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清和陳氏剛跨進院門,就聽見堂屋傳來陶老娘摔打的脆響。
油燈昏黃的光暈里,老太太盤腿坐在炕頭,影子投在糊著舊年歷的土墻上,像只炸毛的老貓。
“炕上冷得能凍死鬼,倒有閑心串門子!“陶老娘剜了陳氏一眼,枯枝似的手指戳著炕沿,“我陶家祖墳冒青煙了,討來這么個金貴人兒媳婦!“
陳氏懼怕陶老娘,身子抖得跟風中落葉一樣,陶梳輕輕喚了一聲:“娘……”
陳氏抬起頭來,眼睛已經包著兩股淚。
陶清松開陳氏的手,一溜煙鉆進灶房。她摸黑找到木盆,舀了半瓢溫水,端著木盆進屋時,正撞見陶老娘揚起的笤帚疙瘩。
“祖母燙腳!“陶清脆生生截住話頭,木盆往炕沿一擱,轉了話:“今兒在槐樹林瞧見小祖母,她是又問東又問西的,我看倒是不錯眼的盯著咋們家。“
陶老娘舉著笤帚的手頓了頓。陶清趁機褪了她的粗布襪,那雙裹過又放的腳上布滿老繭,腳踝處還留著早年挑水落下的疤。溫水漫過腳背時,老太太喉頭動了動。
“她問什么了?一五一十的學給我聽。”陶老娘嘆慰的長舒一口氣,不服老不行了,來回二十多里的路,年輕時走個來回都不帶喘氣的,如今不提也罷。
陶清指腹按上她足底涌泉穴,力道拿捏得恰到好處:“史大叔說姜湯要燙些才祛寒,您忍忍。“說著朝縮在門邊的陶葉兒使眼色,小丫頭立刻捧著個粗陶罐過來——里頭是舊年燒的艾草汁。
陶清把艾草汁倒進水里,它的清香彌漫四周:“問您干什么去了?問過年兩家要不要合在一起吃年夜飯?”
“合在一起過年?她前頭放屁我后頭就知道她要拉什么屎,她那點心思打量誰不知道,無非是看我們現在過得比以前好了,眼紅心窄罷了。”陶老娘神情不屑。
陶梳接話:“上次兩家為還田才鬧了一場,怎的又打量上我們?”
“這要說厚面皮,你小祖母說第一,村里沒人敢說第二,以前她們家是過得好,兒子多的村人都艷羨,提起來誰不說一聲好福氣,現下生了一窩又一窩崽子,糧倉跟進老鼠似的,能滿到怪了!”
陶老娘邊燙腳邊罵:“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她家老大偷雞摸狗,老二懶驢上磨,老三更是癩蛤蟆墊桌腳——頂不了事還膈應人!老四一棍下去,悶屁都沒有一個。“
用手指虛點著許氏屋那邊:“當娘的跟抱窩雞似的只管生不管養,糧倉比篩子盛水漏得還快,倒有臉惦記咱們家。“
要說陶老娘是個不管有理沒有理都不繞人的刻薄性子,那許氏便是蛻皮的蛇,臉面與她好似脫掉的蛇皮,走了這層又來那層,今個還給你打仗罵架,明個就能笑瞇瞇的給你打招呼問好,然后再趁你不備,輕輕的咬上一口,保準你痛的記在心頭一輩子,妯娌兩人斗了半生,那都是誰都不服誰的主。
陶清讓祖母燙腳,又轉到身后給她按肩:“祖母生的閑氣,兩家八百年前就已經分家了,她好賴跟我們沒關系,您犯不著上火。”
陶老娘冷哼一聲:“我還能怕了她不成!就是看不慣她那副假惺惺做派。”
這時,陶清突然想到一事,湊近陶老娘耳邊,小聲說道:“祖母,我今兒聽村里幾個嬸子說,小祖母家老大好像在外面欠了賭債,人家都找上門了。”
“啥?”陶老娘眼睛瞪大,“那懶東西,真是不成器!這下她還有心思來算計咱們?”
“我估摸著,她就是想著要是能跟咱們合一起過年,說不定能從咱們這兒撈點好處去堵窟窿呢。”陶清分析道。
陶老娘高興的雙手合掌:“她敢來我讓她有來無回,還敢去賭,金屋銀屋都能賭成茅屋,這下好了,大過年的那邊有熱鬧了瞧了。”
陳氏在一旁喏喏道:“娘,要不咱也別跟她起太大沖突,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陶老娘大怒,抄起炕桌上的笤帚疙瘩,照著陳氏腳邊的泥地狠抽:“爛泥扶不上墻的軟骨頭!你拿她當親娘,她拿你當墊腳石!“
笤帚苗子掃過陳氏褲腳,揚起一片塵土,“去年秋收她跟你借咱家鐮刀,還回來時刃口崩得跟狗啃似的,你倒好,連個屁都不敢放!“
陳氏縮著脖子往墻角退,后腰撞上腌菜缸發出悶響。陶梳忙去攙扶,卻被陶老娘大喝出聲:“讓她撞!撞明白了才知道疼!“
老太太枯瘦的手指點著陳氏:“你當菩薩當上癮了,她家小八前日摸走葉兒的頭繩,你倒替賊骨頭開脫說小兒玩鬧!我告訴你,你再跟那邊偷偷摸摸來往,我打折你的腿。”
陳氏聽婆婆提起樁樁件件,身子抖得跟寒風中的落葉一樣,指節捏的泛白,嘴唇哆嗦著卻說不出一個字來。
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順著她蠟黃的臉頰滾落,在靛藍的衣襟上洇開一片深色。
“我...我...“陳氏的聲音細若蚊蠅,喉嚨里像是塞了團棉花。
她突然蹲下身,顫抖的手指去擦地上并不存在的灰塵,仿佛這樣就能躲開婆婆的責罵。發髻散落下幾根灰白的頭發,隨著她劇烈的顫抖在頭頂晃蕩。
陶梳想去扶她,卻被陳氏慌亂地推開。她像只受驚的兔子左顧右盼,就是不敢看陶老娘。
“娘...“陶梳剛開口,就見陳氏猛地抬頭,布滿血絲的眼睛里滿是驚恐。她胡亂抹了把臉,沾著灰的手在臉上留下幾道污痕,看起來更加狼狽。
“我...我這就去燒炕...“陳氏的聲音支離破碎,踉蹌著往灶房跑,卻被門檻絆了一跤。她顧不上疼痛,幾乎是爬著進了灶房,把瘦小的身子蜷縮在灶臺旁邊,仿佛那里是最安全的避難所。
灶膛里的火光映著她淚痕斑駁的臉,陳氏死死咬住下唇,直到嘗到血腥味也不敢松口。
她機械地往灶膛里添柴,火苗躥上來燒焦了她一縷頭發也渾然不覺。眼淚滴在燒火棍上,發出“嗤“的輕響,轉眼就蒸發得無影無蹤。
屋里陶老娘還要再罵,陶清趕緊插嘴:“今日里正娘子夸阿娘教得好,說柳兒姐姐的針線活兒得了阿娘指點,這些日子精進不少呢!“
她故意趴在陶老娘耳邊說:“您聞聞,這艾草是阿娘夏天曬的,比藥鋪的還香。“
陶老娘別過臉去,炕桌上的油燈“噼啪“爆了個燈花。陶梳適時遞上粗布巾,巾角繡著歪歪扭扭的竹葉——是陶清前些日子練手的“杰作“。
“指點別人到行,怎么到了自家女兒跟前成了這幅鬼樣子,白送我都不要。”陶老娘不滿的說,臉上還帶著慍怒。
“祖母您聞聞……“陶清把艾草汁掬起來,熱氣混著藥香騰起:“阿娘夏天采艾草被馬蜂蟄了臉,腫得跟發面饃似的,還惦記著給您曬足三伏天的陳艾呢!“
她掰著老太太生滿凍瘡的腳趾,“您這凍瘡、您這老寒腿,哪年冬天不是靠阿娘熬的藥汁挺過來的?“
陶梳也趕緊幫腔:“阿娘前日還熬夜給您改棉襖,您不是說穿著比新的還暖和?“
陶老娘低頭瞅了眼身上的棉襖,袖口新絮的棉花確實厚實。她哼了一聲,到底沒再罵人,只把帕子往炕桌上一拍:“一個兩個的,嘴皮子倒利索!“
末了到底消了氣:“行了——行了——我說一句你們頂八句,一群小白眼狼,說一千道一萬那還是跟你們娘親香。”
老太太抬起腳,陶清趕緊上前擦腳,她話雖說的酸溜溜的,眼角卻撇向廚房:“灶上還剩半碗黍米粥,別糟踐了。“
陶清趕緊給蹭到門口邊的兩個鵪鶉使眼色,陶葉兒和陶豐年狼攆一樣跑了,唯恐跑慢點落到陶老娘手心里,挨頓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