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目標及意義

一 研究目標

首先,北宋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管理和控制能否成功,關系著西北邊疆的和平與穩定,對整個北宋王朝的繁榮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本書希望能夠在傳統歷史學視野之下,運用多學科的理論,靜態上研究城寨布防的地理格局,動態上關注北宋西北邊疆的經濟、人口及基層社會的綜合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為深化本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針對傳世文獻記載相對比較單一的現狀,本書將對西北地區的碑刻等資料中有關北宋西北邊疆地區基層社會的史料進行甄別和詳細的整理。在此基礎上,探討北宋中央政府對于西北邊疆治理的具體措施與西北基層社會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

最后,通過對城鎮布局、國家政策與動態的人口變動、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研究,總結出一套北宋西北邊疆管控的理論體系,即在戰爭之外,更重視民生、更加強對基層社會的軟性管理,通過不斷的文化融合,實現對邊疆由內及外、從微觀到宏觀的有效管控。

二 研究框架

(一)北宋西北邊疆的空間格局

由于中國歷代王朝對于“西北”的概念不盡相同,因此,本書在界定北宋西北邊疆之后,第一,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之上,重點討論北宋時期當地城鎮的分布與格局。第二,利用當代地理學的中心城市理論,分析各個城鎮在整體國防體系中的功能,找出其中的核心城鎮進行定位,通過對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的輻射范圍的探討,研究這樣的格局對于邊防及邊疆發展的作用及功效。第三,通過分析各個城鎮之間的聯系和商業往來,研究西北邊疆防御的宏觀格局。

(二)北宋西北邊疆的人文地理概況

本書運用人文地理學的相關理論,對當地民族構成、人口分布及人口遷徙等方面進行考察,并對當地少數民族的重要居住地點城鎮的興廢、地位升降與沿革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通過對各個城鎮人口結構、人口數量變化、經濟狀況的考察,揭示出基層社會的微觀變化與邊疆經濟發展以及北宋國家管理措施之間的關系。

(三)北宋中央政府對西北邊疆基層社會管理體系的構建

通過史料收集、分析,對北宋政府有關西北邊疆社會的政令、法規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研究,探討國家政策、政令及其應用在西北邊疆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與成效。

(四)北宋西北邊疆社會治理措施的理論體系構建

北宋西北邊疆的城鎮與人口是基層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央政府的政令則是對這二者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通過有效的布防格局和邊民政策實現對基層社會的管理,使得城寨經濟得到發展、人口顯著增加,進而實現邊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正是基層社會管理與邊疆社會治理的終極目的,也是筆者試圖構建的理論體系。

三 研究思路

筆者擬采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文獻和考古相結合的方法,既注意從宏觀上考察北宋中央政府在西北邊疆發布的政令與法規,又注意從微觀上對西北邊疆民族與人口進行分析,進而探討二者的內在聯系。在具體的研究中,首先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在此基礎上,運用歷史學、人文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筆者將傳世文獻與碑刻資料、考古材料進行綜合研究,力圖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得到充分結合。


[1]沈長云先生認為陜西神木的“石峁遺址是古代黃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帶同時是姬周族人最早發祥地”。見《華夏族、周族起源與石峁遺址的發現和探究》,《歷史研究》2018年第2期。

[2](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49,咸平四年冬十月庚戌,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78頁。

[3](元)脫脫等:《宋史》卷87《地理志》,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143頁。

[4]北宋時期的麟州(今陜西神木)和府州(今陜西府谷)隸屬于河東路,并稱麟府路,其地與西夏接壤,在宋夏戰爭時期也是重要的交戰區域。因此,北宋時麟府路屬于廣義上的“西北”區域,也包含在本書的討論范疇之內。

[5]《宋大詔令集》卷240,《安撫秦州蕃部尚波于詔》,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942頁。

[6]《長編》卷18,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丁酉,第397頁。

[7]《宋史》卷492《吐蕃傳》,第14151頁。

[8]《長編》卷18,太平興國二年春正月己丑,第395頁。

[9]《宋史》卷485《夏國傳(上)》,第13984頁。

[10](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卷3,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23頁。

[11]《宋史》卷258《曹瑋傳》,第8984—8989頁。

[12]《長編》卷228,熙寧四年十二月甲寅,第5549—5550頁。

[13](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文正公集補編》,《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18頁。

[14]《長編》卷204,治平二年春正月癸酉,第4935—4941頁。

[15](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卷30《請減五路城堡札子》,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53—455頁。

[16]《長編》卷514,元符二年八月甲午,第12227頁。

[17]臺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18]劉慶、毛元佑:《中國宋遼金夏軍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王天順主編:《西夏戰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0]李華瑞:《宋夏關系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1]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后期對夏戰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2][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史衛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3]李蔚:《宋夏橫山之爭論述》,《民族研究》1987年第6期。

[24]呂卓民:《永樂筑城與永樂之戰》,《寧夏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25]李天石:《宋夏爭奪河西控制權述評》,《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

[26]周蓮弟:《富弼與北宋的御夏政策》,《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7]郭琳:《淺述韓琦的對夏策略》,《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28]李昌憲:《淺攻進筑:范仲淹在北宋對西夏作戰中的戰略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29]杜建錄:《從太宗燕幽之敗到仁宗陜西之戰》,《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范仲淹御夏事跡述評》,《固原師專學報》1989年第3期;《論王安石御夏方略》,《中州學刊》1996年第4期;《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系》,《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30]郭艷紅:《宋夏戰爭與北宋文學》,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31]孫昌盛:《論宋、夏在河東路麟、府、豐州的爭奪》,《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32]王福鑫:《宋夏情報戰初探——以元昊時期為中心》,《寧夏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33]李琛:《從李元昊對情報的利用看西夏對宋三場戰爭的勝利》,《軍事歷史》2007年第3期。

[34]孫繼民:《俄藏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 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

[35]張春蘭:《〈宋建炎二年(1128年)德靖寨牒某指揮為招收延安府脫身官兵事〉 考釋》,《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36]陳瑞青:《兩宋之際陜西軍政問題研究——以黑水城所出 〈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 為中心的考察》,博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7]楊倩描:《黑水城宋代軍政文書與宋史研究——以鄜延路為中心》,《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

[38]陳艷:《俄藏黑水城文獻宋保安軍金湯城文書諸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9]金勇強:《環境沖突視野下的宋夏戰爭》,《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論地形地貌對宋夏戰事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氣候變化對宋夏戰事的影響述論》,《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區域氣候與宋夏戰爭》,《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宋夏戰爭與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關系研究》,《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氣候變化對宋夏戰事的影響再議》,《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宋夏戰爭與黃土高原地區草原植被的變遷》,《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年第7期。

[40]孫方圓:《飲用水與宋夏戰爭》,《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4期;《宋夏戰爭中宋軍對飲用水的認知與利用》,《史學月刊》2019年第2期。

[41]葉凱:《唐五代突襲戰的余暉——北宋淳化五年夏州之役考述》,《宋史研究論叢(第24輯)》,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42]雷家圣:《北宋時期綏州的戰略地位與宋夏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高遵裕與宋夏靈州之役的再探討》,《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43]林鵠:《從熙河大捷到永樂慘敗——宋神宗對夏軍事策略之檢討》,《軍事歷史研究》2019年第2期。

[44][日]前田正名:《陜西橫山歷史地理學研究——10—11世紀鄂爾多斯南緣白于山區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楊蕤、尹燕燕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

[45]韓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1期。

[46]程龍:《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47]張勇:《論北宋軍事地理格局的演變》,《學術探索》2015年第6期。

[48]劉宇瑞:《北宋河東路軍事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2017年。

[49]馬巍:《北宋河東路歷史軍事地理研究——以交通道路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7年。

[50]繆喜平:《北宋涇原路古城遺址考察及邊防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19年。

[51]孫尚武:《北宋時期麟府路邊防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寧夏大學,2013年。

[52]唐敏:《北宋熙河路歷史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3年。

[53]岳凱峰:《地緣政治視域下的北宋熙河地區蕃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20年。

[54]詹靜嫻:《北宋鎮戎軍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15年。

[55]《宋夏關系史》第八章,第171—234頁。

[56]米壽祺:《紹圣開邊與章楶經營天都》,《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4期;《宋夏對峙時期的天都地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57]李清凌:《宋朝隴右地區的榷賣與民間貿易》,《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宋代隴右地區的土地經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58]劉建麗:《北宋的秦州蕃部與堡寨》,《西北史地》1995年第1期;《宋夏戰爭與秦州蕃部》,《寧夏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

[59]馬巍:《伐木、置寨、開疆——從采辦木材看宋初秦州堡寨體系的建立》,《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

[60]林建:《城寨之外:北宋西北沿邊“崖巉”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0年第3期。

[61]顧吉臣:《宋代城寨制度考述》,《洛陽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第4期。

[62]劉縉:《北宋西北地區城寨制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05年。

[63]孫偉:《北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城寨堡體系演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4]周燕來、劉縉:《北宋西北堡寨職官管理體制初探》,《求索》2009年第8期。

[65]陳守忠:《臨夏自治州古城寨遺址調查》《隴山左右宋代城寨遺址調查記》,見氏著《河隴史地考述》,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6]米壽祺、黃自修、許汝通:《海原縣古城寨堡遺址考釋》,《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

[67]杜林淵、張小兵:《陜北宋代堡寨分布的特點》,《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68]劉文戈:《在鎮原、合水實地調查范仲淹所筑城、寨遺址》,《范仲淹與慶陽——紀念范仲淹知慶州9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9]張多勇、龐家偉:《宋代華池縣境內部分御夏堡寨遺址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2年第3期;《北宋延州與西夏鹽州的道路及龍州、藏底河城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20年第4期。

[70]史念海:《陜西北部的地理特點和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河山集》第四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以陜西省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律》,《河山集》第六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呂卓民:《宋夏陜北爭戰與北宋的筑城》,《西北歷史研究》1989年號,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簡論北宋在西北近邊地區修筑城寨的歷史作用》,《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3期;《宋代陜北城寨考》,《西北歷史研究》1988年號,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72]程龍:《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論北宋西北堡寨的軍事功能》,《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3]金勇強:《北宋西北沿邊堡寨商業化研究》,《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74]收入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后期對夏戰爭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75]任樹民:《北宋西北國防城寨的建筑規模及其戰略地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4期。

[76]錢俊嶺:《據形勝以逼夏——論北宋平夏城的戰略地位》,《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77]李永磊:《從古渭寨到通遠軍——北宋御夏政策轉變的個案分析》,《西夏研究》2011年第1期。

[78]楊鴻光:《北宋中晚期宋夏戰爭中的堡寨研究》,《華章》2012年第3期。

[79]楊文:《試論北宋在河湟區域的堡寨修筑戰略》,《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80]強文學、黃領霞:《宋夏戰爭中的鄉兵與堡寨》,《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81]李曉玉:《北宋西北沿邊堡寨同名異譯考》,見杜建錄主編《西夏學(第六輯)——首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專號(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82]汪天順:《張方平西北邊防思想論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曹瑋與北宋西北邊防整飭》,《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熙河開發與北宋國家統一述評》,《云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北宋前中期的西北邊疆經略》,《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第3期;《招亡納叛與建國立號:北宋西部民族地區的政治新動向》,《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2期。

[83]劉建麗:《北宋御邊政策的調整》,《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84]張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西北邊疆政治思想考述》,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85]葉梓:《北宋熙州經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14年。

[86]連菊霞:《北宋經制西北民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敦煌學輯刊》1999年第2期。

[87]王東倉:《北宋與西夏的對峙及其對陜北生態環境的影響》,《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88]金勇強:《軍事屯田背景下北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變遷》,《古今農業》2010年第1期。

[89]楊小敏:《軍事地理環境與北宋時期秦州經濟的發展特點》,《中國農史》2012年第2期。

[90]王東:《自然災害影響下宋夏關系述論——以宋初為中心》,《西夏研究》2012年第2期。

[91]褚清磊:《唐宋時期陜北城鎮地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2]雍際春、吳宏岐:《宋金元時期隴西—青東黃土高原地區城鎮的發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第4期。

[93]張紅艷:《北宋與西夏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三秦出版社2019年版。

[94]楊方方:《北宋西北沿邊地區市場發展及其區域特征》,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5]程龍:《北宋西北沿邊屯田的空間分布與發展差異》,《中國農史》2007年第3期。

[96]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97]張雅靜:《北宋前期宋夏關系對北宋吐蕃招撫政策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98]楊方方:《北宋時期西北地區民族分布與交通格局的改變》,《絲綢之路》2009年第6期。

[99]王戰揚:《北宋西北邊防統兵職官與軍事決策研究——以對夏戰爭為考察對象》,博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9年。

[100]黃純艷:《宋代的疆界形態與疆界意識》,《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

[101]鄭濤:《極邊—次邊—近里——北宋西北邊疆層級體系三級制界說》,《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扶绥县| 乐清市| 鹿邑县| 蕉岭县| 邹平县| 开鲁县| 黎平县| 固始县| 轮台县| 泰宁县| 安泽县| 天等县| 彰化县| 磐石市| 句容市| 泸西县| 乌鲁木齐县| 格尔木市| 锡林郭勒盟| 神农架林区| 于田县| 定远县| 怀化市| 防城港市| 全州县| 改则县| 丰原市| 华亭县| 大港区| 衡阳县| 桑植县| 革吉县| 西林县| 来安县| 盖州市| 五寨县| 盘锦市| 巴青县| 驻马店市|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