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發展壓力與韓國政治的演進邏輯

房寧 周少來 馮鉞 王利 陳海瑩

2009年7月15—24日,應韓國國會的邀請,以房寧為團長,周少來、馮鉞、王利等組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代表團對韓國進行了學術訪問和調研。正在韓國訪學的陳海瑩也參加了調研工作。這次訪問受到了韓方的隆重接待,韓國國會有韓國“民主堡壘”之稱,在國會方面的精心安排下,調研活動進行得十分順利,頗有收獲。

調研第一階段,在首爾,與韓國國會兩大派代表性人物做了深入交流。韓國政壇分為左、右兩派,即一般媒體及公眾輿論中的所謂“保守派”和“進步派”。保守派是執政的大國家黨,保守派議員中的核心人物洪準灼會見了我們。進步派(民主派)在2007年底的選舉中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其在國會的領袖人物金槿泰議員也落選了。金槿泰曾做過國會議長,現在雖失去了議員身份,但他作為韓國學生運動和青年運動的創始人、指導者,依然被年青一代的民主派人士尊為導師。那天會見時,金槿泰親率當年韓國學生運動的四大領袖一同出席,并特意把會見地點安排在最終推翻軍政體制的1987年“6·10”運動的指揮中心——首爾一座圣公會教堂的會館。撫今追昔,賓主共話當年,難免生出許多感慨。

在前面調研的經驗基礎上,我們在韓國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進。

第一,更加均衡。以前的調研由于過于關注民主化問題,主要走訪的都是民主派的一些重要人物。這次我們注意了這個問題,盡量做到左右均衡。

第二,更加全面。主要表現為不僅關注政界,還進一步接觸了企業界,實際上是對政治問題的一種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觀察。

第三,更加深入。主要是注意接觸了基層。在韓方大力協助下,我們做了縱貫韓國的地面旅行,從首爾一直到南海邊的統營市,即當年李舜臣抗擊倭寇的地方。來去的路上,我們參觀了鄉村、農場和企業,對韓國的工業化、新村建設、國土整理、人民生活等有了直觀認識。通過和一些地方議員、政府官員、企業家、普通民眾的接觸,了解到一些具體的情況,找到了一些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國土整治十分成功,令人敬佩。韓國在戰爭中遭受嚴重破壞,“二戰”后森林覆蓋率不到10%。即使走在今天的韓國,漫山遍野,滿目蒼翠,但卻極少能夠看到大樹,現在的樹木樹齡一般不超過50年。經過5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韓國全境森林覆蓋率已達40%以上,能種樹的地方都種上樹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韓國工業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給國家面貌帶來的深刻變化。

自由、威權、多元:韓國政治發展的三階段

改變國家貧困落后面貌,實現國家工業化是現代韓國社會發展的主題。韓國的政治發展及民主化進程始終圍繞著這一主題,這既是實現工業化的需要,也是韓國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從一定意義上講,工業化與民主互為因果。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韓國的民主化走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韓國在建國以來的歷史中,在工業化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兩種政治傾向、兩大政治勢力,同時在其背后也具有相應的兩大利益板塊,即主張發展優先的保守派和強調社會平等公正的民主派。韓國的政治體制,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了“威權”和“多元”兩種基本體制類型。在韓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兩大思想體系、兩大政治力量的斗爭、沖突從未間斷,有時十分慘烈。

建國以來,韓國政治進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或者說,是畫了三個“圓圈”,即從多元體制到威權體制,從威權體制到多元體制,再從多元體制中退卻。現代韓國政治,在威權和多元兩種體制之間經歷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系列變故。

第一階段,自由民主體制時期。韓國建立于“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之下,成為東西方兩大集團斗爭的前沿。韓國建國后仿照西方建立了西方式的憲政體制,實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國家卻停滯不前。從李承晚到張勉,韓國未能走出一條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道路,反而在政治上出現了混亂。

第二階段,樸正熙軍政體制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裹足不前、社會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樸正熙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軍人威權體制,推動韓國實現工業化,創造了“漢江奇跡”。樸正熙威權體制,一方面,開放經濟和社會資源,通過保障人民的經濟社會權利,調動了韓國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另一方面,集中國家權力,實行中央決策體制,制定國家戰略發展規劃,推動韓國經濟迅速崛起。

樸正熙的威權體制在對韓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嚴重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民政治參與的壓制和對國家權力的壟斷。樸正熙軍人政權日益脫離社會,不斷制造著與人民群眾,特別是工業化進程中出現和成長起來的城市新工人階級的矛盾。由于政治權力的壟斷和僵化的政治體制,樸正熙政權與韓國廣大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也處于日益尖銳的矛盾之中。由于對權力的高度壟斷,特別是對經濟決策權的嚴密控制,原來一直與軍政精英集團保持高度一致的、在“漢江奇跡”中成長起來的財閥集團,也逐漸與軍政集團產生了隔閡甚至矛盾,這在一定程度松動了軍政精英的政權基礎。在這一系列變化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的聯合反抗之下,樸正熙威權體制最終被日益發展壯大的民主運動所推翻。韓國的民主化運動,是具有階級斗爭色彩的一場社會革命運動。

第三階段,多元民主體制時期。1987年,在群眾性民主運動的不斷沖擊下,樸正熙建立的韓國軍人政權瓦解,韓國重新實行自由民主憲政,實行大選。20世紀90年代初,長期處于反對派地位的民主派終于贏得大選,上臺執政。韓國再次恢復了自由民主憲政體制,實現了國家權力開放和結構的多元化。

多元民主體制,給韓國帶來的更多的自由和民主,特別是國家權力的開放,使各個階級和重要利益集團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權力的競逐,人民的政治權利有了很大的擴張。但另一方面,韓國社會的治理水平下降,行政成本提升,同樣在外部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下,韓國經濟發展勢頭大大削弱,經濟社會發展失去了以往的景況,韓國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在這種內外壓力和環境變化的情況下,韓國民主派的政治威信和執政能力急劇下降,出現了政治危機,韓國再一次實現了政治輪替,承襲了樸正熙思想體系和治國理念的保守政治力量及其政黨——大國家黨上臺執政。

大國家黨執政,并不是一次簡單的西方式民主政體下司空見慣的那種“政黨輪替”,而是標志著韓國發展的方向性調整,可以說是一種“政治輪替”。這種所謂政治輪替的意義在于:韓國當代歷史出現了發展主義、保守主義戰勝了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的歷史性現象。在新的政治輪替出現的情況下,韓國政治發展的未來走向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

韓國調研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和發現

第一,發展壓力。韓國調研中最重要的發現即對“發展壓力”的認識。發展的壓力是影響韓國乃至東亞社會工業化、現代化發展以及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根本因素,是撥弄東亞近現代歷史的一只“看不見的手”。發展的壓力,是近代世界歷史上影響一切落后國家的基本因素。對發展的壓力的回應,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可能亡國滅種。因此能否解決發展問題,對于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社會集團、社會精英以及思想文化形成一種類似生物界“自然選擇”的效應:順應發展、實現發展則存、則興;不能順應發展、不能實現發展則敗、則亡。發展的法則在選擇著政治制度和政治精英。因此,理解和把握發展壓力問題,也成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東亞工業化、現代化以及政治發展、民主進程的關鍵。

關于發展的壓力以及其對韓國現代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事實,我們可以從現代韓國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樸正熙的經歷以及韓國人民對他的態度變化當中有所體會。樸正熙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幾起幾落,甚至可以說充滿了戲劇性。他曾經是“漢江奇跡”的象征,又成為專制壓迫的“魔頭”,而今天,在韓國媒體和學術界進行的不同類型、不同對象的各種有關歷史人物的民意調查中,樸正熙幾乎是囊括各種指標的全能“冠軍”(“推動民主”除外),他堪比世宗大王、李舜臣,在韓國人民心目中享有無上威望。樸正熙的出現,他個人的歷史以及韓國人民對他評價的變化,都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也不是非理性的,那當中透視出韓國歷史深處和韓國人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

樸正熙在他所著的工業化綱領《我們國家的道路》開篇寫道:“深夜,倦意襲來,我閉上眼睛,腦海里追憶著祖國歷史的艱難歷程。”一顆壯懷激烈的愛國之心躍然紙上。韓國的苦難、民族的危機,時刻激勵著一個英武的年輕軍官。他的激情、他的奮斗,感動、帶動了韓國人民,他們最終創造了奇跡。樸正熙是韓國的樸正熙。

第二,對民族振興意識認識的深化。民族振興意識是我們在東亞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在東亞各個國家/地區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初始時期,都出現了具有重要影響的民族振興意識,其成為一種社會思想的動員,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條件,甚至可以說是邁向工業化、現代化的起點。在韓國調研以前,我們認為:民族振興意識主要是各個國家/地區的政治、文化精英的一種社會意識,是由少數政治、文化精英代言的。通過韓國調研,我們發現,民族振興不僅是少數政治、文化精英的意識,同時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轉化、普及成了一種大眾意識,韓國人民當中存在著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實現國家富強的強烈的愿望,和對代表著國家發展未來的政治家集團的擁護和信任,這實際上也是民族振興意識的一種,是存在于民眾中的民族振興意識。

第三,保守意識的再確認。保守意識的形成是威權政體轉化為多元政體的必要條件。韓國的調研,我們確認并進一步細化了這一認識。韓國的民主化運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世界民主政治歷史上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韓國民主運動有兩個特點:主題性與主體性。主題性為:始終圍繞著“維新體制”的合法性,甚至樸正熙政權以及樸正熙總統本人的合法性展開;主體性為: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始終是民主運動的主力軍。韓國學生運動長盛不衰,學生的政治熱情、政治責任感一直十分高漲。但在實現多元體制之后,特別是保守勢力卷土重來,大國家黨重新上臺執政后,卻全然不見了學生的政治熱情,街頭運動完全今非昔比。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保守意識本質上是社會大眾,特別是主流社會群體對現狀的認可,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所以喪失了反抗的熱情和堅決性。

第四,韓國威權體制向多元體制轉型的關鍵性問題的認識。我們認識到韓國創造了“漢江奇跡”的威權體制,在民主運動的不斷沖擊下終歸失敗,其中關鍵性的因素是:權力精英和執政集團不能正確、妥善地處理與在工業化進程中興起的新興社會階級、集團的關系。具體來說,主要是沒有正確和妥善地處理好與城市新工人階級以及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關系。不能正確和妥善應對這些新興階級、集團的社會訴求和政治參與愿望,更沒有將如此重要的階級與社會集團納入體制之內,加以體制化。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樸正熙政權與體制失敗的經驗教訓的角度看,主要可以總結四點教訓:一是樸正熙政權的意識形態薄弱而停滯;二是思想輿論處于弱勢地位;三是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極其薄弱;四是濫用鎮壓手段。

第五,行政性腐敗和政治性腐敗問題。腐敗是韓國政治進程,特別是民主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但反思不同體制下的腐敗問題,韓國學者提出了極有啟發性的兩個概念:行政性腐敗和政治性腐敗。他們認為,行政性腐敗主要是掌握公權力者個體性的謀取私利的行為,而政治性腐敗主要是政黨政治,尤其是競爭性選舉帶來的腐敗。依韓國的經驗看,行政性腐敗,多發于威權體制下,并在多元體制下有所緩解;而政治性腐敗,主要發生于多元體制下,并難以治理。

關于行政性腐敗與政治性腐敗問題,當年“6·10”運動領袖,時任首爾大學學生會主席、韓國全國學生民主陣線主席李南周的看法和觀點很有代表性,也因他的身份而更值得重視。他談到,當年學生運動反對軍政體制和軍人政權,把腐敗問題作為一個重要口實。但是,20多年過去,回頭再看腐敗問題,一個社會腐敗問題的發生恐怕更多的是和經濟收入水平與文化因素聯系在一起的。當年的腐敗多是與行政權力有關的腐敗,不給錢不辦事。實現民主化以后,隨著媒體監督的加強、行政管理體制的進步,這種類型的腐敗大大減少了。由于這類腐敗與老百姓的關系更加直接一些,所以現在韓國社會對腐敗現象的觀感要好得多。現在的問題是另一類腐敗,即政治性腐敗,就是與選舉有關的腐敗。政治家要選舉,選舉需要錢,合法渠道籌集不夠,就要與大企業搞權錢交易。韓國大財團與政客關系十分密切,存在著金錢與權力的交換關系。民主政體下的腐敗主要是政治性腐敗。因為這類腐敗主要涉及議員和政客,與一般老百姓有一定距離,所以更加隱蔽,社會感受會好一些。總之,民主化后,下面基層的腐敗好一點了,而上面高層的腐敗更嚴重一些。在調研中,企業家的意見也能佐證李南周的看法,他們也用幾乎一樣的語言描述政治家與企業家的關系、權力與金錢的關系。

(本文刊發于《文化縱橫》2010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竹溪县| 曲沃县| 甘孜| 城固县| 临安市| 兰溪市| 昂仁县| 盱眙县| 乌鲁木齐县| 施秉县| 南昌市| 湘西| 大悟县| 容城县| 普定县| 阜南县| 靖远县| 崇文区| 高尔夫| 蒲江县| 高淳县| 邵阳市| 富顺县| 兴仁县| 长兴县| 洛川县| 交城县| 肥城市| 东乡县| 常山县| 赤峰市| 临桂县| 隆德县| 平远县| 宿州市| 伊宁市| 西平县| 克什克腾旗| 连南|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