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共產國際與“土地革命”戰略的提出及實施
- 汪澎
- 3932字
- 2025-04-28 15:32:25
本書作者汪澎博士是我的第一個碩博連讀研究生,我對作者以及她的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情況非常了解,因而,這部以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的書稿即將出版之時,我欣然為之作序。
2005年,本書作者汪澎以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全校文科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她入學之后,我們有幸結下師生關系。待她留校任教之后,我們又成為同事。
早在從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研究時,我便留心到中共黨內的留學生群體,在“經典作家論近代中國”碩士生課程的多年授課過程中,我注意到斯大林、共產國際不止一次提及中國應當進行土地革命,盡管他們心目中的土地革命與后來中國共產黨所實行的土地革命有天壤之別。考慮到為“中共黨內留學生群體研究”這個課題做一些資料方面的準備,我安排入學不久的汪澎開始著手這個課題的基本資料的整理。她利用暑假時間,查閱了《近代留學生大辭典》《中共黨史人物傳記》等若干工具書和資料集,設計整理了一份九萬余字的《中共黨內留學生名錄》。開學后,我看著這份“暑假作業”,甚感驚喜:一個入學才一個學期的碩士生,能夠積極地完成如此細致耗時的資料整理工作,似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當是一個做學術研究的苗子。
2006年年初,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獲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博士點,翌年便招收第一屆博士生。這個能坐“冷板凳”的研究生順利地成為博士點的第一個碩博連讀博士生,開始重點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在學習、研究和博士論文選題的過程中,我給汪澎和另幾位博士生提出了一個系列的研究計劃,就是將中國共產黨若干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比如,關于“土地革命”、關于“武裝斗爭”、關于“統一戰線”等問題,與共產國際的理論設想做比較研究,從而研究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中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哪些資源,又作了什么樣的發展,從而厘清中共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這樣的創新正是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中國化的具體內容。經過慎重地考慮,汪澎選擇了做共產國際與中國“土地革命”的緣起與實施的研究。
其后,我們就開始查閱資料與選題的論證。收集資料方面,中共黨史方面的,在藏書頗豐的政治學院的資料室、網上的舊書店都搜集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蘇聯解體后,大量的檔案資料陸續開放和出版。自1999年開始陸續出版《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截至2006年出版了前12卷(至2012年,全套叢書共出版21卷)。這是尚未被充分研究和利用的最重要的檔案資料。此外,還有中共建黨前后的重要的期刊、雜志、報紙,就只能泡在校圖書館里翻閱摘抄。我向來對研究生有定期的“考問”,就是要他們匯報前一段時間的讀書體會心得,交流討論學習中不甚理解的問題或心得體會。從“考問”中可以看出,汪澎對共產國際關于在中國進行土地革命的幾種方案設想、實施路徑、領導者或領導集團的資料收集較為充分,也有了初步的研究,思路亦大體明晰。她重點將中國“土地革命”戰略的實施與共產國際設想的方案進行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兩者的聯系出來了,特別是兩者的區別明顯了,中國化的內容便清楚了,博士學位論文也就有數了。
在前述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與博士學位論文相關問題的研究,理所當然地納入了她的視線。諸如共產國際提出的多種方案的比較、中共內部對各種方案的看法、接納程度,八七會議前后中共對土地革命的態度,土地革命與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關聯,孫中山對土地革命的態度,等等。在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數篇學術研究論文應運而生。在博士學位論文撰寫期間,汪澎陸續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孫中山對共產國際“土地革命”戰略的態度析論》被《新華文摘》予以論點摘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汪澎克服了若干學習上、生活上的困難,最終較好地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并得到校內外專家的好評,順利地通過答辯。
博士學位的獲得,成為汪澎繼續進行學術研究的起點。留校任教之后,她在教學、科研兩個方面均取得明顯的成績。短短五年間,不僅成長為教研室主任,還先后獲省級和教育部教學比賽的獎項;在《光明日報》(理論版)發表論文,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此同時,對博士學位論文的思考、修訂也在進行之中。
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這本書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即將出版,總體而言,這本著作有這樣幾個特點:
其一,注重創新。學術研究就是既要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更要有所創新。過去,“土地革命”相關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由于資料方面的限制,沒有將中共的實踐與共產國際的設想進行比較,沒有強調“土地革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成果。本書的研究就是提煉出在“土地革命”的實施中,“中國革命不同于俄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實踐不同于共產國際的構想”的具體內涵,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作者不囿于成見,就中國革命中的“土地革命”戰略的若干未曾探討或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作者認為中國革命的“土地革命”戰略是共產國際最早提出的戰略設想,但是其具體方案卻不可行;中共對共產國際在這方面的指示并不太認同,黨內對農民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深淺不一,不贊成共產國際的“沒收地主土地再分配”這一政策;在“土地革命”戰略的具體實施中,中共獨創性地開辟了將“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緊密結合、四位一體的實施路徑。這就弄清了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與共產國際所設想之“土地革命”的異同:是不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不是與武裝斗爭相結合,是不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換言之,作者就是力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土地革命”。
其二,資料翔實豐富。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和依據,歷史研究的推陳出新不僅在于理論與方法的創新,亦在于史料的創新——新史料的發現、整合和利用。蘇聯解體后,塵封多年的共產國際和蘇共檔案解密。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俄羅斯和德國學者合作編纂的《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已陸續譯成中文出版。對“土地革命”的研究,不能割斷同共產國際的聯系,孤立、封閉起來研究,中國共產黨的農民土地理論與共產國際的主張認識存在何種關聯,必須在史料上下足功夫。充分發掘、利用新出版的共產國際和蘇共檔案正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在熟讀并理解資料的基礎上,不斷思考,不斷進行比較研究,才能寫出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在當前學術研究略顯浮躁的情勢下,注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利用,注重言之有據,是難能可貴的。
其三,注重比較研究。比較研究本是學術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之所以成為本書的特色,是因為本課題必須注重比較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而言,尤其是共產國際、蘇共在中國有絕對權威的時期,他們所提出的若干方案、路徑,有不少并不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的實際,不完全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這就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挑戰,而所有這些挑戰往往表現為教條主義者津津樂道的“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如果將中共“土地革命”的成功實踐問題看作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所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果,那么,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均與此相關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也正在于此,毛澤東思想和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亦與此相關聯。中國共產黨人當年便注重比較與鑒別,我們今天的比較研究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歷史的再現。既要將共產國際所提出的方案的重要內容進行比較,又要將共產國際的方案與中共的具體實踐做比較研究,還要將四一二、七一五、八七會議這些重大節點前后的方案進行比較研究。即便是中共的實踐,也有變動,也需做比較研究。
其四,思路清晰綿密。全書在行文結構上以“土地革命”概念、戰略的提出及實施為線索,如實地把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形成過程看作一個歷史過程,同時又系統地探索中國“土地革命”理論體系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從而將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研究和分專題進行的研究結合起來,立體地、完整地揭示“土地革命”理論體系的博大內容。按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農民土地問題的探索為開端,到共產國際提出中國“土地革命”戰略構想,再到中國共產黨以共產黨的領導、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四位一體革命道路的基本開辟為結尾,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詳細展開。按照這種歷史線索的研究,有助于形成明晰的概念和具體過程。全書又不完全流于歷史發展順序的敘述,因為如果那樣,往往不能完整地再現整個“土地革命”戰略體系各個方面的豐富內容。在基本按照歷史順序展開的同時,作者以專題的形式對理論體系的形成進行系統研究,全面展開了中國共產黨所實施的“土地革命”的豐富內容,具體完整地呈現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的豐富內涵。
總的來說,這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在史料的梳理及運用以及論證方面是較為清晰的,作者的辛勞在書中隨處可見。
平心而論,本書也難免有不足之處。開辟中國“土地革命”實踐路徑,以至于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毛澤東的思考和貢獻無疑功勛卓著,成就斐然,本書也不惜筆墨,充分剖析。但是書中對李大釗、瞿秋白、陳獨秀、周恩來等其他共產黨人相關思想與實踐的研究還顯薄弱,如時間充裕,當做一定補充,將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更立體地展現出來。聯共(布)、共產國際在中國大革命失敗后減少了對中共直接地具體地發布指示。因此,由于資料的原因,本書對大革命失敗之后,聯共(布)、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土地革命”如何實施的思路演變的研究也稍顯單薄,進一步的研究還有待相關資料的深入挖掘。
應當說,作者經過博士階段的研究訓練,如今已具備了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所有的成功一樣,學術研究更需要長年累月地堅持和努力,愿汪澎將最初的耐力和堅韌用到今后的學術研究上,不懈進取,這是老師所深深期待的。
鮮于浩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