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發展比較研究:亞洲調研
- 房寧 郭靜主編
- 3242字
- 2025-04-29 20:13:54
中國臺灣政治轉型的條件與路徑
房寧 周少來 韓旭 郭靜
2009年5月3—12日,“東亞政治發展研究”課題組一行四人,應臺灣“大陸研究會”邀請,就臺灣社會轉型及民主化發展等問題赴臺進行學術訪問和調研。這是課題組對東亞地區實地調研的第一站。調研訪問期間,課題組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地訪問了“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等一批重要學術機構,以及臺灣的“立法機構”,并與臺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和學者進行座談交流。調研訪問達到了預期目標,對于臺灣社會轉型中的政治發展線索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與把握。
社會分化、精英對立:臺灣社會轉型的背景與動因
臺灣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結構分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民黨“軍、公、教”集團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本省新興精英集團的對立和沖突,是臺灣民主化運動興起并最終形成政黨輪替的基本原因。
臺灣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工業化進程,在工業化進程中,以國民黨政權為核心的“軍、公、教”集團控制主要經濟活動,與在工業化進程中廣泛興起的、以本省人士為主的中小企業及相關群體形成了利益沖突和對立。在以部分自由派知識分子和主張“臺灣獨立”人士為主體的政治反對派的鼓動和組織下,形成了反對國民黨政權和體制的社會輿論和社會運動,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實現了臺灣從“威權體制”向“多元體制”的過渡。政治反對派與臺灣本土力量的結合,是臺灣民主化運動興起和壯大的關鍵因素,它為臺灣民主化運動提供了廣泛和強大的社會基礎。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就是臺灣民主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反對派提供的“思想力量”與本土勢力提供的“物質力量”相結合的標志性事件。
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等一系列事件,以及其他國際環境的變化,造成并加劇了搬遷臺灣的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危機。為應對危機,國民黨政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如“本土化”政策,旨在進行社會整合,特別是整合本省精英,借以鞏固和擴大執政基礎,但這種努力沒有成功。反對派利用國民黨政權政策調整,乘機擴大影響和加強社會運動,迫使國民黨進一步退讓,進而加劇了國民黨內部矛盾,造成執政精英分裂,最終引發了政治轉型和政黨輪替。
基層選舉與自由民主論述:臺灣政治轉型的條件
地方自治體制和自由民主論述,是臺灣民主化運動存在并逐步發展的重要制度條件和思想文化條件。
盡管臺灣在20世紀下半葉實行了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1949年5月至1987年7月),但臺灣地方自治體制始終存在。這種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憲政體制因素,為以地方、基層為基地的“黨外”民主運動和反對派活動提供了有限的法律依據和合法保障。這一條件為反對派充分利用,以僅停留于形式上的、有限的法律權利為依托展開合法斗爭,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把那“一張紙”演化出生命,形成了司法制度所無法約束的廣泛的社會運動,最終促進了法律制度的改變,迫使國民黨當局解除“戒嚴”。
此外,盡管國民黨深受蘇俄影響,在政治理論上有以“軍政、訓政、憲政”為核心內容的創新和調整,但其基本理念和論述形式,仍然不能完全脫離西方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觀念。加之,國民黨政權出于反共意識形態宣傳的需要,在意識形態方面不能公開背棄西方自由主義的基本教義與論述。在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國民黨的以“戒嚴”為體系的統治實踐之間存在著強烈沖突,從而削弱了國民黨統治的意識形態教化功能,同時加強了反對派的道義力量。
社會運動、法律訴訟、地方選舉:臺灣民主化路徑
社會運動、法律訴訟、地方選舉,是推進臺灣民主轉型的三大路徑,其中地方選舉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路徑。從總體上看,臺灣民主轉型是以選舉為中心展開的。選舉推動是臺灣民主轉型的基本特征。
臺灣的民間反抗一直存在,但最終促成民主轉型的政治反對派凝聚于20世紀60年代。臺灣的政治反對派主要由反對國民黨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和代表本土族群利益的異見人士兩支力量組成。早期以自由派知識分子為主,后期以本土族群力量為主。
政治反對派早期以所謂“黨外”運動為主,走過了輿論宣傳、街頭抗爭、公開組黨等社會抗議運動的三部曲。社會運動的主要功能是制造輿論、擴大社會影響、改變社會意識,同時也可以部分起到凝聚群眾、培養反對派骨干力量的作用。社會運動是推進民主化的基礎性工作。
臺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有意識、有組織、有策略的法律訴訟,為社會運動和政治反對派提供保護,爭取合法空間,為推進臺灣民主化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臺灣民主轉型的最基本、最重要、最關鍵的手段是,政治反對派利用臺灣一直存在的基層與地方選舉,凝聚和擴大了反對派的力量和陣營。與社會運動和法律訴訟相比,選舉具有更為重要和持久的作用。社會運動時起時伏,難以持久;法律訴訟的作用范圍有限。對于反對派力量的存在和發展而言,最關鍵的舉措是形成穩定的內部激勵機制。只有具備這樣的內部激勵機制,才能聚集起比較穩定的政治派別,不斷獲得社會資源以推進和擴大運動,也才能形成穩定成熟的反對派精英階層。而這些正是反對派乃至任何一種政治力量形成和發展的必備機制。在臺灣,這種機制就是基層和地方選舉。
一定程度上開放、競爭的基層與地方選舉,為反對派提供了合法而有效的活動平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對基層群眾,與利益和情感比較接近的普通民眾形成互動,傳播理念,擴大影響,組織隊伍;另一方面,選舉本身是獲取經濟、政治和社會資源的合法形式,通過選舉聚集錢財、聚集人才,形成利益激勵機制,以此為基礎形成穩定、鞏固的反對派精英階層。反對派每一次選舉的勝利,都意味著經濟、政治、行政資源的擴大,對吸引、擴大反對派力量形成利益導向。不斷推進選舉的過程,也就成為反對派不斷壯大、民主化不斷推進的過程。
臺灣民主轉型后的社會狀況
對于臺灣實現民主轉型后的社會狀況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向,課題組形成的初步認識是:
第一,臺灣政治“亂而有序”,現有“兩黨制”政治格局將長期存在。臺灣社會轉型和民主化進程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穩定的社會基礎。由于其歷史原因,臺灣在工業化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外省”與“本土”族群利益分化與利益格局。這種平行對立的二元利益結構,是現有兩黨制政治格局的基礎。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臺灣經濟發展本身的原因,“外省”與“本土”的經濟利益格局和分化有淡化的趨勢,但由于在上層建筑以及政治制度上已經形成了既定的政治格局,經濟與政治之間的相互塑造機能,會長期固化“外省”與“本土”平行利益結構。從政治上看,建立在二元平行利益結構上的兩大政黨,分別與基礎族群、利益集團形成了“代表—制約”的互動關系,這意味著政治制度、體制及其運行將在可預見的將來較為穩定地存在,這是臺灣社會“亂而有序”的制度支持機制。
第二,臺灣發展將進入“穩定而遲緩”的階段。臺灣現行民主政治制度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由于工業化發展自身規律以及全球化條件下資本流動規律的作用,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如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一樣,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甚至遲緩的時期。從臺灣社會內部政治與經濟社會關系看,現有政治制度也將進一步促成和鞏固這一局面。當前,臺灣社會多元政體對于社會穩定的影響機制已經顯現,各個族群與利益集團可以比較充分地表達利益訴求和愿望,也可以在政治體制內進行比較充分有效的利益博弈。這種體制因素有利于促成臺灣社會的穩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民主體制成本高企,臺灣經濟社會以及人民福利發展會進入一個相對遲緩時期。多元政體成本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過程成本提高。在多元政體之下,以政治體制的固定化、顯著化為背景,以政治過程公開化、程序化為機制,加大了利益博弈的機會和達成妥協的困難。因威權體制下穩定的權力中心消失,多元體制中的一事一議,以及為競選各政黨施行的“極化”策略,使得政治運行中的交易數量增加,交易成本上升。
二是構成成本提高。在威權體制下,政權和領導階層相對固定,政權交替與繼承機會少。多元政體政權輪替經常化,加以選舉政治需要大量資源支持,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政治運行的社會成本。
(本文刊發于《文化縱橫》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