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班底
- 崇禎:勤政救不了大明,夾棍可以
- AltF4
- 2052字
- 2025-04-22 23:31:31
徐光啟身為禮部侍郎,理應對朝會的禮儀爛熟于胸。
此時卻在御前急得吹胡子瞪眼,如果面前不是大明天子,估計他要跳到面前指著鼻子罵了:
“泰西公教以煉獄為滌靈之所,謂魂需歷火凈罪。陛下所讀之邪典則辟此說,主身后魂入冥府(音譯哈得斯),待末日審判。何等荒謬也!”
天主教主張煉獄為人死后靈魂凈化的地方,需要被火燒,
東正教主張人死了以后進入冥府,不用被火燒。
崇禎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不覺得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辨解時需要情緒如此激動。
不過他充分尊重徐光啟的宗教信仰,面露疑惑:
“朕所閱泰西教典,竟屬左道??”
“本應咨問徐卿,然徐卿如今戮力修訂歷書,恐無暇為朕剖此毫末耳……”
徐光啟雙目圓瞪:
“教義之爭,豈是毫末?”
說到這里他突然反應過來,
皇帝這句話的重點是“無暇”。
剛才徐光啟出班拒絕出任昭文宗學教習,給的理由就是自己事務繁忙,沒時間當家庭教師。
事到如此,再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就白讀了這么多年書了。
他苦笑道:
“臣徐光啟,愿任昭文宗學教習,伏乞圣裁。”
崇禎當即撫掌大笑:
“宗室教化,朕亦有責。以后少不得與孫公和諸位教習見面,彼時當請徐卿就泰西教法詳加指授。”
徐光啟聽皇帝說以后會常向自己請教天主教知識,臉色好了不少,領旨謝恩回班去了。
孫承宗,徐光啟,宋應星,孫元化,盧象升,孫傳庭。
這五人便是“昭文宗室學院”現任五位老師了。
崇禎費了半天勁,把這么多青史留名的猛人聚集到一起,當然不是真為了讓他們給宗藩的豬崽子當老師的。
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崇禎身為穿越者,不會因為潔癖就不學習借鑒敵人在歷史上的成功經驗。
所謂“昭文宗室學院”,
一開始崇禎是準備叫另外一個名字:“軍機處”。
后來考慮到“軍機處”三個字光是聽名字就有一種實權衙門的感覺,朝中一堆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場老油條,多半有人品出味道來主動爭其中的位置。
而這次崇禎打算提拔的官員中,不少人暫時身份較低。
孫元胡六品官在京城里啥都不是,宋應星只是個舉人,孫傳庭干脆什么官職都沒有。
所以故意搞了個“昭文宗室學院”的幌子,
果然不出所料,老油條們都對這種沒權力又沒油水的職位全然不感興趣。
政權剛剛興起時,可耕種田地過剩,人口數量卻不足,士大夫階層對于恢復生產可以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然而在現在這個人口過剩,四處生亂的年代,大多數士大夫所擅長的禮儀道德,已經對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沒有任何用處。
考慮到士大夫作為統治階級,還需要剝削被統治的農民,匠人,商人,消耗大量社會資源和財富。
客觀地說,到了崇禎年間,大多數士大夫或主動,或被動,已經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
想讓他們所擅長的東西再次發揮作用,只能等待亂世出現人口銳減,另一個政權興起……
內閣就是士大夫當前窘境的縮影。
只有建立一個起新班子,逐漸架空替代效率低下,已經對人民幾乎沒有正面的內閣。
培養他們掌握除了讓百姓大批死掉這個方法之外,真正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能力。
才能根治大明的頑疾。
不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讓自己屬意的新班子成員全部入選,崇禎今天的目的已經完滿達成。
他心情大悅,看向鴻臚寺官員。
對方立刻會意:
“請旨退朝。”
崇禎正要點頭應允,
孫承宗出班奏對:
“臣承宗伏乞陛下暫留圣步。今尚有要務未宜宣之于朝,乞賜獨對。”
老頭要單獨跟崇禎說話,自然沒有不讓的道理:
“孫卿可于早朝結束后與朕一同往文華殿,有陳朕當詳以聞。”
沒想到又有兩個人跳出來湊熱鬧:
“臣盧象升(草民孫傳庭),亦有要務乞獨對,伏望圣慈俯允。”
好好好,
趁此機會,正好讓這個以要讓大明改天換日的新班子互相認識一下。
“二位卿家亦可同往文化殿……”
崇禎說著看向徐光啟,孫元化,宋應星三人。
宋應星是懂人情世故的,立刻抱拳:
“若蒙圣允,臣宋某亦請詣文華殿,待諸位大人一一奏對完畢,互相認識一番,以盡僚誼。
孫元化和徐光啟也是懂人情世故的——精通“每日一個辭職小技巧”,
兩人對崇禎的話仿若未聞,一黑一白,如同兩尊泥塑菩薩眼瞼下垂,站在原地紋絲不動。
行吧,
今天兩人入伙算是被崇禎半強迫的,有些抵觸心理也可以理解,隨他們去吧。
……
司禮監隨堂王承恩持金爐在前引路,
儀衛四名分別執金瓜、斧、鉞于御道兩側護衛。
崇禎和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宋應星自皇極門東左翼門出,經文華門,過徽音右門到達文華殿。
王承恩請孫傳庭,盧象升,宋應星三人先在殿門外等候,
留出時間先讓孫承宗單獨奏對。
崇禎命王承恩看座,沏茶,親自斟茶遞給老頭。
老頭顯然憋了好一會,牛嚼牡丹仰頭一飲而盡,就迫不及待地說明來意:
“陛下,曹公等雖閹宦內臣猶存憂國之志,臣陳圣眷之隆,豈有臉遜于其下?愿輸一千金以充國用,伏惟圣鑒。”
崇禎聽聞此言,頓時愣住了。
不是因為孫承宗捐的太少,卻是因為他捐的太多了。
曹化淳等太監捐了八十萬,崇禎覺得還應該再吐些出來,因為這幫太監撈錢太狠,各個家財萬貫。
孫承宗一個閣老督師只捐一千兩,崇禎覺得捐的太多,因為他知道老頭全家上下很可能只有這一千兩。(注1,注2)
注1:
:“承宗慷慨忠義,家無余財,及死,子孫守遺田數畝而已。”
——《明史·孫承宗傳》
注2:
“承宗督師時,嘗自費募兵,鬻田產充餉,故家益貧。”
——《明季北略·孫承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