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貧困治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廣安實踐
- “精準扶貧廣安模式研究”課題組
- 5955字
- 2025-04-08 21:11:02
四 廣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顯著成效
自2014年廣安市開展扶貧對象的建檔立卡工作,結合不同貧困戶的貧困信息和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扶持措施以來,廣安市貧困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截至2016年,廣安市共計3個貧困縣、145個貧困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累計脫貧家庭6.65萬戶,累計脫貧人口20.49萬人,脫貧家庭和脫貧人口比例分別達到了61.2%和63.1%,脫貧攻堅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見表0-5)。
表0-5 2014~2016年廣安市及下轄各區市縣脫貧成效

(一)脫貧3個縣、145個村、20萬人
從廣安各區市縣脫貧情況的比較來看,廣安區、前鋒區和華鎣市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從脫貧人口的總量上看,2014~2016年,廣安區累計脫貧1.41萬戶、4.56萬人,前鋒區脫貧0.47萬戶、1.54萬人,華鎣市脫貧0.51萬戶、1.43萬人,岳池縣脫貧1.45萬戶、5萬人,武勝縣脫貧1.16萬戶、3.35萬人,鄰水縣脫貧1.65萬戶、4.61萬人。可以看到,前鋒區、岳池縣和鄰水縣的脫貧總量是相對比較大的,累計脫貧人口均在4.5萬人以上。從脫貧比例來看,6個區市縣中,脫貧比例最高的為廣安區,其次為華鎣市,脫貧比例均在82%以上,而岳池縣、武勝縣和鄰水縣由于自身貧困人口基數較大,貧困狀況相對嚴重,因而脫貧比例相對較低,3個縣貧困人口的脫貧比例均在廣安市63.1%的水平之下,但也都在50%以上。
進一步對廣安市2014~2016年不同致貧原因的脫貧比例進行比較,具體如表0-6所示。可以看到,通過各項針對不同致貧原因的扶貧政策,廣安市因病致貧的4.5萬戶貧困家庭中有61%的貧困戶脫貧,因殘致貧的5118戶貧困家庭中有59%的貧困戶脫貧,因學致貧的770戶貧困家庭中有58%的貧困戶脫貧,因缺勞力致貧的3209戶貧困家庭中有61%的貧困戶脫貧,因缺技術致貧的5651戶貧困家庭中有67%的貧困戶脫貧,其他原因致貧的貧困戶中有61%的貧困戶脫貧。從脫貧比例來看,廣安市針對不同致貧原因精準施策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主要致貧原因下的貧困戶脫貧比例都接近2/3。其中,通過加強技術培訓擺脫因缺技術致貧的貧困戶比例是最高的,達到了67%,明顯高于其他幾項致貧原因的脫貧比例。
表0-6 2014~2016年廣安市及下轄各區市縣不同致貧原因的脫貧比例

而通過對比不同區市縣各項致貧原因的脫貧成效,我們發現,2014~2016年,因病致貧中脫貧比例最高的是廣安區(83%),因殘致貧中脫貧比例最高的是華鎣市(90%),因學致貧中脫貧比例最高的是廣安區(85%),因缺勞力致貧中脫貧比例最高的是華鎣市(93%),因缺技術致貧中脫貧比例最高的是華鎣市(95%)。可見,廣安區和華鎣市在6個區市縣中脫貧的綜合表現相對更優。

圖0-8 2014~2016年廣安各區市縣不同致貧原因脫貧比例分布情況
(二)實現了發展有基礎、服務有保障
廣安著眼全局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全面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發展有基礎。廣安通過整合捆綁財政、涉農、交通等項目資金和定向社會捐助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國家統計局廣安調查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安市改善縣鄉公路124公里,新改建通村公路623公里;建設高標準良田11.3萬畝,為發展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優化貧困村產業布局,建成優質稻基地9.7萬畝,優質蔬菜基地4.3萬畝,優質柑橘基地2.2萬畝,梨子、葡萄等特色產業基地2.3萬畝[4]。此外,根據《廣安市基礎扶貧工作年終總結(2016年)》,廣安市2016年完成危橋改造15座,完成總任務的187%;截至2016年11月,新改建灌溉水渠258公里,整治山坪塘600口,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0座;2016年,全市三大通信運營商已新建(改建)4G通信基站1616座,新建“寬帶鄉村”523個,完成投資共7.03億元。
在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上,2016年,廣安市爭取中央、省級各類教育扶貧資金到位12.85億元,開工建設21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142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含教學點)改造項目已全部開工;60個學校教師周轉宿舍項目1547套54145平方米已全部開工建設,已完工45個項目1099套;開工建設104所學校204個校舍項目,開工面積173138.4平方米,已有87所學校175個項目竣工,竣工面積134245平方米;全市職業院校通過政府投入、社會力量參與、中省項目支持等方式,投入資金11.4億元,新增校園面積693畝,新建校舍18.2萬余平方米,新建校內實訓基地30余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2個,學校基礎能力得到了較大改善,為擴大職教規模奠定了基礎。
配套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實現了服務有保障。廣安著力暢通文化扶貧“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勞動與娛樂之間共享文化成果,實現精神挺立、物質富裕的同步脫貧。因地制宜,完成貧困村文化室標準制定、方案報備。2016年,廣安市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完成安裝25609戶,完成率達106%;“村村響”工程26個全部完成;新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11個、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146個、文化室246個、中心書屋14個、農村公共服務網點117個、閱報欄253個、鄉鎮出版物數字化發行網點8個,補充更新農家書屋2751個、社區書屋218個。截至2016年11月,已開展各種文藝演出683場次,送公益電影到貧困村8250場次,為820個貧困村配備了法律顧問,開展“送法進村”活動1364場次,新增“農村法律明白人”2021名。同時,通過落實“八免五補助”“十免四補助”與“新農合”、醫療救助等相銜接的扶持政策,制定因病致貧返貧救助扶持辦法,將在縣域內就診的貧困群眾個人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下,1.71萬名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得到救助。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低保與國定扶貧標準并軌,將6516名貧困群眾納入農村低保,為7542名貧困人員代繳養老保險保費。新(改)建達標村衛生室186個,實現村村通互聯網,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三)現代農業發展帶動就業促增收
廣安市在精準扶貧戰略中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致富產業,幫扶貧困群眾解決就業難題、提高增收能力、拓寬增收途徑,引導他們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在多方努力下,2016年,廣安市各級政府扶持1.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就業。在產業扶貧中,全面提升農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多種經營模式,2.3萬戶貧困家庭因此受益,增加了經營性收入。堅持農業項目優先安排在貧困村,引導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同步推進電商平臺,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不斷拓寬貧困農民增收渠道。2016年,廣安實施發展優質蔬菜、特色水果、畜禽養殖、山坪塘整治、提灌站建設、農技推廣等到村幫扶項目550個,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生產環境持續改善;全市貧困村2016年新發展農業企業4家、種養大戶866戶、農家農村39個、農民合作社163個,直接帶動貧困戶3.2萬余人穩定增收;2016年,新建電子商務服務網點132個,開展電商培訓9801人次,全市成功培育“互聯網+特色農產品”品牌企業36個,貧困村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網上銷售商戶共計5000余戶。
(四)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財產性收益
集體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廣安市在每個貧困村均設立了產業扶持周轉金,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360個,所有摘帽貧困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采取土地流轉、產權抵押、入股分紅等方式,讓土地經營權、房屋財產權轉化為財產性收益,戶均獲得財產性收入450~700元。[5]
在集體經濟建設的資金投入層面,根據《財政支農項目資產收益扶貧實施辦法(試行)》,廣安各區市縣、園區的財政部門逐步擴大了財政支農項目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范圍和試點領域,創造條件幫助帶動主體承接各類農業項目。將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無償支持變為有償投入,2016年,共籌集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資金3000萬元,作為貧困村和貧困戶股本金投入30余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時,鼓勵帶動主體吸收更多的貧困戶成為其成員,將全體成員中貧困戶的數量作為政府扶持的考量因素。此外,2016年,廣安市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農項目資產收益扶貧資金1500萬元,在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三個計劃摘帽縣的13個村實施財政支農項目、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量化到貧困戶,實現收益保底、按股分紅,拓展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
(五)多渠道籌集資金,聚合力助脫貧
2016年,廣安市共籌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81億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78億元、市本級0.42億元、區市縣1.61億元。全市820個貧困村都建立了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達2.08億元;全市共設立衛生扶貧救助基金975萬元、教育扶貧救助基金1.07億元、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1.61億元,已發放扶貧小額貸款超過10億元。從社會保障資金到位的情況來看,2016年下達農村低保對象特殊生活補助資金48.79萬元、殘疾人扶貧對象生活費補貼資金22萬元、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助7.875萬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66.76萬元、貧困家庭腦癱兒童救助金60萬元、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費139.86萬元。
在金融扶貧方面,按照中央和省級的安排,廣安市堅持推進小額扶貧信貸工作,2016年10月,成立了金融扶貧推進工作組,市委辦出臺了《關于成立金融扶貧推進工作組的通知》(廣委辦函〔2016〕33號)作為頂層設計,加大了對金融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力度。同時,21所金融機構分別在21個貧困村,依托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開展“金融扶貧綜合服務站”創建工作,服務站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在區市縣鄉村實現“金融扶貧、支付惠民”的目標。同時,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在旅游扶貧項目資金支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2016年,全市已有13家金融機構與34個旅游扶貧項目建立了主辦行關系,達成各類融資協議5600萬元,安放各類自助機具30臺。
截至2016年底,廣安市金融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廣安市中心支行發布的數據,全市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74.98億元,同比增長23.19%,全年累計發放貸款31.61億元,惠及貧困人口8.6萬人。其中,全市已對2.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0.8億元。各區市縣已到位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1.62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已對10家法人金融機構發放扶貧再貸款9.23億元,全市銀行業機構已對10.36萬戶貧困戶評級授信18.77億元。
(六)各項兜底政策促脫貧成效顯著
廣安市各項兜底政策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取得了顯著的脫貧成效。
為切實保障貧困戶基本的衣食住行,廣安市以農村廉租房、易地扶貧搬遷、“五改三建”等項目為載體,將新建、改造、保護相結合,確保貧困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樂。全域同步開展“潔凈水”行動,切實改善貧困村人居環境,確保“物”和“人”完美脫貧。截至2016年12月底,全面實施農村C、D級危房改造2566戶,建設農村廉租房3412戶,防災避險搬遷1066戶。同時,實施“五改三建”84805戶,全面開展“潔凈水”行動,建成地下污水處理、地上濕地花園的生態治污設施1520處[6]。根據表0-7,廣安市2014~2016年累計搬遷6388戶,搬遷人口18499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目標比例高于50%。各區市縣易地扶貧搬遷行動的開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廣安區、前鋒區和華鎣市100%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任務;岳池縣、武勝縣和鄰水縣相對任務較重,仍有近80%的搬遷任務未完成。
表0-7 2014~2016年廣安市及下轄各區市縣易地扶貧搬遷基本情況

續表

在低保政策兜底方面,廣安市通過依規穩步提高低保標準、完善低保運行機制等方式,切實發揮低保的兜底作用。2016年,全年共為建檔立卡低保戶發放低保金和特殊生活補貼16494.9萬元,共對8.25萬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代交100元/人·年的保費,參保覆蓋率達97.77%。全年共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4260.99萬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694.68萬元、殘疾人扶貧對象生活費補貼831.11萬元。與2014年建檔立卡確立的低保政策兜底目標相比,2016年,廣安市整體低保政策覆蓋人口16508人,人口覆蓋率達到25.32%;各區市縣低保政策的覆蓋情況有所不同,華鎣市、廣安區低保政策的人口覆蓋率相對較高,超過目標人口的50%,前鋒區低保政策的人口覆蓋率也超過了目標人口的1/3,而岳池縣、武勝縣和鄰水縣低保政策的人口覆蓋率還比較低,僅達到目標人口的20%左右(見表0-8)。
表0-8 2014~2016年廣安市及下轄各區市縣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基本情況

在醫療救助扶持方面,廣安市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實行“先診療后結算”,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落實“十免四補助”資金656萬元,建卡貧困人口診療報銷和醫療救助費用總計6962萬元,救治貧困患者5931人次[7],墊付應由個人自付的醫藥費用近千萬元。同時,通過落實“八免五補助”“十免四補助”與“新農合”、醫療救助等相銜接的扶持政策,制定因病致貧返貧救助扶持辦法,將在縣域內就診的貧困群眾個人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下,使1.71萬名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得到救助,大大減輕了貧困患者個人醫療費用的負擔。2016年145個退出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部建成使用,并配有合格的鄉村醫生,縣級衛計部門組織鄉鎮衛生院醫生定期到村衛生室開展醫療服務工作,確保困難群眾小病不出村就可獲得及時救治。與2014年建檔立卡時確立的需醫療救助扶持的人口目標相比,2016年,廣安市整體醫療救助扶持人口81303人,扶持人口覆蓋率達到61.63%,超過目標人口的60%;各區市縣醫療救助扶持的人口覆蓋情況有所不同,廣安區、華鎣市醫療救助扶持的人口覆蓋率比較高,超過目標人口的80%,前鋒區醫療救助扶持人口覆蓋率也相對較高,達到了目標人口的71.26%,岳池縣、武勝縣和鄰水縣醫療救助扶持的人口覆蓋率雖然相對低于其他3個區市,但也達到了目標人口的50%以上(見表0-8)。
此外,在教育資助、智力扶貧方面,廣安市堅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教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廣安市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截至2016年12月,全市發放各類助學金7.47億元(不含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惠及學生55萬余人次(其中建檔立卡家庭學生26973人)。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沒有學生因貧輟學。其中,學前貧困幼兒保教費減免人數22612人;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免除396100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教科書費和作業本費3.91億元,并對26320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發放生活補助2973.9萬元;22700名中職學校學生全部減免學費,資助家庭經濟困難中職學生3696人,對1168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職學生在發放助學金的基礎上再給予每生每學期500元的生活補助;免除34200名家庭經濟困難普高學生學費3187.25萬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普高學生28700人,發放助學金5713.4萬元;資助廣安職業技術學院貧困大學生2930人,發放助學金912.1萬元,對2016年新入學的569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生給予了每人4000元、共計投入資金227.6萬元的資助。
[1]參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28~29頁。
[2]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7,第1頁。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7~48頁。
[4]國家統計局廣安調查隊:《廣安市脫貧攻堅情況調查報告》,http://www.gajgdj.gov.cn/detail/937.html,2017年12月8日。
[5]國家統計局廣安調查隊:《廣安市脫貧攻堅情況調查報告》,http://www.gajgdj.gov.cn/detail/937.html,2017年12月8日。
[6]郭三多、黃姝穎、陳穎:《廣安:攻堅一年20.1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http://news.china.com.cn/2017-01/04/content_40035980.htm,2017年1月4日。
[7]《廣安:夯實基本公共服務根基 提升精準脫貧底氣》,四川新聞網,http://gas.newssc.org/system/20161221/002082230.html,201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