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新政時期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與統合研究:以新疆、西藏、蒙古地區為中心的考察
- 高月
- 2952字
- 2025-04-28 13:13:26
三 國內外研究狀況梳理
國內學界在改革開放以前對清末邊疆新政問題較少涉及,即使研究者也完全持否定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清代重大改革舉措的新政也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相關研究成果漸趨繁榮。綜合來看,現有成果的研究視角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現代化視角,運用西方現代化理論剖析邊疆新政的具體舉措,大多數成果認為邊疆新政促進了邊疆地區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新政為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和諧的大環境。代表性成果有步平的《東北邊疆開發與近現代化過程》、吳環福的《從洋務運動到“新政”——新疆近代化的開端》等。二是邊疆開發視角,認為邊疆新政是清朝中央政府開發邊疆的重要舉措,開近代邊疆建設之先河。代表性成果有馬汝衍、成崇德主編的《清代邊疆開發》,成崇德、張世明著《清代西藏開發研究》等。三是人物視角,認為邊疆地區封疆大吏的個人素質和執政取向是邊疆新政成敗的關鍵,領導人物的行為決定了邊疆地區在清末中國的歷史面貌。代表性成果有李皓的《淺析盛京將軍趙爾巽的奉天警務改革》、陳一石的《從清末川滇邊務檔案看趙爾豐的治康政績》、郭衛平的《張蔭棠治藏政策失敗原因初探》等。另外,部分民族史、地方史專著也對邊疆地區新政進行了探討,如王奎喜等著《近代東北史》、郝維民主編《內蒙古近代簡史》、新疆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著《新疆簡史》等。
可以說,前輩學者在相關領域已進行了深入探索,但筆者認為現有成果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目前大部分論者多是從單一角度展開論述,缺乏對邊疆新政各項舉措內部連帶關系的思考,即使是某些專著,由于缺乏理論支撐,也難免陷入堆砌史料的窠臼。以新政時期的憲政改革為例,現有成果僅僅停留在簡單地進行中西、古今比較層面,缺乏政治地理學的運用和分析,不能從理論上認清改革的實質。
二是現有成果多停留在“發生了什么”和“如何發生”的層面,對“為什么發生”的思考不夠深入,這種傾向的直接后果是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以東北地區的新政為例,目前論者均沒能深入思考清王朝統治者在“龍興之地”進行顛覆祖制的改革的內在機制,即清統治者“大一統”思想和中華意識在近代的流變,而這理應成為東北新政研究的新視角之一。
三是現有成果之所以會存在上述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對第一手檔案史料的挖掘不夠深入。目前學者們挖掘史料時只是觸及了與邊疆新政有關的史料的表層,鮮有人致力于相關原始檔案的挖掘、整理。
國外學界較早對清末新政進行專題研究的西方學者是美國的Meribeth E.Cameron博士,她于1931年出版的《中國的維新運動1898—1912》(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對維新及清末十年的新政進行了全面細致研究,現今國內學界的若干見解與其書中的觀點仍然十分相似。另外,部分西方學者對新政的某些具體內容進行了專題研究,如John H.Fincher的《中國的民主:1905—1914年地方、省和中央三層次的地方自治運動》(Chinese Democracy:The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in Local,Provincial and National Politics,1905—1914)、Dauglas R.Reynold的《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China,1989—1912:The Xinzheng,Revolution and Japan)、Sheng-hsiung Liao的《晚清中國的憲政追求:開創階段》(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The Pioneering Phase)、Roger R.Thompson的《中國憲政改革中的地方議會1898—1911》(China’s Local Councils in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1898—1911)、Marianne Bastid的《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a)、Ralph Powell的《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Norbert Meienberger的《中國立憲政府的出現1905—1908》(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 1905—1908)等。
這些著作運用不同的方法與理論對清末新政進行了研究,在資料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是從事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尤其是西方學者運用豐富的外文資料,對清末邊疆新政宏觀背景的揭示更為翔實、全面。但受研究視角所限,西方學者較多關注于清末政局變動對改革的影響,很少注意各項改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就政治論政治,就教育論教育,忽視各項改革舉措之間存在的互動和制約關系,將某些改革出現的問題簡單地歸諸人為因素。實際上,清末邊疆新政各項舉措之間存在的制約關系對新政的影響并不亞于政局變動的影響。因此,對于清末邊疆新政研究,一定要有全局眼光。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此學術視域尚存極大的研究、擴展空間。本書擬從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合的角度對清末邊疆新政進行系統性、全局性的梳理,恰是重要學術創新所在。
清朝將對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視為核心利益,但清前中期對邊疆民族地區實行的大一統政策已不能適應近代出現的新情況,為了抵制打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旗號的西方列強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利益滲透,重建中央政府在這些地區的政治權威,清王朝選擇在邊疆地區實行有別于傳統治理方式的新政。本書注重探察清王朝之所以實行新政的內在機制,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并重,希冀有助于糾正相關研究的碎片化和孤立化傾向。總而言之,只有對清王朝向基層滲透權力、再建各民族的國家認同、使國家認同從觀念符號上升為國家制度建構層面的過程進行系統梳理,才能清晰地描繪出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經緯。
[1] 許紀霖:《多元脈絡中的“中國”》,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姚大力等:《殊方未遠》,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46頁。
[2]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
[3] 學部審定批詞:“查該令因滿蒙地理關系緊要,特蒐輯舊籍提要鉤元,匯成一卷,致力甚勤,其中所加按語規切時局,指陳立海,尤見苦心。”金鐘麟:《學部審定滿蒙新藏述略》(上冊),中州石印館宣統元年十一月版,第4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吳豐培書庫藏。
[4] 金鐘麟:《學部審定滿蒙新藏述略》(下冊),中州石印館宣統元年十一月版,第48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吳豐培書庫藏。
[5] 金鐘麟:《學部審定滿蒙新藏述略》(下冊),中州石印館宣統元年十一月版,第31—32頁,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吳豐培書庫藏。
[6] 關于對邊疆地區的認知以及對邊疆地區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彼時時論亦有與《學部審定滿蒙新藏述略》類似的主張。楊度將漢滿蒙回藏等民族發展狀況分為三類,其中,蒙回藏處在游牧社會,“其語言、文字中所包含之美富不及漢人萬一”,“漢人尚不及英、美、德、法之人,滿人尚恨不能絲毫盡等于漢人,而蒙回藏人乃更遠不及滿漢兩族”。(楊度:《金鐵主義說》,劉晴波主編:《楊度集》,第367頁)彼時時論有主張強調血統、文化、語言的民族“根基論”者,如余一的《民族主義論》認為,“一國之內,若有無數異族,則思想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因而利害相馳,感情相背”。(余一:《民族主義論》,《浙江潮》1903年第2期)此觀點注重通過文化同化改革打造均質化的國族,實現整個疆域內語言、文字、習俗的均質,借此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提升民族的競爭力。在晚清以降內憂外患的語境下,此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求富、求強的變革理念與西方民族主義相遇后產生的具有中國本土特點的、試圖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方法。但此觀點對單一民族和民族同化的追求與清朝傳統的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理念背道而馳,亦非中國歷史傳統,只是提出了一種理論上的可能和改革路徑,不具備現實可操作性,雖與政府主導的改革在形式上相契合,但并非政府的改革理念。
[7] [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8] 葛兆光口述,盛韻整理:《從歷史看中國、亞洲、認同以及疆域》,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姚大力等:《殊方未遠》,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