淋頭卻依然混得風生水起的激進哲人。
一個連國王都拿他沒辦法,卻又離不開他筆桿子的家伙。
只可惜此時此刻,伏爾泰還沒出生,連父母大概都還處于襁褓。
若是他在,這個著名的‘中吹’大概會是自己最堅定的支持者和盟友。
那個扎著金錢鼠尾、留著八字胡、身披馬蹄袖朝服的滿清,都能讓未來的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建起特里亞農瓷宮,
在那里舉辦盛大的“東方之夜”舞會,貴族們穿清朝衣服、坐中國轎子、學中文問候。
巴黎為此瘋狂,宮廷也為此獻媚。
既然一個入主中原不到百年的蠻夷王朝都能在巴黎掀起時尚熱潮——那我呢?
一個通曉過去和未來的東方人——憑什么不行?
想到這里,陳安緩緩吐出一口氣。
“今天,我想講一出東方的戲劇,因為你們也知道,我是一個劇作家?!?
他故意停了一下。
臺下一片寂靜。有人揚了揚眉,有人放下了羽毛筆,有人原本撐著下巴的手往后收了收。
“它的名字叫——《趙氏孤兒》?!?,這個與未來的伏爾泰關系頗深的戲劇。
講臺上,陳安微微躬身,對著臺下一眾院士開口。
“它的版本有很多——但都從一場滅門開始?!?
“一個古老的家族,在一夜之間被抄斬干凈,只剩下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于是這位孤兒,便成了正義、忠義、血統、倫理,所有沖突的中心?!?
他緩緩踱步,一邊講,一邊回憶自己之前學過的知識。
“最早的記載,出自《左傳》。它一開始并不是一個關于正義與邪惡的故事,而是丑聞與家變?!?
“趙家的女子私通,家族內訌,誣告謀反,終至滅族?!?
“那位孤兒,并不是受難的英雄,而是一個被‘內斗的火’燒剩下來的灰燼?!?
“但在《史記·趙世家》中,事情發生了變化?!?
他在紙上寫下了一行字:程嬰獻子,公孫自盡。
“趙家的悲劇變成了忠奸分明的政治清洗。奸臣屠岸賈構陷忠良,忠臣程嬰為了保存趙家血脈,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死,換下孤兒?!?
講到這里,陳安停了一下,眼神似笑非笑。
自己這個亡國之人,也是通過獻上自己的人頭,成功躋身于巴黎的風暴中。
就像趙武一樣,被留下來,是因為有用。
“程嬰藏孤二十年,忍辱負重,最終趙武長大復仇,血洗朝堂。”
“到了元雜劇?!标惏埠鋈灰恍?,寫下第三行字: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仇。
“這個版本最有戲劇性。程嬰、韓厥、公孫杵臼,全都以死為代價保全孤兒。趙武長大后親手砍了屠岸賈的腦袋,整個戲劇從第一幕悲,到最后一幕快?!?
“這是我們那里的百姓最愛的一種模式?!?
“他們不信法,也不信神。他們信‘忍’之后的爆發。”
臺下院士有些皺眉,有些若有所思。
而陳安的目光早就飄遠了。
百姓。
那些剛放下投石玩具的百姓,那些即將將國王送上斷頭臺的巴黎百姓。
他們的怒火還在瓦縫中積蓄,他們的希望還藏在酒館的桌面下、印刷鋪的活字間、教堂門口的低語中。
他們才是真正會改變世界的人。
只可惜莫里哀要離開巴黎了,只能靠自己了,被監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