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
- 馬大正主編
- 7614字
- 2025-04-29 19:49:49
第二節 中國疆域的演進歷程
中國疆域的形成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發展道路十分漫長、曲折,可以分作形成、發展、奠定、變遷四個階段。
一 形成:秦漢時期的中國疆域
秦興起于西部,長期被認為是戎狄國家。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06年(秦子嬰元年),秦在農民起義軍和六國舊貴族的共同打擊下滅亡。
秦朝的疆域東北達到遼東半島西北部,北部達到蒙古高原,西部達到今甘肅東部及四川、云南一帶,南部達到大陸南端。秦在這個廣大的版圖上(包括戰國關東六國故地,秦北擊匈奴、南取南越新拓之地)普遍實行郡縣制,唯一的例外是在部分西夷地區“置吏”管理而未設郡縣。秦朝的周邊有東胡、匈奴、羌等部族。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漢帝國。公元4年至23年(元始四年至地皇四年),王莽篡漢(國號為新);公元23年至25年(更始元年至更始三年),劉玄稱帝(國號為漢);公元25年(建武元年),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帝國,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恢復漢朝統一局面。公元220年(黃初元年)曹丕稱魏帝,東漢滅亡。兩漢歷時426年。地方勢力增長和農民起義是兩漢滅亡的政治原因。
兩漢在秦朝版圖的基礎上建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但疆域范圍有所變化和發展。西漢初期,南(南越、東越地區)北(河套地區)兩面有所縮減,漢武帝時開始大規模拓展。極盛時期的漢代疆域與秦朝相比,東北拓展到朝鮮半島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西南拓展到哀牢夷地區和中南半島東(北)部沿海地區以及海南島北部。
漢朝政治制度承襲秦朝,但行政區劃與地方管理制度有所變化。漢朝實行郡、國并行制(不同時期郡國數量、范圍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國之上設刺史部,監察地方,再后演變成行政區劃一州。漢朝對邊疆地區大約有三種轄治方式:一是設郡縣直接管理;二是設屬國間接管理(有后改為郡縣者);三是設都護、中郎將、校尉等對西域各部、匈奴和羌、烏桓、鮮卑各部進行管理。后二者都是羈縻統治。漢朝的周邊有沃沮、夫余、鮮卑、匈奴、唐旄、發羌等部族。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存在的統一帝國,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時期,也是中國疆域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之一。
二 發展:隋唐至元時期的中國疆域
經歷了漢末農民大起義和地方割據與爭雄,歷史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割據時期。魏(220—265)、蜀漢(221—263)、吳(222—280)三國除了彼此間爭斗外,均對開發治理邊疆地區投入相當力量。魏在東北邊疆及朝鮮半島北部再置四郡轄治,并對烏丸、鮮卑、西域的治理投入相當力量;蜀則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內)、牂牁(今貴州境內)、永昌(今云南境內)四郡之變亂;吳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經營,并曾出兵夷洲(今臺灣)和朱崖(今海南島)。
西晉(265—316),東晉(317—420)、南北朝(420—589),政權更迭頻仍,特別是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太延五年(439)統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西域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境初以黃河為界,后逐漸拓展至淮河、秦嶺,進一步至淮南,形成與南朝(宋、齊、梁、陳)對峙的局面。
開皇元年(581),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隋。開皇九年(589)隋滅陳朝,重新統一中國。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楊廣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隋朝僅存38年。隋朝極盛時期版圖未能達到漢代水平,與西晉盛時相比,雖再有河套及蒙古高原東南部,但失遼東、西域西部和云貴高原大部。
武德元年(618),李淵稱帝建唐,定都長安。唐朝消滅了地方割據勢力,將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唐朝前后時期盛衰反差很大,疆域盈虧亦很明顯。極盛時期,不僅擁有秦漢時期的疆域范圍(唯缺今云南西南部),而且東北推進到日本海西岸地區、庫頁島和朝鮮半島西南部(曾設熊津都督府),北方推進到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屬安北都護府),南方拓展到海南島南部(設振州)。唐王朝對西陲的經營是統一多民族中國發展史上的華彩樂章。為恢復對西域轄治,重開商路,唐朝進行了艱苦斗爭。
貞觀九年(635)降占據今青海全部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克高昌,唐以高昌之地為西州,以高昌附近浮圖域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各置屬縣,并設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八年(644)突襲焉耆,設焉耆都督府;貞觀十九年(645)破龜茲都城,西域各族紛紛擺脫西突厥統治,誠心向唐。
唐統一西域后,重建西域行政,強化中央政令,有效地行使主權。首先設龜茲(今新疆庫車)、于闐(今新疆和田)、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城附近)、疏勒(今新疆喀什)4鎮34州。不久在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一帶,設置北庭都護府,在天山南路,將安西都護府遷往龜茲,統轄天山南路畋沙(治所于闐)、疏勒(治所疏勒)、焉耆(治所焉耆)、康居(治所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大宛(治所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附近)等都督府。安西與北庭都護府的設置并有效行使職權,將天山南北連成一片,成為統一多民族中國的一部分。龍朔元年(661),于闐以西、波斯以東16國附唐,唐在其地分設16都督府,下轄89州、110縣、126軍府。至此,大唐西部疆界推至咸海,勢力范圍延至里海。
安史之亂(755)后,唐朝疆土喪失很多。隋唐時期邊疆地區存在和興起許多民族:東北有靺鞨、渤海、契丹,北方有突厥、回鶻,西部有吐蕃,西南有南詔。吐蕃的興起最為突出。吐蕃是唐朝的勁敵,龍朔三年(663),吐蕃占領了青海之地,廣德元年(763)又占領了河西隴右大部分地方,8世紀末占領了西域南部。不過,吐蕃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也因此增加了,既包括經濟、文化、人員方面的交流,也包括和親聯姻與戰爭。總之,唐蕃之間的交往是雙向的。天祐四年(907),已遭農民起義深重打擊的唐為后梁所滅。
歷時300多年的隋唐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不僅表現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廣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邊疆開發與治理內涵豐富,而且表現為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吐蕃和南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政治上日趨成熟和與中原的交流日益增多。而這一切又構成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隨著唐帝國的衰亡,中國進入動蕩割據時代,隨之而來的是宋、遼、金、西夏南北對峙的新時期。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五代十國(907—960),從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當社會經濟發展在更廣大的地區(不僅僅是中原地區)得以實現后,在一個強大的中心(如漢、唐)因內外原因削弱后,就會出現多中心現象,但也正是隨著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地間交流逐步加強,地方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則遭到削弱,有實力的地方性中心都在為更大范圍的統一做努力。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在五代十國以后至清末的千余年中再未出現大規模的地方性割據現象。當然這一態勢的發展與漢民族的發展、分布及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宋以后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有關。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北方邊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已經成熟,并能入主中原與漢民族輪流執掌統一江山。宋、元、明、清四朝的統治民族恰好是漢、蒙古、漢、滿,從“割據對峙”到“輪流坐天下”,不能不說是歷史上中國民族關系、也是統一多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質的變化。
隨之出現的是遼(947—1075)、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金(1123—1223)諸朝。遼對北部邊疆地區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開發與轄治加快了該地區與中原地區融于一體的進程。北宋的疆域與唐朝晚期疆域比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流域與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則在河北、山西中部一帶與遼對峙。由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盛時轄地為今寧夏、陜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古一部分。女真族建立的金,與南宋對峙于淮河、秦嶺一帶百余年,據有東北和中原廣大地區。南宋對金處屈從地位,一個擁有大片領土由漢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稱臣于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典型的一例。在遼、宋、金時期,西南地區青藏高原有吐蕃等部,在云南高原則有以大理為中心的大理政權。
開禧二年(1206),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后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蒙古汗國先攻金進占黃河流域,繼而滅西遼、西夏、金和大理,并在吐蕃地區設行政機構進行直接統治。與此同時,蒙古軍還西征亞歐廣大地區。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在內部爭位斗爭中取勝,定國號為元。祥興二年(1279),元朝滅南宋,完成古代中國史上空前的大統一。
元朝雖僅存98年,元的版圖東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內,西北接窩闊臺(成吉思汗三子)汗國、察合臺(成吉思汗二子)汗國、欽察汗國(成吉思汗孫拔都所建)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孫旭烈兀所建),西南接尼波羅、印度、緬甸、越南,東南至海。蒙古四大汗國中,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名義上對大汗即元帝稱藩,但實際是獨立國家;察合臺汗國初實際上是窩闊臺汗國的附庸,兩國不承認元帝的宗主地位,連兵反元;察合臺汗國后與元通好稱藩,并在窩闊臺汗國破后并有其大部領地。元朝還設征東行省于高麗,但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其原有機構制度不變,故實為藩屬國。
元朝為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在繼承中國歷代治國方略成功經驗的同時,推出更為適應歷史發展的政策與制度。元朝首先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將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國,遼陽、嶺北、甘肅、云南、湖廣等皆是置于邊疆地區的行省。元朝還在距省治較遠的地方分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又有招討、安撫、宣慰等使層層管理邊疆地區。其次,在邊疆地區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吐蕃地區初由設在中央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總制院管轄,該機構后改為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從此該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畏兀爾地區設有北庭都護府等機構。在云南、湖廣等一些邊遠地區實行土司制度。
元朝的建立標志著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的結束,也預示著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將開始,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成熟和鼎盛時期。
三 奠定:清代的中國疆域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稱帝,國號明,建都南京,后遷都北京。至洪武十九年(1386),在元故有版圖基礎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區外大部地區的統一。明前期強盛時疆土與元后期基本相同:在東北的鴨綠江一線接壤朝鮮,在北方與蒙古韃靼、兀良哈、瓦剌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屬關系,在西北哈密以西一線與亦力把里(察合臺汗國演變而來)相接。至明后期,北方瓦剌、韃靼、兀良哈諸部地域有所發展,與明相交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一線;東北邊界退至遼河流域;西北有由各部蒙古建立的亦力把里、葉爾羌、吐魯番三國(三國國王皆察合臺后裔)以及在青海地區的韃靼土默特部;西南部云南西界也有東移。
14—16世紀,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海盜集團的燒殺搶掠,即倭寇之患,至16世紀60年代才逐漸解決倭寇之患。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廣東珠江口壕鏡澳(今澳門)登岸建立居留地,萬歷元年(1573)變賄賂為地租。天啟四年(1624),荷蘭人侵入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上述沿邊海防之患雖然還只是發生在局部地區,但這些來自海外的入侵已是一個明確的危險信號。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東北崛起,萬歷十一年(1583),任明建州左衛指揮使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天命元年(1616)即汗位,建國號金,史稱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極嗣立,天聰九年(1635)改女真族為“滿洲”,天聰十年(1636)即皇帝位,改國號清。清(包括其早期發展階段)統一全國的行動歷時長達176年(從1583年起兵至1759年平定西域結束),最終完成了中國疆域奠定的歷史使命。這一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統一東北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太祖時統一了建州諸部和海西四部,征服或招撫了生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并攻取遼東地區。太宗時統一了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和庫頁島上諸部族;使包括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在內的漠南蒙古全部入其版圖。
第二,滅明統一中原及江南廣大地區。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順治帝入主北京,清以北京為都。1645年清兵下江南,滅南明弘光帝政權。順治十六年(1659)清兵入滇,滅南明永歷帝政權。至康熙三年(1664)南明在大陸的殘余勢力基本被肅清。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軍,收復臺灣,仍奉南明永歷正朔;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兵入臺灣,鄭克塽降。
第三,戰勝衛拉特蒙古及西域諸部,收服北、西北、西南廣大地區。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占有從漠北至西域地區及青藏高原的廣大地區,在衛拉特四部中,又以準噶爾部最為強盛。經康熙三次親征,康熙三十六年(1697)準噶爾汗噶爾丹兵敗病死,清占有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已臣服于清的喀爾喀三部還牧漠北故地,青海和碩特部亦稱藩臣服。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兵入藏,結束和碩特和準噶爾等蒙古人先后統治西藏的時期,西藏始入清朝版圖。雍正二年(1724),清平定青海和碩特部之叛。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平定準噶爾部,準部所屬地區(包括烏梁海諸部)盡入版圖。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天山以南的回部。
第四,通過雅克薩之戰和外交談判,確定中俄東段、中段邊界。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必齊河源順外興安嶺往東至海,嶺南屬中國,嶺北屬俄國;烏第河和外興安嶺之間為待議地區。雍正五年(1727),中俄簽訂《中俄布連斯奇條約》。條約規定中俄中段邊界由唐努烏梁海沙賓達巴哈起至額爾古納河四岸阿巴該圖止,以南歸中國,以北歸俄國。雍正五年(1727)簽訂的中俄《恰克圖界約》再次重申了以上兩個界約的規定。另外,康熙五十一年(1712)定盛京與朝鮮之間的鴨綠江、圖們江為界,于長白山天池南分水嶺上立碑為界。在西南邊疆,乾隆末年擊退廓爾喀(尼泊爾)對西藏的侵擾后相繼與廓爾喀、布咯克巴(不丹)、哲孟雄(錫金)等劃定了邊界。
最終完成古代中國大一統偉業的清王朝對全國實施了有效的管轄,以《嘉慶重修一統志》為據,嘉慶二十五年(1820)時全國分為27區,即內地18省、盛京3將軍、蒙藏準回6區。18個設省地區既有漢族聚居區,也有少數民族聚居區(在直隸、山西、云南、廣西等省),并繼明以后展開了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在東北地區設有奉天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初為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等三將軍轄區。在西北有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和定邊左副將軍(駐烏里雅蘇臺)等兩將軍轄區。在漠南蒙古和套西蒙古兩地區設盟旗轄治。在青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和駐藏辦事大臣兩轄區。
總之,清在繼承古代中國歷代治國安邊經驗的基礎上,在加強國家統一、克服割據勢力、反對外來侵略、加強邊疆治理與開發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寶貴經驗。當然,清在治國安邊方面的歷史局限性也是明顯的。隨著清社會發展步伐的放慢、停滯和其統治階層的日趨腐朽,在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國家、民族危機和各種社會問題就暴露出來了,1840年以后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四 變遷:清中葉以來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疆域
19世紀中葉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割占中國領土,是本時期最重要的邊疆大事。資本主義列強侵占中國領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鄰國強占我國領土。俄國是典型。在東北,俄國通過強迫清王朝簽訂咸豐九年(1858)《中俄璦琿條約》和咸豐十年(1860)《中俄北京條約》,強占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在西北,俄國通過簽訂同治三年(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光緒七年(1881)《伊犁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占了從唐努烏梁海、科布多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地區的大片領土。日本是又一個典型。日本首先將海外殖民目標對準中國的鄰國朝鮮,繼而在甲午之戰(1894)中打敗中國,次年迫使中國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割占中國的臺灣省。
第二種是歐洲強國將我國領土納入他們在中國周邊國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是典型。英國將北起帕米爾、經西藏至云南的不少中國領土并入其殖民地;法國將滇南烏得、猛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
第三種是列國強租強占中國沿海地區。葡萄牙在澳門,英國在香港、威海,德國在膠州灣,俄國(后為日本)在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在廣州灣都采取了這種手段。
伴隨著中國邊疆危機的加深,清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政區管理體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這些改革有益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及其疆域的進一步鞏固,也是此時期中國邊疆發展的大事,包括:光緒十年(1884)設新疆行省,置巡撫駐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同時仍設伊犁將軍駐惠遠城,轄伊塔道;光緒十二年(1886)設臺灣行省,置巡撫駐臺北;光緒三十三年(1907)設奉天、吉林、黑龍江行省,置巡撫分駐奉天府、吉林府、龍江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但不久孫中山為首的政府讓位給袁世凱為首的政府。1916年袁世凱死后,各派軍閥紛爭割據。1928年,國民黨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完全取代北洋軍閥政府。民國初年,中國邊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導演的“獨立”“自治”事件。191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沙俄出兵霸占。1913—1914年,英國策劃了旨在統治西藏的西姆拉會議,中國政府代表拒簽并聲明不承認所謂英藏《西姆拉條約》。20世紀30年代以后,民族危機達到了巔峰。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東北大好河山淪陷于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軍入侵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不但大片邊疆領土淪陷于日本,中原內地亦有許多地區先后為日軍占領。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戰后,中國不但收復了大陸的失地,而且收回了被日本侵占50年的臺灣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諸島。1946年1月,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唯詳確疆界尚待勘定),這是20世紀以來中國疆域最大的變動。外蒙古早在1921年即宣告獨立,并在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但始終未得到中國中央政府的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國在收復失地(包括眾多租借地和通商口岸)的高潮中,卻承認外蒙古獨立,給國人留下了許多可以反思的地方。外蒙古獨立雖與中國社會演變過程密切相關,但外來因素的影響是外蒙古獨立的最重要的原因,國際關系大格局的演變與遠東(特別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變化,相當典型地反映在這一事件中(自辛亥革命時期“外蒙古策劃獨立”至20世紀中期外蒙古獨立得到中國中央政府承認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之中)。
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在國家、民族、邊疆危機日益加深之時,國人中的有識之士在指出中國“寇深矣”的同時,還強調了“病革矣”。“寇深矣”即外患嚴重,這是一目了然的事實;“病革矣”即內憂嚴重,中國社會發展遇到了嚴重的障礙。中國向何處去,是擺在國人面前的最嚴峻問題,然而回答好這個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中國為此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從改良維新到民主主義革命,20世紀前半葉中國社會開始發生巨變,資本主義民主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思想相繼傳入中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亦有眾人嘗試。經過近40年的矛盾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