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反映社會現象
在吠陀時代,戰爭是不斷發生的。開始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居民,后來是雅利安人部落互相兼并。適應這種社會需要,產生一些尚武精神的詩歌:
戰士身披鎧甲沖鋒,
猶如烏云發出雷鳴,
但愿你安然無恙,
但愿你勝利回營!
讓我們用箭戰勝敵人,
讓我們用箭贏得牛群,
讓我們用箭征服敵國,
帶給敵人憂傷和悔恨!(6.75.1—2)
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來后,不僅從事畜牧業,也開始從事農業:
系緊犁頭架上軛,
播撒種子在犁溝,
倘若頌歌獲應驗,
揮動鐮刀望豐收。(10.101.3)
雅利安部落社會實行軍事民主制,設有“議事會”和“人民大會。”有一首頌詩(即《梨俱吠陀》的最后一首)唱道:
集合起來討論吧,
愿你們統一思想,
猶如古老的諸神,
有祭品共同分享。(10.192.2)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日益細致明確。有一首蘇摩酒頌詩中,詩人以詼諧的語氣描繪社會分工現象和由此形成的職業心理:
世上職業各式各樣,眾人愿望互不相同,
祭司盼祭主,醫生盼傷殘,木匠盼損壞,
蘇摩酒啊,請為因陀羅流出來!
干蘆葦,鳥羽毛,熊熊爐火和石砧,
金匠盼望顧主帶著成堆金子上門來,
蘇摩酒啊,請為因陀羅流出來!
我是詩人,爸爸是醫生,媽媽磨面粉,
大家分工不同,像牛一樣勤勞盼發財,
蘇摩酒啊,請為因陀羅流出來!
馬匹喜歡駕駛輕車,人群喜歡說說笑笑,
男人盼望親近女人,青蛙盼望接近河水,
蘇摩酒啊,請為因陀羅流出來!(9.112.1—4)
在《梨俱吠陀》中,除了一首晚出的“原人頌”外,沒有提到種姓制。但從以上所引這首詩可以看出,專業性的祭司是存在的。在《梨俱吠陀》中,“婆羅門”一詞有時表示祭司,有時表示任何具有才能或品德的人。這些婆羅門祭司和部落酋長共同侵占社會財富。《梨俱吠陀》中大約有四十首“布施頌”,贊頌酋長和貴族慷慨布施。例如:
金幣百枚馬百匹,
公牛也是這個數,
大王每天布施我,
不朽名聲達天國。
大王饋贈栗毛馬,
女子載滿十輛車,
車后跟隨六萬牛,
離別之日我帶走。(1.126.2—3)
《梨俱吠陀》中反映的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禁止兄妹或父女結婚。一夫一妻是主要形式,也允許一夫多妻。吠陀時代的結婚儀式大致是這樣的:新郎和客人同去新娘家;新郎握住新娘的手,圍繞祭火行走;然后,在迎親隊伍陪伴下,新郎用車接新娘回家。《梨俱吠陀》第十卷第八十五首是一首長詩,描寫月亮與太陽的女兒結婚,實際上反映的是人間婚禮。其中有些著名的結婚禱詞,如:
(新娘對新郎說道:)
我握你手交好運,
你能與我共白頭;
天神將你賜予我,
我能成為一家主。(10.85.56)
(祭司對新婚夫婦說道:)
但愿你倆住這里,
白頭偕老不分離,
子孫滿堂繞雙膝,
游戲玩耍樂無邊。(10.85.42)
在吠陀時代,婦女的地位并不低下,能與丈夫一起參與社會活動。《梨俱吠陀》中有一部分詩歌的作者是女性,也說明這一點。當時也不提倡寡婦殉葬,而允許寡婦再嫁。在一首葬禮詩中,詩人對死者的妻子唱道:
女人啊起來,你要活下去,
丈夫已死去,莫躺他身邊,
如今這男子,成為你丈夫,
握住你的手,與你結姻緣。(10.18.8)
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對生活采取積極的、樂觀的肯定態度。當然,他們的生活也不是田園牧歌式的。且不說殘酷的征戰殺戮和艱苦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欺騙、偷盜、賭博等等不良現象。《梨俱吠陀》中有一首著名的“賭徒歌”(全詩十節),通過一個賭徒的自白,生動地描述了賭博的危害。這個賭徒迷上擲骰子,岳母、妻子和父母兄弟都跟他斷絕了關系。他一度想改邪歸正,但經不住擲骰子呼聲的誘惑,又跨進了賭場:
賭徒到賭場,全身發抖,
自己問自己,會不會賭贏?
骰子違反了他的愿望,
讓他的對手交了好運。
骰子真是帶鉤又帶刺,
騙人,燒人,使人如火焚,
像孩子給東西,讓人到手又奪回,
骰子像拌上了蜜糖,迷惑嗜賭人。(10.34.6—7)[3]
這個賭徒欠了一身債,成了流浪漢。最后,他聽從太陽神的勸告,幡然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