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獨釣寒江雪
- 薰衣草味洗衣液
- 立白牙膏
- 3939字
- 2025-04-05 23:28:00
箭矢破空的聲音尖銳如哨。
薛蘊在馬背上旋身揮劍,劍光織成一張銀網,叮叮當當擊落十余支箭。王五就沒這么幸運了,一支弩箭穿透他的肩膀,將他從馬背上掀了下去。
“大人...走!“王五咬牙拔出腰刀,擋在薛蘊身前。
杜琮的冷笑從黑暗中傳來:“今晚誰也別想走。“
第二輪箭雨襲來。薛蘊縱身撲向王五,劍鋒劃出一道弧光,卻仍有幾支漏網之箭。一支射中他的左臂,另一支擦過脖頸,帶出一線血珠。
“杜琮!“薛蘊厲喝,“三年前你帶人查抄薛府,可有圣旨?“
箭雨暫歇,杜琮從樹影中走出,左手刀映著冷月:“將死之人,問這些作甚?“
“死也要死個明白。“薛蘊暗中調整呼吸,劍尖紋絲不動。
杜琮咧嘴一笑,刀疤扭曲如蜈蚣:“薛昶不識抬舉,撞破不該知道的事。上面給他活路不走,偏要往死路上撞。“他刀尖指向薛蘊,“你和你爹一樣找死。“
薛蘊瞳孔驟縮。這句話等于承認父親之死絕非意外!
“誰指使你?“他握緊劍柄,“杜巍?還是更高的人?“
杜琮不答,左手刀突然劈來。薛蘊舉劍相迎,金鐵交鳴聲中,兩人錯身而過。杜琮的刀法詭譎陰狠,專走下三路;薛蘊的劍招則凌厲剛猛,招招直取要害。轉眼間交手十余招,誰也奈何不了誰。
黑衣人漸漸圍攏,封死所有退路。王五捂著肩傷,背靠背與薛蘊站在一起:“大人,我拖住他們,您突圍吧!“
“一起走。“薛蘊低聲道,突然劍勢一變,使出一招“白虹貫日“,直刺杜琮咽喉。杜琮急退,薛蘊卻虛晃一槍,劍鋒轉??左側兩名黑衣人,瞬間刺倒一人。
缺口打開,薛蘊拽起王五就跑。杜琮怒喝:“放箭!“
數十支箭呼嘯而來。薛蘊揮劍格擋,卻聽王五悶哼一聲,后背已中三箭。
“走啊!“王五用盡最后力氣推開薛蘊,自己則轉身撲向追兵,腰刀砍翻兩人后,被杜琮一刀穿心。
薛蘊目眥欲裂,卻知此時回頭必死無疑。他縱身躍入道旁密林,箭矢在耳邊嗖嗖飛過。一根流矢射中右腿,他咬牙折斷箭桿,繼續向前狂奔。
林間霧氣漸濃,薛蘊的視線開始模糊。箭傷處的血液變成暗黑色——箭上淬了毒!
身后追兵的火把如螢火般逼近。薛蘊跌跌撞撞地前行,突然腳下一空,整個人栽進一條湍急的溪流。冰冷的河水瞬間淹沒頭頂,他拼命掙扎,卻被急流裹挾著沖向未知的黑暗...
“醒了就別裝睡。“
一個清冷的女聲刺入耳膜。薛蘊猛地睜眼,下意識去摸佩劍,卻發現四肢綿軟無力。他躺在一張竹榻上,身上蓋著素白錦被,傷口已經包扎妥當。
這是一間陳設簡雅的屋子,窗前站著個女子,約莫二十五六歲,一襲紅衣似火,腰間卻懸著柄漆黑的短劍。她背對著薛蘊,正往花瓶里插一支白梅。
“王五呢?“薛蘊嗓音嘶啞。
“死了。“女子回答得干脆,“我們到的時候,你那個隨從已經斷氣。“
薛蘊閉了閉眼,再睜開時已恢復冷靜:“姑娘是誰?為何救我?“
女子這才轉身。她生得極美,卻冷若冰霜,右眉上一道細疤平添幾分肅殺之氣。“裴紅葉。“她報出名字,從袖中取出一物扔在榻上,“認識這個嗎?“
那是薛蘊貼身收藏的兩塊玉佩。
“還我!“薛蘊掙扎著要起身,卻被一陣劇痛擊倒。
裴紅葉冷笑:“薛昶的兒子就這么點能耐?“她走到榻前,居高臨下地俯視,“你父親死前把這玉佩一分為二,半塊留給你,半塊交給'寒江獨釣'保管,就是為了今天。“
薛蘊心頭一震。“寒江獨釣“是江湖上一個神秘組織,專與貪官污吏作對,朝廷多次圍剿未果。
“你們...認識我父親?“
裴紅葉不答,從懷中取出一封信遞給他:“自己看。“
信紙已經泛黃,字跡卻依然清晰:
「紅葉吾侄:若見此信,吾已遭不測。玉佩乃關鍵證物,須交吾兒子懷親啟。河陽漕糧案不過表象,實則朝中有人借官糧煉丹,妄圖以邪術延壽。三股勢力角逐此事:其一為...“
后面的內容被血跡模糊,無法辨認。落款是「薛昶絕筆」,日期正是三年前那場大火前三天。
薛蘊手指微顫:“這信...父親何時交給你們的?“
“你父親與我師父是故交。“裴紅葉收起信件,“三年前他察覺危險,提前將半塊玉佩和這封信送到我們手上。師父臨終前命我暗中保護你,直到你查到河陽案為止。“
薛蘊腦中閃過一個念頭:“驛館窗外那支弩箭...是你?“
裴紅葉唇角微揚:“反應不慢。“
“為何現在才現身?“
“時候未到。“她走到窗前,望著遠處山巒,“如今杜琮對你下手,說明你已觸及核心秘密。是時候告訴你真相了。“
薛蘊強忍傷痛坐起身:“什么真相?“
“朝中有人借漕運之便,將官糧運往秘密地點煉丹。“裴紅葉聲音冰冷,“他們妄圖煉制'九轉金丹',據說能延壽一甲子。“
薛蘊想起老君山的煉金池和那個道士:“金丹與河陽漕糧有何關聯?“
“煉丹需要大量糧食作為培養基。河陽地處漕運要沖,便于調包。“裴紅葉轉身直視他,“你父親三年前發現戶部賬目有問題,追查下去,撞破了這個秘密。“
薛蘊腦中轟然作響。父親死前一個月確實頻繁出入戶部甲字庫,常常深夜才歸...
“是誰主使?杜巍?“
“杜巍不過是個馬前卒。“裴紅葉搖頭,“背后涉及三股勢力:一是以杜巍為代表的兵部集團,二是司禮監某些太監,第三股...“她突然住口,眼中閃過一絲忌憚,“等你傷好些再說。“
薛蘊急道:“現在就說清楚!“
裴紅葉卻已走向門口:“你體內余毒未清,再激動只會死得更快。三日后若還活著,我帶你去見個人。“
“誰?“
“當年給你父親驗尸的仵作。“裴紅葉在門外回頭,月光照在她眉間疤痕上,“你父親不是燒死的。“
門關上了,留下薛蘊獨自消化這個驚人的信息。不是燒死的...那場大火只是掩人耳目?父親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他強撐著下床,發現自己的佩劍掛在墻上。取下劍,熟悉的重量讓他稍稍安心。劍柄上的“守正“二字已被磨得發亮,那是父親畢生的信條。
窗外忽然傳來幾聲布谷鳥叫,接著是極輕的腳步聲。薛蘊立刻吹滅蠟燭,持劍隱在門后。
“薛大人...“一個刻意壓低的聲音響起,“下官河陽府通判鄭元,有要事相告!“
薛蘊皺眉。河陽府通判不是盧遠嗎?轉念一想,盧遠已死,想必是補缺的新官。但他如何找到這里?
似乎猜到他的疑慮,門外人又道:“下官跟隨'寒江獨釣'的記號而來,事關令尊之死...“
薛蘊小心地開了一條門縫。月光下站著個三十出頭的文士,穿著七品官服,面容憔悴。他手中捧著一本冊子,封面上寫著《河陽漕運實錄》。
“進來說。“
鄭元進屋后立刻跪倒:“薛大人,下官冒死前來,只求大人為河陽百姓做主!“他翻開冊子,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漕糧調包的數量和時間,“這是趙德成參軍生前所記,下官接任通判后,在衙門暗格里發現...“
薛蘊接過冊子細看。記錄從景和四年正月開始,正是父親發現賬目問題的時候。其中一頁特別標注:“三月初七,漕糧五萬石改運老君山,言作軍糧,實則...“
后面的字被墨水涂污,但頁腳有個小小的印記——與章衡胸前的烙印一模一樣!
“你可認得這個標記?“薛蘊指著印記問。
鄭元搖頭,卻從袖中取出一樣東西:“但這本冊子里夾著這個...“
那是一張殘缺的黃紙,上面畫著奇怪的符咒,中間寫著“金丹“二字。紙的背面有淡淡血跡,勾勒出半個指紋。
薛蘊的心跳加速。這符咒與他在老君山見到的道士所焚符紙極為相似!
“鄭大人冒險送來這些,想要什么?“
鄭元抬頭,眼中竟有淚光:“下官不求功名,只望薛大人徹查此案,還河陽百姓一個公道!漕糧被調包,百姓只能吃摻沙的陳米,去年冬天餓死近百人...“他哽咽道,“趙參軍就是因為不忍見此慘狀,才暗中記錄,結果...“
話未說完,窗外突然射進一支弩箭,正中鄭元后心!
薛蘊揮劍擊落第二支箭,破窗而出。院中槐樹上人影一閃,他忍痛躍起,劍光如練直取對方咽喉。那人倉皇閃避,面巾被劍鋒挑落——竟是河陽知府崔琰的心腹師爺!
“誰派你來的?“薛蘊劍尖抵住他喉嚨。
師爺獰笑:“你永遠別想知...“突然口吐黑血,倒地身亡——齒間藏了毒囊。
薛蘊急忙回屋,鄭元已經氣若游絲:“大...人...小...心...“他死死抓住薛蘊的手,“戶部...甲字庫...鑰匙...“
最后一個字未及出口,鄭元的手頹然垂下。薛蘊輕輕合上他的眼睛,從死者緊握的拳頭里取出一把銅鑰匙——與趙德成留下的那把一模一樣!
鑰匙上刻著小小的“甲七“二字。
薛蘊將鑰匙與玉佩放在一起,腦中線索逐漸清晰:父親在戶部甲字庫發現了什么,留下玉佩為記;趙德成在河陽官倉甲字七號也藏了證據,同樣留下鑰匙...
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裴紅葉帶著兩名黑衣人沖進來,看到地上尸體后臉色頓變:“果然來了!“
“你早知道有人會來殺鄭元?“薛蘊冷聲質問。
裴紅葉不答,檢查過師爺的尸體后,從對方鞋底找出一張字條:“'御史未死,速除后患'。“她遞給薛蘊,“看來你活著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
薛蘊接過字條,發現背面有個模糊的印章痕跡,像是被人不小心蹭上的。他對著燈光細看,隱約辨認出“東宮“二字!
“這...“
裴紅葉迅速奪過字條燒掉:“有些事知道得太早對你沒好處。“她示意手下處理尸體,“天亮前我們必須離開,這里不安全了。“
薛蘊握緊玉佩和鑰匙:“我要去戶部甲字庫。“
“找死。“裴紅葉冷笑,“現在全京城的人都在找你,去戶部等于自投羅網。“
“那就想辦法讓我'死'得更徹底些。“薛蘊直視她的眼睛,“你們'寒江獨釣'不是最擅長這個嗎?“
裴紅葉眉梢一挑,突然笑了:“有意思。薛昶的兒子倒有幾分膽色。“她轉身向外走,“跟我來,有個人你該見見了。“
薛蘊跟著她穿過曲折的走廊,來到一間地下室。室內燭光昏暗,一個佝僂背影正在整理藥材。聽到腳步聲,那人緩緩轉身——右臉一道刀疤從眼角延伸到嘴角。
杜琮!
薛蘊劍已出鞘,卻被裴紅葉按住:“仔細看。“
那“杜琮“苦笑一聲,伸手揭下臉上的人皮面具,露出布滿燒傷疤痕的真容:“薛公子,老奴不是杜琮,是你父親的書吏周全啊!“
薛蘊如遭雷擊。周全,父親最信任的老仆,三年前那場大火后下落不明...
“周叔?你還活著?“
老仆跪地痛哭:“老奴茍活至今,就為等這一天啊!“他從懷中取出一個油紙包,“這是老爺臨終前交給老奴的,說一定要親手交給公子...“
薛蘊顫抖著打開油紙包。里面是一頁殘破的賬冊,記錄著景和四年正月到三月間,從各地漕糧中調撥的糧食數量,總計三十萬石。賬頁角落蓋著兵部的大印,旁邊朱筆批注:
「金丹所需,速辦。太子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