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書注意到了清朝統合疆域方式前后的變化,將清末邊疆民族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從疆域統合的視角加以審視。本書所指的邊疆地區包括蒙古、新疆、西藏,即在有清一代長期施行有別于內地行省體制的地區。本書之所以將邊疆地區新政作為研究對象,出于以下兩點考慮:其一,清朝前中期確立的治邊策略已不能適應清末的新形勢。屬國盡失,藩籬不存,邊疆民族地區完全暴露在列強的視野之下,邊疆危機與治理危機并存。其二,邊疆新政作為一個整體,較諸內地行省,清朝中央政府傾注了更多精力。內地行省的地方主義雖盛行于清末,但彼時央地矛盾仍屬于傳統政治體制內的利益博弈,沒有突破中央政府設定的政治改革框架,當然也不會造成分裂。邊疆民族地區與此不同,他們一旦形成離心趨勢,則極易造成國家的分裂。因此,在邊疆民族地區實行有別于傳統統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增強這些地區的向心力,重新統合邊疆,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書所言之“統合”是指中央政府通過重建政治權威,將國家權力有效滲透到邊疆地區,對邊疆施行有效統治,同時增強邊疆地區的國民對中央權威的認同,以抵制邊疆地區離心傾向的過程。本書將從統合邊疆的視角重新審視清朝中央政府的新政舉措,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清末中國疆域形態的變遷。

清末新政對傳統中央、地方政制進行了變革,通過加強中央各部對地方事務的垂直管理重構了央地關系,并借此將國家權力滲透到地方。重新統合疆域的基礎是再建各民族的國家認同,而國家權力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國家認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國家權力的歸依,即服從國家權力或者利用國家賦予的權力謀求自己的利益,而讓各民族歸依國家權力的基本前提是國家權力的向下滲透。在這方面,新政通過權力滲透重建了中央權威,從而使國家認同從觀念符號上升到國家制度建構層面。本書將梳理清王朝通過邊疆新政將國家權力滲透到邊疆社會基層的歷史脈絡,及其試圖通過均質化的改革將邊疆地區納入“中國”的過程;解析清王朝通過深入到基層的國民教育造就忠于王朝的國民,加強國民對國家權力的認同,從而育成國民意識,強化國家對國民統馭力的過程;突破傳統史觀對于清政府的定位,再現清政府的歷史行為主體身份,從客觀角度研判清政府主導的邊疆新政對于促進疆域統合的作用。為了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本書將選取其中最能體現清王朝統合邊疆主旨的方面進行實證研究,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一,政制改革。新政期間,政制改革的意義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利用與內地同質的行省體制取代邊疆地區傳統的間接治理體制,徹底鏟除在傳統清朝政治體制中橫亙于蒙漢、回漢、藏漢之間的人為屏障,讓其渾然一體。蒙古、新疆、西藏的政制改革雖未像東北政制改革那樣徹底,但同樣是清朝中央政府向地方滲透權力、將權力重心上移的重要手段。它給中國帶來了一個確認國民范圍,走向近代國家政治體制的契機,是清朝走上了構建非種族性的、均質的國家權力的道路的標志。新疆在新政開始前已改設行省,完成政制頂層改革,但其基層政制改革和調試則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其間新舊雜糅、博弈的過程尤其值得關注。蒙古和西藏改設行省問題雖得到彼時朝野注目,但終清一代并未施行,其中,既有傳統體制的慣性作祟,亦有中央政府的現實考量,其動議、討論的過程恰是清朝統治者在新舊之間輾轉徘徊心態的直接反映。

其二,國民教育。本部分主要考察新政時期清政府如何通過教育改革增強生活在邊疆地區的各民族的國家認同,進而將其鑄造成國民的過程。新政期間,中央政府一方面試圖通過教育改革將傳統儒家倫理灌輸進新式學堂,通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造達到普及國民教育,增強國民的國家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新設西式教育體制和改造傳統教育模式,將國家意志、國家權力滲透進整個國民教育領域,實現了國家對教育權的掌控。

其三,土地開發。多元土地管理制度是清朝多元政制的重要體現,在清末新政統一政制的背景下,清朝對土地管理制度亦進行趨新改革,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由政府主導對原本由藩部自持的土地進行有計劃的開發,這在蒙古有集中表現。蒙地開墾的過程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清朝將土地所有權由蒙古王公轉移至政府的過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招墾、放墾、升科、設治等措施,清朝將政府權力滲透進原本的官權真空地帶,壓縮間接治理空間,擴大直接治理空間,逐步實現政制均質化。

其四,基層治理。與內地行省類似,邊疆藩部地區基層社會治理長期由地方政治和宗教精英把控,受制于治理方式,清朝政府對基層的直接控制程度有限。基層社會多元治理方式和羸弱的治理能力以及外部勢力的滲透干擾,在清朝末期對清政府的統治地位造成嚴重沖擊。清末新政時期,在垂直政制改革進程中,基層政制亦成為改革對象。改革方式是重建由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主要表現包括建構基層政制體系和創建區別于傳統治理方式、具有近代西方特點的巡警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制度的產生應根植于新變化、新情況,否則會出現制度與治理對象的脫節。清末新政不缺乏頂層設計,但新制度的實行效果如何還需從歷史細節中把握,這也是本研究的著力點所在。

(二)研究方法

本書盡量避免用西方理論反向推導歷史的后設敘述,陷入西方理論窠臼而無法自拔,盡可能地在挖掘梳理史料的基礎上進行歷史論述,從資料中展示清末中央政府如何通過實施新政變革對傳統藩部地區的治理方式,以及如何加強邊疆地區的國家認同,重新統合疆域的過程;同時,注重觀念、方法、資料的連貫性,以史立論,論從史出,避免空談和純粹的理論邏輯演繹。具體而言,本書將以各邊疆地區為經,以各地區之新政改革內容為緯,以史料為基礎,梳理清朝中央政府通過在邊疆地區施行新政重新統合邊疆地區的歷史脈絡。

清王朝主導的疆域統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介入的因素多端而全面,部分問題的出現往往引發政治、經濟、民眾心理的全方位震蕩,唯此,本書將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期挖掘出真實的歷史實態。同時,本書將重點注意新政條文與社會常態及變態的互動關系,考察制度淵源與實際運作的關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宁晋县| 深泽县| 诸城市| 南平市| 长泰县| 庄河市| 平乡县| 石阡县| 盐亭县| 阳山县| 绥宁县| 平顶山市| 留坝县| 航空| 石城县| 铁力市| 定日县| 孝义市| 天等县| 萝北县| 筠连县| 东丰县| 普格县| 平陆县| 隆安县| 南投县| 福鼎市| 贺兰县| 和林格尔县| 韶山市| 加查县| 偏关县| 井冈山市| 吴旗县| 开江县| 蓬溪县| 夏邑县| 公安县| 招远市|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