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天子不是都很大方嗎?
- 崇禎:勤政救不了大明,夾棍可以
- AltF4
- 2038字
- 2025-05-13 21:11:00
湯若望剛才見了神機營校場內(nèi)外軍紀森嚴的樣子,
理所當然以為皇帝專門讓徐光啟把他從陜西找來,所為之事必然和軍事有關(guān)。
不是想請他幫忙督造更多紅衣大炮,便應(yīng)該是要請他通過基督教會的關(guān)系找些退伍西洋軍官幫忙訓練士兵。
上來第一句話就問抽不抽煙,是什么意思?
湯若望看上大明帝國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天子大概是怕他沒聽懂,還專門將食指和中指夾在一起,比了個吸煙的動作:
“卷煙,湯卿抽過嗎?”
!!!
天子之意,竟然真的要和自己抽一根?
徐光啟呆愣之后,連忙提醒:
“陛下,紅衣大炮……”
別說崇禎上輩子不抽煙,
哪怕真是個煙鬼,也絕對不會為了一起過個肺,就千里迢迢把人家老外找到北京來。
之所以開口就是抽煙,當然是因為……
崇禎想賺錢,想要開發(fā)一個拳頭產(chǎn)品!
自人類這種生物誕生以來,就有三個古老的行業(yè)隨之一起出現(xiàn),
并因為根植在人類基因片段里寫好的最原始欲望中,任憑朝代興衰,蓬勃發(fā)展幾千年。
第一個是:*&%¥&*……¥@*
第二個是:辦賭場
第三個是:開青樓
前兩個實在太過缺德,
崇禎穿越過來最根本的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禍害百姓,當然無論如何不能搞。
第三個,身為天子參與其中名聲實在太難聽。
本來他親自給外戚上夾棍募捐,不上朝天天待在神機營校場練兵,
就在東林袞袞諸公中名聲大壞,天天被拿來類比武宗皇帝。
再開青樓,
那崇禎是昏君節(jié)奏不得被帶到天上去了?
這個年代沒有大眾傳媒,老百姓都是非常淳樸的,
士大夫老爺們都說皇帝是昏君,那皇帝自然真的是昏君了。
到時候崇禎勒緊褲腰帶,為老百姓干了一堆實事,
卻民心盡失,不小心落水著涼死了,
那找誰說理去?
思來想去,
果然最合理的壟斷產(chǎn)品,還得是卷煙。
前世煙草行業(yè)每年可以共享1.5萬億稅收,每天就能繳稅33億。
而且卷煙不是生活必需品,
辦卷煙工廠,比起現(xiàn)在大明壟斷鹽引,晉商囤積糧食這種沒了就活不了的產(chǎn)品,逼著老百姓交錢怎么說也是一種進步。
大不了價格定高一點,不賺窮人的錢罷了。
崇禎上輩子作為一個歷史博主,除了華夏歷史也做國外歷史的視頻,
知道煙草是哥倫布到美洲大陸后在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那里發(fā)現(xiàn),傳入歐洲的。
大明此時吸煙的人也不少,尤其是九邊兵卒,因煙草“驅(qū)寒避瘴”有煙癮的大有人在,但主要以煙斗吸食為主,抽個煙要攜帶煙斗,火鏈,煙絲袋一大堆裝備,抽之前還要現(xiàn)場填充煙絲,非常不方便。
如果能大規(guī)模制造卷煙,價格又相差不大,可想而知煙斗會以怎樣的光速退出大明煙草市場。
崇禎記得西方開始使用卷煙,是埃及士兵在戰(zhàn)斗中煙癮犯了,又沒有煙斗,于是紙包裹煙絲卷制吸食發(fā)明的。
只是不記得這事到底是哪一年發(fā)生的,也不確定歐洲是從哪一年開始工業(yè)化生產(chǎn)卷煙,
所以今天見到湯若望,第一件話題就轉(zhuǎn)到卷煙上來——
別忘了我天朝士大夫可是從晉朝開始就有“服散”習慣,而且即使服到身體寄了還以之為風雅呢。
要是能從西方引進幾條卷煙生產(chǎn)線,再稍作引導(dǎo),還怕不能把這些人口袋里的銀子榨得一干二凈?
“卷煙?生產(chǎn)線?”
“在歐羅巴雖然有不少人吸煙,但也如我大明吸煙的百姓一樣,主要使用煙斗,卷煙是什么,臣真的沒有見過。”
“至于生產(chǎn)線,陛下指的是大型作坊嗎?”
得,看來現(xiàn)在歐洲在大多數(shù)科技樹上比大明也先進不到哪里去。
果然還是只能考慮手工作坊了……
崇禎心中稍感失望,轉(zhuǎn)念一想心胸又豁然開朗起來。
既然西方現(xiàn)在都沒有卷煙,那自己在中國研發(fā)成功之后,豈不是可以作為絲綢和瓷器之外華夏的第三大拳頭產(chǎn)品,出口到全世界?
就是卷煙的技術(shù)門檻低了點,估計沒有強權(quán)輔助壟斷,割不了多久歐洲人民的韭菜。
但是用來割一割朝鮮,東瀛,東南亞乃至沙俄應(yīng)該還是沒問題的吧?
“湯先生不必惶恐,你督造紅衣大炮,協(xié)助徐卿修正歷法,對我大明幫助頗多。”
“朕今日請你前來,是想回報一二。不如討論一下,有什么朕能幫助您在大明傳教的地方?”
幸福來得太突然,
湯若望大喜過望恭敬下拜:
“陛下圣明燭照,知西學格物之實。臣在大明傳教各事都還算順利,唯教宗反復(fù)催促,尚缺一正式的教堂。”
“昔利公瑪竇肇建仙花寺于南國,非獨為傳教耳,實乃泰西歷算、火器、輿圖之學匯通華夏之樞機。臣愚以為,當于京畿擇吉地,仿其舊制擴筑圣堂,內(nèi)設(shè)三司——觀星司以正歷法,鑄銃司以壯武備,譯書司以通圣賢,如此則三善并臻……”
皇帝聽得連連點頭,這讓湯若望更是信心大增。
今天跟隨徐光啟進內(nèi)臣,光是神機營校場里種種情形,就讓他有新朝新氣象,欣欣向榮的感覺。
見到天子之后,對方身著軍裝,光是外貌看起來就英姿颯爽,干練開明,
竟然還能說德語,更是讓湯若望倍感親切。
和之前見過一面,經(jīng)常神游天外,說著話就開始發(fā)呆的天啟皇帝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徐卿已多次為朕分說基督教為大明做出的眾多貢獻,朕以為在北京擴建利公之前所建禮拜堂為教堂并無不妥之處。”
難道利公(利瑪竇)窮盡一生努力,都沒有建成正式教堂的心愿,就要在自己手中得以實現(xiàn)了嗎?
然而皇帝話鋒一轉(zhuǎn):
“只是……此時本朝正在與后金作戰(zhàn),軍費消耗甚大,國庫空虛,朕囊中羞澀,實在掏不出錢來大興土木啊!”
見鬼了。
大明朝廷不是一向慷慨,隨便來個周邊小國家的使者只要俯首稱臣,恭敬朝拜,就都會賞賜一大堆財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