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國別與地區調研

日本的政治進程:從明治維新到“55年體制”

房寧 張伯玉 周石丹 郭靜

2010年7月11—21日,東亞課題組日本調研小組在日本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訪問。調研小組在東京、橫濱、千葉、京都等地走訪了包括日本前首相、眾議員、地方議員、民間政治團體領導人在內的一批政治家,訪問了一些企業家和政治記者,訪問了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與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包括一些歷史學家)座談。調研期間,結合研究需要還參觀了日本憲政紀念館、新聞博物館等一些重要文史博物館,出席了民間政治團體舉辦的參議院選舉研討會。

此次調研是在對日本近現代政治發展進行較為充分的前期案頭研究基礎上實施的。日本調研主題相對集中:一是明治維新及其對于日本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二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實行的“55年體制”,其中重點是日本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政的經驗教訓?,F將此次調研的主要發現和形成的重要認識報告如下。

明治維新及其對于日本崛起的重要意義

亞洲的工業化、現代化是從日本開始的。19世紀60年代的明治維新開啟了日本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大門,日本由此崛起,從而也深刻地改變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眾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

(一)佩里來航和新商人階層興起: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19世紀初,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波及亞洲,并最終形成了對于當時中國、日本等封閉落后的亞洲國家的巨大威脅和挑戰。而這種外來沖擊與壓力,實際上又構成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近代歷史的起點,即中國、日本等國是在西方殖民主義沖擊和壓力下走上了民族振興和探索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及其對于東方的壓力,是整個東亞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及政治發展的基本背景。

1840年以后,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通過荷蘭人了解到中國的情況和世界形勢的變化。1853年6月,由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的四艘軍艦突然駛入日本浦賀港。在美國軍艦的武力威脅下,日本幕府被迫結束了鎖國政策,西方列強通往日本的大門被打開了。外來的威脅刺激了日本的民族意識,同時也激化了日本內部的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的權威,地方各藩大名、武士開始了倒幕運動。

日本內部矛盾激化的另一原因是,佩里來航后開放國際貿易,對日本國內經濟秩序造成巨大沖擊,國內貴金屬流通量減少,經濟蕭條。面對經濟衰退,幕府不得不加重稅負,又進一步加劇了商人、農民和下級武士的負擔與困苦,引發了社會進一步的不滿和反抗。這為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準備了社會推動力量。

在各種社會力量中,下層武士階層變革的愿望最為強烈,也有一定的實力,因此,成為日后維新變革的主力軍。出身下層武士階層的大久保利通、福澤喻吉、伊藤博文等人,在后來成為明治維新中的風云人物。在一定意義上,明治維新也可以說是下層武士的革命。

(二)志士奮起:“尊王攘夷”與“公武合體”

面對外來威脅和內部危機,日本內部早已興起的由愛國志士倡導的民族振興意識不斷高漲起來,并逐步形成了兩種相互砥礪的救國論述,即兩條不同的民族振興理論。一是主要反映下級武士愿望和利益的“尊王攘夷”論。由于日本等級世襲制度以及經濟的困境,數量很多的下級武士階層迫切希望改變現狀,要求在尊王的旗幟下團結全社會,共襄攘夷大業。二是“公武合體”論。公武合體論主張天皇(公)與幕府(武)的團結與結合,建立一種上下一心、舉國一致的體制。幕府以及各個藩主和上級武士主張公武合體。新興商人階層以及富農一般傾向于尊王攘夷論,他們為尊王志士提供了資金。

(三)明治維新:綱領與措施

在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影響下,日本進行政治改革的條件逐步成熟了。1868年3月,明治天皇模仿大化改新時的做法,在大櫸樹下召集群臣對天地盟誓:“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破舊有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這“五條誓文”成為明治維新的基本綱領,其基本思想是:保障人民的權利,以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即“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這一條可謂綱領中的綱領。

此前一年,1867年6月,著名維新志士坂本龍馬與土佐藩參政后藤象二郎一同乘坐藩船“夕顏號”從長崎出發前往兵庫,在船上坂本龍馬向后藤象二郎提出了明治維新時期另一重要綱領——《船中八策》?!洞邪瞬摺钒ǎ骸按笳钸€”“議會開設”“官制改革”“條約改正”“憲法制定”“擴建海軍”“設置近衛親兵”“通貨政策”八項改革原則與措施。

從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五條誓文”,到1898年“明治憲法”頒布實施,日本經歷了整整30年的改革和探索,明治維新及其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使日本在19世紀末發展成為一個初步工業化的國家,為日本后來躋身西方列強奠定了基礎。

明治維新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保障社會權利、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四民平等”和“殖產興業”;二是集中政治權力、統籌社會發展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廢藩置縣和地稅改革。

(1)“四民平等”。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四民平等”改革產生的直接社會效應: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而“四民平等”產生的更為深層的社會效應是:通過社會平等以及公民權利的保障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世襲罔替所包含的社會基本價值,而代之以靠個人努力和奮斗取得社會地位和新生活的價值。正如美國學者賴肖爾所說:明治維新把日本從一個以世襲決定地位為主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以受教育程度和個人成就決定地位為主的社會。應當說,這是明治維新給日本社會帶來的最深刻、最實質的變化,須知社會基本價值的變化是社會最深刻的變化,它是社會行為的“指揮棒”,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未來。

(2)“殖產興業”。明治維新后,明治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日本產業經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引進西方技術、設備發展基礎工業以及軍事工業;學習美國體制,引進農業技術、機械、品種,探索農業經營的新方式;建設和改善交通、郵政等基礎設施,建立近代郵政、通信系統;進行貨幣改革,建立近代銀行系統,大力推動銀行業發展?!爸钞a興業”是在日本政府引導和民間推動兩方面的努力下開展的,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商”體制,成為實現日本工業化的經濟基礎。

明治維新通過“四民平等”“殖產興業”等措施,在經濟社會領域實行廣泛社會動員、迅速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并沒有開放政治權力。相反,在政治領域,明治維新沿著另一個邏輯在發展,即尊王,強化天皇體制,集中國家權力于政府,使日本工業化和富國強兵的進程更富有計劃性,實現了一種戰略性的發展。

明治維新后政治權力集中于國家主要通過兩項重大改革措施實現:一是廢藩置縣;二是地稅改革。

(1)廢藩置縣。明治政府于1871年實行廢藩置縣改革,把全國劃分為3府72縣,命令原藩知事定居東京,由中央政府派出官吏擔任府知事和縣令。廢藩置縣徹底廢除了日本上千年封建體制,完成了全國統一,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新政體。

(2)地稅改革。從1873年至1879年(即明治六年至明治十二年),明治政府用了六年時間基本完成地稅改革,在實行一定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將課稅基準改為按地價征收,并將實物納稅改為貨幣納稅。地稅改革穩定和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稅收,為建立穩固的中央政府奠定了經濟基礎,特別是使明治政府有財力建立和維持了一支隸屬于中央政府的國家常備軍。

廢藩置縣與地稅改革,使日本政治體制發生徹底改變,政治權力集中于中央,真正建立起了一種舉國一致體制,為日本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四)民權論VS國權論:明治體制的最終確立

明治維新開啟了日本工業化、現代化之門,明治時代是日本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的時代,是日本民族以及它的精英們放眼世界,為日本民族選擇未來的時代。在通往未來的十字路口,日本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充分地想象,努力地探索,他們相互之間爭論、砥礪、斗爭,最終使明治體制確定下來。在明治時代,探索未來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的最重要主張有二:民權論與國權論。

1.民權論

明治維新后隨著日本的開放,歐美近代思想大量被介紹進來,加之因“征韓論”失敗下野的政治勢力的策動,日本民間要求政治權利的思潮和行動日益高漲,逐步形成了呼吁民權、要求進一步政治改革、主張“民權論”的自由民權運動。民權論的核心主張是實行普選和建立民選議會。從1874年開始,自由民權運動逐漸興起,主張自由民權的政黨、政治團體不斷出現,并逐步向日本全國蔓延。一時間,日本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個相當自由、活躍的時期,出現了自由黨和立憲改進黨兩大自由派政黨,短期內全國出現了數十個政黨。大隈重信是民權論及自由民權運動的主要代表,后人稱其為統帥。

隨著民權論及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民權論者與明治政府中的主流派的意見分歧和矛盾越來越大。1881年因北海道開拓使出售官產事件引發了波及全國的人民抗議浪潮。明治政府認為,大隈重信在幕后操縱了抗議運動,將其從政府中驅逐,與此同時,制定了10年后公布憲法和開設國會的時間表。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明治十四年政變”。放逐大隈重信和公布憲政時間表,意味著對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體制的拒斥和國權論者對于民權論者的一定妥協。由此,日本邁向了明治維新最終確立起的君主立憲制度。

2.國權論

國權論,是明治時代的主流,其主要代表人物前有大久保利通,后有伊藤博文。國權論者主張集中國家權力,主張循序漸進地發展議會制度,尤其不贊成效法英國體制。由于巖倉具視等當權派持國權論,明治政府一直打壓、瓦解自由民權運動。一方面,他們運用各種手段壓制民權論者,甚至嚴厲鎮壓民眾的抗議活動;另一方面,他們對于民權論代表人物施以懷柔政策,包括將大隈重信等民權派領袖封為伯爵。自由民權運動在明治政府軟硬兼施的攻略之下,經過短暫的三五年活躍期后便漸漸勢微了。

1882年,伊藤博文授命率團訪問歐洲考察憲政,為期一年多。1886年,伊藤博文正式授命起草明治憲法;1888年,設樞密院秘密審議憲法;1889年(即明治二十二年)正式頒布施行《大日本帝國憲法》。至此,為期30年的明治維新以初步實現日本的工業化和建立君主立憲制而告成功。

(五)明治維新的意義

明治維新的重要意義在于:它首先是一場政治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為日本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與政治改革同時進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涉及財稅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經濟、社會改革將政治改革落實于經濟、社會領域,從而展開了對日本社會的全面改造。

與中國同期的“洋務運動”進行比較,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明治維新的深刻意義。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廷重臣奕等上奏朝廷《請設總理衙門等事酌擬章程六條折》,由此開始了中國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第一次社會變革,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工業化努力——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局限于貴族官僚階層,從改革的層面看基本上只涉及行政體制改革,與日本具有廣泛社會動員意義的改革形成了對照。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場變革的總檢驗,結果日本勝出,最后一張可以搭上19世紀工業化末班輪的船票為日本所得,由此亞洲的歷史、中國的歷史被徹底改寫。

如果再把眼光放開一些,可以看到19世紀下半期,在亞洲大地上發生了三場改革,除去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還有泰國曼谷王朝五世王朱拉隆功的改革。明治維新和朱拉隆功改革取得了成功,洋務運動失敗了。改革的成功與失敗對這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就是日本和泰國都保留了君主制,而中國則走上了另一條全新的道路。

“55年體制”的興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斷了日本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于中國和諸多亞洲國家的侵略,給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此同時,戰爭的失敗幾乎葬送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實行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成果,戰后的日本到處是廢墟。然而,在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下,日本竟然從戰后的廢墟上爬了起來,再一次創造了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跡,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大國。“55年體制”,對日本戰后的重新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5年體制”的內容和作用,在一定意義和一定程度上,與明治體制有著相似性,因而也成為我們研究日本問題關注的重點。

(一)“55年體制”產生和長期存在的原因

所謂“55年體制”,指的是日本政壇自1955年出現的一種體制,即政黨格局長期維持執政黨自由民主黨(即自民黨)與在野黨日本社會黨的兩黨格局?!?5年體制”一詞最早見于日本學者升味準之輔于1964年發表的論文《1955年的政治體制》?!?5年體制”也可以有廣義的理解,即大體形成于1955年的包含政治、經濟、社會在內的戰后日本體制的總體。“55年體制”的特色與核心是日本自民黨一黨長期執政,在自民黨長期執政期間,日本再次實現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再次躋身于世界經濟大國之列。因此,研究“55年體制”也就成了探究日本當代政治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1.“55年體制”的歷史背景

戰后的日本處于美國軍隊的占領之下,戰后初期日本的經濟重建和政治變革是在美國主導下實現的。戰后,東西方之間出現“冷戰”,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這種國際局勢以及周邊形勢對日本戰后的政治發展構成了重要的影響。

戰后的前10年,日本在美國占領當局主導下完成了消除日本軍國主義產生的政治社會基礎的改革,戰前形成的財閥集團被解散,天皇體制被改造。與此同時,日本的左翼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興起,國內出現了一波追求民主自由的社會氣氛,社會形勢也由此變得活躍而不穩定。然而,日本慘痛的戰敗以及美國的占領和控制,再加之朝鮮戰爭造成的緊張局勢,十分不利于日本左翼。左派的社會主義傾向和反美傾向,使廣大民眾顧慮重重。逐漸地,左派脫離了一般民眾希望安全、和平的愿望,從而也脫離了日本當時的社會實際。這也是日本左翼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并且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在我們訪問日本前首相、日本社會黨前委員長村山富士先生時,他也指出,當年日本左翼脫離了日本的現實。反觀日本右翼,即日本的保守勢力卻緊跟美國,儼然是日本的安全、穩定、和平的保障,由此得到了日本社會主流的認同。這是日本保守勢力的代表自民黨長期維持其執政地位,即建立和維持“55年體制”的大的歷史背景。

2.執政“三神器”:“55年體制”長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55年體制”長期存在及自民黨長期執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國際局勢以及缺少有力競爭對手的因素。就日本戰后政治體制與社會制度以及自民黨自身的原因而言,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最為重要。

第一,政官財體制及其“土建政治”的作用。日本自民黨緊密依靠日本各級行政機關中的官僚階層,與工商界財團建立交易與依存關系,即政治家、職業技術官僚和財團緊密結合,這實際上成為日本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和體制,即人們常說的:政、官、財“鐵三角”。日本自民黨通過這個“鐵三角”,獲取資源、制定政策、治國理政。從廣義上講,所謂“55年體制”,也可以說是政、官、財“鐵三角”體制。

如果從自民黨長期執政的角度觀察和解析政、官、財體制,這一體制運行的核心內容是:自民黨通過執政地位獲取大量經濟資源并通過議會控制資源分配權,加之與官僚階層緊密結合牢固掌握行政資源,自民黨將經濟資源、行政資源轉化為政治資源,即換取地方勢力、利益集團和一般民眾的政治支持,簡而言之就是換取選票。具體來說,就是自民黨的議員不斷地向地方、選區以及相關利益集團派發好處,幫助進行建設,爭取各種投資,提供社會服務,增進社會福利等。作為回報,地方勢力、選民及利益集團向自民黨以及黨內政治派別及其議員提供支持,保證其長期當選、長期執政。總之,掌握資源、將經濟與行政資源轉化為政治資源是自民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前首相田中角榮,是建筑承包商出身,也是自民黨內最具影響、最大派系的領袖,他把上述機制概括為“土建政治”,應當說道出了當代日本政治的一個重要奧秘。

第二,自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適應性、靈活性。自民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不斷探索,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是自民黨在長期競爭性選舉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又一重要法寶。自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適應性、靈活性主要表現為:比較善于抓住一個時期的社會主要問題和矛盾,有針對性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比較善于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調整路線、方針、政策;比較善于吸收其他政黨,甚至政治對手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為我所用,大膽調整。這方面,在“55年體制”全過程中最精彩的一筆,莫過于1960年時任首相池田勇人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1960年的日本可謂動蕩不寧,工人罷工和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抗議運動如火如荼,形成了日本戰后社會運動的一個高潮。不斷高漲的社會抗議浪潮,迫使自民黨岸信介內閣下臺。新上臺的池田勇人內閣面對動蕩形勢,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力求通過促進經濟高速增長和改善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來緩解社會矛盾和壓力。池田勇人的計劃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它開啟了日本戰后經濟發展的“黃金期”,1960年當年日本經濟便取得了21.4%創紀錄的增長,而且繼續創造了此后連續19年國民經濟超過兩位數增長的奇跡。更為重要的,這一計劃逐步使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旋律,從根本上緩解了日本社會原有的緊張形勢,使日本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局面。

第三,黨內協調機制。由于聯合日本保守力量的需要和“土建政治”機制的作用,以及當時實行的“中選區”制度的影響,日本自民黨內形成了諸多派系。一黨多派是自民黨的一大特色。各個派系的聚合,壯大了自民黨的隊伍,增強了整體實力。由于多派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強自民黨的社會代表性,客觀上有利于其政策的靈活性,并且有利于發現和培養更多的優秀政治家。但多派系格局,也在黨內造成了矛盾,甚至經常出現相互傾軋的現象,影響了黨的統一性和行動效率,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威脅到自民黨的執政地位。因此,自民黨要維持其生存發展,保持其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調黨內派系關系,緩和派系矛盾,維護黨的大致團結和統一。為此,自民黨形成了特有的維系黨內派系關系的各種協調機制、方式、方法,其核心就是照顧各派系利益,平衡各派系利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于資源充裕,自民黨內部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黨內的協調,兼顧了各派系利益。

政、官、財“鐵三角”的“土建政治”、政策的靈活性和黨內協調機制,堪稱自民黨長期執政的三大“神器”,維護了自民黨在競爭性選舉的憲政體制之下,一黨獨大、長期執政的局面。

(二)“55年體制”的衰敗

1955年日本保守派的自由黨和民主黨合并組建自民黨后,自民黨一黨執政長達38年。1993年,自民黨發生分裂而失去了眾議院多數席位,從而喪失了長達38年的單獨執政地位。一般認為,這標志著“55年體制”的結束。但此后16年,自民黨聯合其他政黨,依然保持了聯合執政黨中的主導地位。直到2009年民主黨在大選中勝出,自民黨淪為在野黨,應當說,到這時“55年體制”徹底成為歷史。

“55年體制”衰敗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經歷了38年的單獨執政,保持了超過半個世紀的執政地位之后,自民黨會完全淪為在野黨?這是當代日本政治發展研究中最值得探討的問題。

如此長久穩固的體制的瓦解,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大要,我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即“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的變化;泡沫經濟崩潰,“55年體制”經濟基礎削弱;自民黨內部的積弊。

1.國際形勢變化,影響國民心理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的這一巨大變化,使當年“55年體制”形成的重要國際背景不復存在,國際上對日本安全的壓力基本解除,這使得“冷戰”時期自詡為日本安全保障的自民黨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合法性依托,過去緊隨美國的政治形象如今成了累贅。另外,長期以來,日本右翼當中泛起了一股拒美愛國的新潮流,號稱新右翼。這股思潮與日本國民中希望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情緒相呼應,也對自民黨執政地位構成了一種社會心理和情緒上的不利因素。

2.泡沫經濟崩潰,削弱了“55年體制”經濟基礎

1985年,日、美、德等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制定《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日元資產迅速膨脹,日本經濟進入泡沫化狀態。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經濟嚴重衰退,當年日本GDP增長率僅為2.8%,為1955年以來最低。1993年GDP增長率又進一步下降為0.9%,日本經濟一片蕭條。泡沫經濟崩潰首先禍及日本經濟界,企業和財團遭受重創。泡沫經濟崩潰在政治上引起了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

其一,陷入困境的經濟界對于自民黨的支持大幅度減少,同時,由于自民黨根本拿不出辦法解決嚴重的經濟問題,財團對于自民黨頗有怨懟,傳統“鐵三角”關系出現了松動和削弱。

其二,由于經濟陷入困境,日本財源大大減少,而財源減少使得原來靠雄厚財力普惠黨內派系的自民黨領導層捉襟見肘,平衡黨內利益關系的能力大為下降,進而導致了內部矛盾的尖銳化。

其三,原來行之有效的“土建政治”也遇到麻煩。長期實行“土建政治”,使日本的基礎建設疊床架屋,浪費嚴重。以機場建設為例,在“土建政治”的推動下,不大的日本竟建有100多個民用機場,單東京都就有6個民用機場,而沖繩縣居然有12個機場。多年的“土建政治”造成了巨大的過剩和浪費,到此時已是難以為繼。在經濟瀕臨衰退的形勢下,自民黨政客傳統的拿手好戲無法上演,他們也只好坐困窮城了。

3.自民黨內部積弊充分暴露

泡沫經濟崩潰使得自民黨內部長期積累的問題與弊病充分暴露了出來,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自民黨內的派系問題。自民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派系,但那是在財源充足的情況下,各派系利益均沾,還可以相安無事。但在泡沫經濟崩潰、財源大幅減少、需要采取緊縮政策的情況下,自民黨內的派系矛盾便充分暴露出來。自民黨內派系分為地方和行業或某部門兩大脈絡,行業或部門在國會中的利益代表,稱為“族議員”。面對經濟困局,必須進行改革,而改革的實質就是削減某行業或某部門的利益,或減少對地方派發的資源。無論哪種方法、哪種情況,都會有利益受損的一方。這直接導致了1993年自民黨派系的分裂,并且是以后的10多年里不斷演義著的分裂,這幾乎成了1993年到2009年,自民黨從單獨執政轉變為聯合執政,最后徹底喪失執政地位期間的主旋律。

(本文刊發于《文化縱橫》2010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饶平县| 南宫市| 汉川市| 广宁县| 嘉鱼县| 新巴尔虎左旗| 法库县| 乐山市| 盱眙县| 承德市| 巴青县| 庆云县| 昌黎县| 苏尼特左旗| 枣庄市| 沙田区| 桐柏县| 卫辉市| 孟州市| 禹州市| 平遥县| 介休市| 福鼎市| 宽甸| 铜鼓县| 周至县| 惠安县| 灵寿县| 女性| 潞城市| 蒙山县| 叶城县| 林口县| 孝昌县| 綦江县| 长宁区| 尼勒克县| 仙桃市| 登封市|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