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西北城鎮布局、治理與邊疆社會穩定研究
- 劉縉 康蕾
- 4649字
- 2025-04-27 16:29:58
第二節 研究史的回顧
從西北邊疆發展情況來看,北宋政府只有加強城鎮這一特殊地理單元的經濟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邊疆社會的和平與穩定,而這正是筆者主要探討的問題所在。而就研究內容來看,有關北宋西北邊疆的學術探討,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熱點之一,具體到與本書相關的研究內容,則主要集中在西北邊防與宋夏關系、西北堡寨諸問題、西北邊疆研究三個方面,以下對學術界的現有研究成果,擇要述之。
一 宋夏的和戰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海峽兩岸先后問世《中國歷代戰爭史》[17]和《中國宋遼金夏軍事史》[18]兩部專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遼宋夏金之間歷次戰爭過程。而王天順主編的《西夏戰史》,以西夏史為視角,探討了夏宋之間的歷次戰爭,重視敘述其發展的過程,對西夏地理環境及軍制問題也有重要論述。[19]此后李華瑞的《宋夏關系史》重點論述宋夏關系演進的過程、宋夏戰爭、宋夏貿易,并對宋夏雙方在西北地區修建的城寨堡有所涉及,且進一步探討了宋夏對吐蕃、黨項諸族的爭奪情況,可以說是研究宋夏和戰問題的集大成之作。[20]中國香港已故學者曾瑞龍的《拓邊西北——北宋中后期對夏戰爭研究》,通過對北宋后期西北拓邊戰爭的一些個案研究,揭示此時北宋對外政策轉變的一個側面。[21]《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的第二章《西夏》探討了夏州黨項的興起及其與北宋、吐蕃、回鶻、遼國之間的關系,更著重對西夏與涼州吐蕃六谷政權、河湟吐蕃唃廝啰政權之間的互動進行了分析。[22]
而李蔚的《宋夏橫山之爭論述》,[23]呂卓民的《永樂筑城與永樂之戰》,[24]李天石的《宋夏爭奪河西控制權述評》,[25]周蓮弟的《富弼與北宋的御夏政策》,[26]郭琳的《淺述韓琦的對夏策略》,[27]李昌憲的《淺攻進筑:范仲淹在北宋對西夏作戰中的戰略思想》,[28]以及杜建錄的《從太宗燕幽之敗到仁宗陜西之戰》《范仲淹御夏事跡述評》《論王安石御夏方略》《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系》等系列論文,[29]從各個角度對宋夏戰爭進行了論述。郭艷華的《宋夏戰爭與北宋文學》,則是將文學創作與戰爭聯系起來,探討二者的互動關系。[30]
孫昌盛的《論宋、夏在河東路麟、府、豐州的爭奪》論述了宋夏在麟、府、豐州地區的斗爭關系。[31]王福鑫的《宋夏情報戰初探——以元昊時期為中心》[32]、李琛的《從李元昊對情報的利用看西夏對宋三場戰爭的勝利》[33]等論文,則對宋夏戰爭中情報戰進行探討。
隨著孫繼民《俄藏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 整理與研究》的問世,對研究唐至元特別是西夏、宋、金時期的軍政價值極大。[34]之后有學者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獻對宋夏戰爭進行研究,如張春蘭的《〈宋建炎二年(1128年)德靖寨牒某指揮為招收延安府脫身官兵事〉 考釋》[35]、陳瑞青的《兩宋之際陜西軍政問題研究——以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 為中心的考察》[36]、楊倩描的《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與宋史研究——以鄜延路為中心》[37]、陳艷的《俄藏黑水城文獻宋保安軍金湯城文書諸問題研究》[38]等。
近年來,環境史研究逐漸興起,也有學者將之引入宋夏戰爭的探討中,如金勇強的系列論文,對環境與宋夏戰爭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考察。[39]孫方圓的《飲用水與宋夏戰爭》《宋夏戰爭中宋軍對飲用水的認知與利用》等論文則從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角度來探討宋夏戰爭的相關問題。[40]
史學研究的微觀角度,也開始影響宋夏戰爭的學術討論,葉凱的《唐五代突襲戰的余暉——北宋淳化五年夏州之役考述》,[41]雷家圣的《高遵裕與宋夏靈州之役的再探討》和《北宋時期綏州的戰略地位與宋夏關系》,[42]林鵠的《從熙河大捷到永樂慘敗——宋神宗對夏軍事策略之檢討》[43]等論文,均是從具體戰役出發,來研究宋夏戰爭。
宋夏戰爭期間西北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也一直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較早是日本學者前田正名的《陜西橫山歷史地理學研究——10—11世紀鄂爾多斯南緣白于山區的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論述了西線前期白于山區及周邊地區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狀況。[44]此后國內學者也逐漸跟進,如韓茂莉的《宋夏交通道路研究》,對延夏路、環慶路、鎮原路進行了考證和復原。[45]程龍的《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認為北宋根據西北地理特點,做了較為適合的糧食補給方式,宋夏雙方投入了大量精力,卻進行了一場沒有結局的戰爭。[46]張勇的《論北宋軍事地理格局的演變》一文對北宋西北御夏區的地理格局做了探討。[47]劉宇瑞的《北宋河東路軍事地理研究》[48],馬巍的《北宋河東路歷史軍事地理研究——以交通道路為中心》[49],繆喜平的《北宋涇原路古城遺址考察及邊防地理研究》[50],孫尚武的《北宋時期麟府路邊防地理研究》[51],唐敏的《北宋熙河路歷史地理研究》[52],岳凱峰的《地緣政治視域下的北宋熙河地區蕃部研究》[53],詹靜嫻的《北宋鎮戎軍研究》[54]等研究成果,深化了對戰爭中地理位置的認識。
二 北宋西北地區城寨諸問題的探討
長期以來,北宋西北地區的城寨得到學術界持續關注,眾多學者對此均有相關論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宋夏關系變化角度對堡寨進行研究的:如李華瑞的《宋夏關系史》對宋夏緣邊堡寨的部分問題作了研究,涉及堡寨的建制、內部結構等。[55]米壽祺的《紹圣開邊與章楶經營天都》和《宋夏對峙時期的天都地區》以“紹圣開邊”作為背景著重分析了天都山區域的堡寨的具體情況。[56]李清凌的《宋朝隴右地區的榷賣與民間貿易》和《宋代隴右地區的土地經營》論述北宋隴右地區的經濟發展,著重貿易與土地經營,其中也提到了堡寨所起到的作用。[57]劉建麗的《北宋的秦州蕃部與堡寨》和《宋夏戰爭與秦州蕃部》討論了宋夏戰爭中堡寨的作用。[58]馬巍的《伐木、置寨、開疆——從采辦木材看宋初秦州堡寨體系的建立》認為宋初三朝在對秦州經營的實踐中逐漸確立了“伐木、置寨、開疆”的模式,形成以采木業務為中心,沿渭水流域呈網狀分布的堡寨體系,為其后應對西夏挑戰以及熙河開邊奠定了堅實基礎。[59]林建的《城寨之外:北宋西北沿邊“崖巉”考》描繪弓箭手群體生存狀況,闡述了熙河路沿邊防務構建過程,以及北宋西北沿邊城寨防御體系的概貌。[60]
從堡寨管理制度角度進行研究的:如顧吉臣的《宋代城寨制度考述》[61],劉縉的《北宋西北地區城寨制度研究》[62],孫偉的《北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城寨堡體系演變研究》[63],周燕來、劉縉的《北宋西北堡寨職官管理體制初探》[64]等,這些研究均是從堡寨制度、堡寨體系、相關的職官制度等研究入手,尤其是《北宋西北堡寨職官管理體制初探》一文,對于堡寨的內部職官體系做了系統的研究,清楚地論述了堡寨的內部職官體系。
從實地勘察的角度對堡寨進行研究的:如陳守忠的《臨夏自治州古城寨遺址調查》和《隴山左右宋代城寨遺址調查記》,[65]米壽祺等人的《海原縣古城寨堡遺址考釋》,[66]杜林淵、張小兵的《陜北宋代堡寨分布的特點》,[67]劉文戈的《在鎮原、合水實地調查范仲淹所筑城、寨遺址》,[68]張多勇、龐家偉的《宋代華池縣境內部分御夏堡寨遺址考察研究》《北宋延州與西夏鹽州的道路及龍州、藏底河城考察研究》[69]等,這些研究均對相關堡寨的位置、規模、形狀等進行了踏勘,考古調查資料方便了相關研究工作的展開,這些實地考察的研究主要介紹的是相關堡寨的位置、規模、形狀等,基本覆蓋了宋夏緣邊堡寨進筑的各個區域。
對堡寨功能進行初步研究的:如史念海的《河山集》第四集和第六集相關章節,從歷史地理角度對堡寨的傳統防御功能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同時也對堡寨的流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70]呂卓民的《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筑城寨的歷史作用》《宋夏陜北爭戰與北宋的筑城》和《宋代陜北軍事城寨研究》等論文,對堡寨的傳統防御功能進行了研究,并對陜北地區的堡寨的傳統防御功能進行了個案分析。[71]程龍的《論北宋西北堡寨的軍事功能》與《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對堡寨的傳統防御功能提出了質疑,認為宋夏堡寨的傳統防御功能并未在戰爭中體現出來,但堡寨在疏通糧道尤其是糧食補給方面體現出較強功能。[72]金勇強的《北宋西北沿邊堡寨商業化研究》認為北宋中后期堡寨逐漸有商業化的趨勢。[73]
也有學者對北宋西北堡寨進行個案研究,如曾瑞龍的《蘭州堡寨群與涇原路戰線的聯接問題:鐘傳的淺井作戰》,[74]任樹民的《北宋西北國防城寨的建筑規模及其戰略地位》[75],錢俊嶺的《據形勝以逼夏——論北宋平夏城的戰略地位》,[76]李永磊的《從古渭寨到通遠軍——北宋御夏政策轉變的個案分析》[77]等論著。
此外,楊鴻光的《北宋中晚期宋夏戰爭中的堡寨研究》[78]和楊文的《試論北宋在河湟區域的堡寨修筑戰略》[79]則對堡寨與北宋軍事戰略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研究。強文學、黃領霞的《宋夏戰爭中的鄉兵與堡寨》對北宋西北鄉兵與堡寨的關系進行了論述,[80]李曉玉的《北宋西北沿邊堡寨同名異譯考》對西北堡寨的名稱進行了辨識。[81]
三 北宋西北邊防及邊疆問題研究
有關北宋西北邊防及邊疆的研究,也一直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汪天順的《張方平西北邊防思想論略》《曹瑋與北宋西北邊防整飭》《熙河開發與北宋國家統一述評》《北宋前中期的西北邊疆經略》《招亡納叛與建國立號:北宋西部民族地區的政治新動向》等論文對北宋經營西北邊防問題進行了探討。[82]劉建麗的《北宋御邊政策的調整》對北宋御邊政策變化過程進行了梳理。[83]
張之佐的《北宋王朝治理西北邊疆政治思想考述》一文指出北宋統治集團制定并實施了“懷柔羈縻、以夷制夷”邊防戰略思想,促進了西北邊陲的穩定。[84]葉梓的《北宋熙州經略研究》認為宋廷在熙州開邊屯田、招置弓箭手、興修農田水利、植樹造林等,開放了沿邊市場,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85]
連菊霞的《北宋經制西北民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86]王東倉的《北宋與西夏的對峙及其對陜北生態環境的影響》,[87]金勇強的《軍事屯田背景下北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變遷》,[88]楊小敏的《軍事地理環境與北宋時期秦州經濟的發展特點》,[89]王東的《自然災害影響下宋夏關系述論——以宋初為中心》[90]等論文對環境和北宋西北邊疆的經濟與社會間關系進行了探討。
褚清磊的《唐宋時期陜北城鎮地理研究》,[91]雍際春、吳宏岐的《宋金元時期隴西—青東黃土高原地區城鎮的發展》,[92]張紅艷的《北宋與西夏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研究》[93]和楊方方的《北宋西北沿邊地區市場發展及其區域特征》[94]等重點論述了北宋西北地區的城鎮經濟與市場貿易。
程龍的《北宋西北沿邊屯田的空間分布與發展差異》對北宋在西北地區的屯田進行整體考察,認為北宋在西北地區屯田政策的轉化與戰爭和地理環境有著非常深刻的關系。[95]10劉建麗的《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則探討了宋代西北吐蕃部族分布情況及北宋經制吐蕃的具體措施。[96]張雅靜的《北宋前期宋夏關系對北宋吐蕃招撫政策的影響》[97]和楊方方的《北宋時期西北地區民族分布與交通格局的改變》[98]對在宋夏之間的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進行了考察。王戰揚的《北宋西北邊防統兵職官與軍事決策研究——以對夏戰爭為考察對象》對北宋西北邊防統兵職官及軍事決策演變特征進行了闡述。[99]
此外,近年來有學者從邊疆理論層面對北宋西北邊疆問題進行了新詮釋,如黃純艷的《宋代的疆界形態與疆界意識》認為在北宋、西夏和吐蕃之間并無明確的邊界線,文章提出了“片狀模糊疆界”和“帶狀清晰疆界”的概念。[100]鄭濤的《極邊—次邊—近里——北宋西北邊疆層級體系三級制界說》對北宋西北邊疆的層級體系進行探討,認為北宋西北邊疆體系是一種基于縱深防御理論的三級邊防體系。[101]
綜上所述,對于北宋西北邊疆問題,學界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但與此同時,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往研究多從民族史、宋夏關系史和北宋邊防出發,存在重宏觀、輕微觀的趨勢,對西北邊疆整體考察不足。而從西北邊疆發展情況來看,北宋政府只有加強城鎮經濟的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邊疆社會的和平與穩定,而這正是筆者主要探討的問題所在,所以本書有比較大的深入和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