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廣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實施

基于新時代廣安市脫貧攻堅的總任務、總目標,為實現2020年廣安市32.4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廣安市委市政府堅持頂層設計、統籌全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的核心精神,在國家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的指引下,結合廣安貧困產生的具體原因,制定實施具有廣安特色的精準扶貧戰略,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以精準、高效、先進的扶貧策略和技術手段助力廣安突破貧困治理的瓶頸,在扶貧開發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舉全市之力,打贏、打好廣安脫貧攻堅戰。

(一)廣安精準扶貧戰略的整體設計

廣安精準扶貧的戰略布局是從精準扶貧的任務目標、實施方案和保障支撐三個維度進行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的制定,具體如圖0-7所示。精準扶貧的核心要義是精準化,因此精準扶貧的核心任務目標即要實現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對于精準識別的目標要求,具體的實施方案是通過對扶貧對象的建檔立卡,并建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和扶貧大數據庫,實現對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和對致貧原因的分類識別,方案的實施需要國家、省級層面的制度設計支持,基層人力的投入和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優勢的充分發揮,為精準識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支撐。

圖0-7 廣安精準扶貧戰略布局設計框架

精準幫扶,是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針對扶貧對象的不同情況、致貧的不同原因制定差異化的扶貧策略、采取精準化的扶貧幫扶行動。同時,黨委政府部門在開展扶貧幫扶行動中應確保專業人才、組織機制、資金投入精準到位,以保障精準幫扶目標的實現。

精準脫貧,是精準扶貧戰略布局的最后一環,也是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最終目的。對扶貧對象是否真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應有嚴格的脫貧評估程序對其進行甄別和審核。對于“真脫貧”者可進一步助力其邁向小康,并輔以相應補充政策嚴防其再次返貧,若出現返貧現象,則應再次作為扶貧對象重新進入扶貧信息系統,以在精準扶貧戰略體系下實現真正脫貧;而對于未脫貧者,應繼續保留其信息在扶貧信息系統中,并對其未能脫貧的原因和困境進行精準識別,重新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策略。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需要明確的考核標準,可行的評估機制體系,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程序設計保障精準脫貧目標的實現。

(二)廣安精準扶貧戰略的具體實施

1.貧困識別

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首要前提和基礎,精準識別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對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和致貧原因的分類識別,精準識別的實現則是基于對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的開展以及電子信息檔案的建立。

廣安市建檔立卡的對象主要集中在貧困戶和貧困村,對不同層面的扶貧對象有不同的識別標準和識別程序。對貧困戶的識別工作,是依據國家農村扶貧標準,即以2013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變價)為廣安市對貧困戶的識別標準。貧困戶的識別程序為:農戶自愿申請→民主評議→第一次公示→鄉鎮審核→第二次公示→區市縣政府審定→公告。貧困村的識別標準定為“一高一低一無”,即行政村貧困發生率比全省貧困發生率高一倍即17.2%以上,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即4737元以下,行政村無集體經濟收入。貧困村識別程序為:自愿申請→鄉鎮審核→第一次公示→區市縣政府審核→第二次公示→市扶貧移民局審核→省扶貧移民局復核→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公告。

對貧困戶或貧困村識別結果的公告期滿之后,在省、市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由區市縣人民政府統籌安排有關幫扶資源,提出結對幫扶方案,明確結對幫扶關系,落實對貧困戶(或貧困村)的幫扶責任人(或幫扶責任單位);由鄉(鎮)人民政府指導,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或幫扶責任單位)結合貧困戶(或貧困村)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計劃;在縣級扶貧部門的指導下,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和大學生志愿者等為已確定的貧困戶填寫《扶貧手冊》(或由幫扶責任單位為已確定的貧困村填寫《貧困村登記表》),再陸續完成將數據錄入全國扶貧信息系統、聯網運行、數據更新等工作,進而全面完成建檔立卡的工作。

此外,扶貧信息網絡系統的建立,有力地增強了精準識別的高效率和準確性,促進了扶貧數據庫的建設。隨著扶貧信息網絡系統的逐漸完善,扶貧大數據的資源價值將更加凸顯,大數據助力下的精準扶貧對于增強扶貧策略的精準性、有效性、科學性以及促進脫貧評估的智能化和先進性具有積極意義。

2.扶貧舉措

對脫貧需求的精準掌握和對致貧原因的分析結果,是制定扶貧措施的重要依據。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之上,根據貧困村、城鄉貧困戶脫貧需求,因人因地施策、依致貧原因施策、依貧困類型施策,產業發展扶持到村(社區)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社區)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社區)到戶,做到扶貧措施精準到位。

目前,廣安市農村貧困具有“面寬、量大、程度深”的突出特點,面對增收難、住房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以及不斷涌現的因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的現象,廣安市委市政府帶領下屬各級扶貧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重要論述精神的前提下,在中央、省委人民政府的指導下,著眼于“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在統籌全局的同時,結合廣安各區市縣實際的貧困狀況和致貧因素,建立了“555”脫貧攻堅機制的廣安脫貧戰術,全力以赴迎戰脫貧攻堅。“555”脫貧攻堅機制,是指五大扶貧工程、五大攻堅行動和五大機制創新,三者彼此聯系、相輔相成。五大扶貧工程是指住房扶貧、產業扶貧、基礎扶貧、生態扶貧和智力扶貧。五大扶貧行動是指移民搬遷安置、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文化惠民扶貧和社會力量扶貧。五大機制創新是指督查問責、聯席會商、投入增長、資產扶貧、績效評估。“555”脫貧攻堅機制的具體實施和幫扶定位,必須與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及當地的貧困特征相聯系,才能真正踐行精準扶貧戰略的精準化理念。

第一,全面加強保障貧困戶衣食住行的基礎建設。對于連生活最基本的衣、食都不能保證的貧困戶,由政府兜底,采取定期發放食物、衣物和棉被等方式幫扶。對于住房存在困難的貧困戶,實施住房扶貧工程,確保貧困戶住有所居、住得安全、住得舒適。在具體舉措上,對無房戶、危房戶、居住在沿河兩岸和山地有災害安全隱患的及自愿新建并拆除舊房的復耕戶,集中新建一批;對不愿意拆除老村莊院落舊房的復耕戶,改造一批;對有特色、有文化底蘊的村莊院落保護完善提升一批。通過政策傾斜和提高補助標準,推進危房改造;全面推進農村廉租房建設,采取優先使用國有和集體閑置房源、協商租賃或回購農民閑置房屋和新建廉租房三種方式,保障貧困群體的住房需求。對基礎設施落后的貧困村,實施基礎扶貧工程,如加強貧困地區交通建設、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逐步推進電力信息網絡和互聯網全覆蓋等。而對于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地方,以及居住過于分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難的地方,實施移民搬遷安置行動,并與新型城鎮化、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

第二,對于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重點實施醫療救助扶持行動。資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和特困供養人員等重點救助對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加大對因病致貧人群的政府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提高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加大貧困戶、殘疾人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力度,對重點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除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及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報銷之外,對需要個人負擔的費用在年度救助限額內給予救助。在具體實施中,廣安市針對住院報銷、住院救助制定了相應的幫扶方法,出臺了“十免四補助”的幫扶政策。

第三,對于具備勞動能力但缺乏增收能力的貧困戶,重點實施產業扶貧、就業幫扶,創新集體經濟形式帶動增收。具體體現在,著重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如因地制宜發展糧油、蔬菜、果品、藥材、茶葉、畜牧、水產等特色種養產業;加強貧困村農業招商,引進業主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著重發展鄉村旅游促增收,如依托貧困地區特色優勢旅游資源,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大力發展生態觀光、特色鄉村旅游和紅色文化等專項旅游;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行動計劃,大力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推動文旅、農旅、體旅深度聯合發展,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增收脫貧的富民產業。同時,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支持創建旅游扶貧示范區、特色旅游示范村和民宿旅游達標戶,發揮旅游產業對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此外,著重加強就業幫扶力度,如辦好貧困縣職業學校,提升職業培訓能力;開展免費就業創業培訓,通過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解決就業創業難問題;鼓勵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務工,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等,引導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力量多渠道實現增收致富,同時振興農村經濟、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第四,對于因學致貧的貧困戶,重點實施教育資助、智力扶貧。具體舉措如逐步提高貧困地區幼兒保教費減免比例,對貧困家庭子女免收保教費;實施基礎教育鞏固提升計劃,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教育助學大力向貧困戶傾斜,減、免、助、補費范圍全部覆蓋貧困戶學生家庭,確保每一名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第五,將因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戶,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具體舉措如集中供養保障特困人口、兩線合一保障基本生活、臨時救助保障突發事故、區級低保保障邊緣人群等。

第六,通過基層黨建引領,針對貧困地區人口普遍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開展文化惠民扶貧行動,堅持扶貧與扶志并重。具體舉措如通過創建“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習慣;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專項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快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等文化場所建設,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推進“視聽鄉村”、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注重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工作,加強農村古村落、古建筑的保護維修。

3.脫貧評估

(1)脫貧標準和程序

對于貧困人口和貧困村的精準脫貧,廣安市設有統一的、嚴格的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貧困人口退出須由縣(區)人民政府批準。國家層面的退出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即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四川省設定的退出標準是“一超六有”,即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在此基礎上做到戶戶有安全飲用水、有生活用電、有廣播電視。貧困人口的退出程序為:由“兩委”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民主評議→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核實→村內公示(不少于5個工作日)→報鄉(鎮)人民政府初審→報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或第三方開展評估檢查→縣級人民政府批準退出→在貧困戶所在行政村公告(不少于5個工作日)→縣、市逐級上報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備案(11月底前完成)→在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省“六有”大數據平臺中銷號。

貧困村退出須由市人民政府批準。國家層面的退出標準是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統籌考慮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四川省設定的退出標準是“一低五有”,即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統籌考慮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在此基礎上做到村村有集體經濟收入、有硬化路、有衛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網絡。貧困村的退出程序為:村“兩委”提出申請→鄉(鎮)人民政府初審→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或第三方評估機構初審→在貧困村所在鄉(鎮)進行公示(不少于5個工作日)→市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或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評估檢查→市級政府批準退出→在貧困村所在縣公告(不少于5個工作日)→上報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備案→在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省“六有”大數據平臺中銷號。

貧困縣退出須由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層面的退出標準為“一低”,即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四川省設定的退出標準是“一低三有”,即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在此基礎上做到鄉鄉有標準中心校、有達標衛生院、有便民服務中心。貧困縣的退出程序為: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申請→市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初審→上報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核查→省級公示→分類審批(國家級貧困縣上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經評估檢查合格后,由省政府批準退出;省定貧困縣,經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后,由省政府批準退出)。

(2)考核評估的機制

脫貧成效的考核與評估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退出驗收。對貧困人口,主要檢查兩個方面:一是指標是否達標(“一超六有”);二是程序是否合規(查看工作軌跡)。主要方式為“組建工作組逐戶檢查或委托第三方入戶核查”。對貧困村,主要檢查兩個方面:一是指標是否達標(“一低五有”);二是程序是否合規(查看工作軌跡)。主要方式為“組建工作組逐村核查認定,委托第三方抽查再評估”。對貧困縣,主要檢查兩個方面:一是指標是否達標(“一低三有”);二是程序是否合規(查看工作軌跡)。主要方式為“工作組檢查和第三方抽樣評估(國家第三方評估重點檢查‘四率一度’)”。

其次是年底考核。由省委、省政府對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一年一度的工作進行考核,考核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減貧成效(權重為65%),主要考核貧困人口、村、縣年度減貧計劃完成情況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額及增長率,數據來源于系統提取和統計部門提供;二是精準識別(權重為10%),主要指標為識別精確度和退出精確度,數據來源于第三方評估;三是精準幫扶(權重為10%),主要考核“五個一”全覆蓋情況和群眾滿意度,數據主要來源于第三方評估;四是扶貧資金(權重為15%),主要考核中省扶貧資金安排、使用、成效及本級投入和扶貧小額信貸發放情況,數據主要來源于財政、扶貧部門。牽頭單位為省脫貧辦,具體實施為“部門評價+第三方評估+綜合評價”。主要方式為系統提數據、現場核實情、鄉級調檔案、延伸查軌跡和第三方抽樣[參見《四川省市(州)、貧困縣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年度考核辦法》]。

最后是進行專項評估。以是否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為衡量依據,以抽樣調查的方式,重點核查“四率一度”五項指標。評判標準為:抽樣錯評率在2%以下,抽樣漏評率在3%以下,抽樣錯退率在1%以下,貧困發生率在3%以下,抽樣群眾認可度在90%以上。五項指標具體的計算方法分別為:①抽樣錯評率=抽樣錯評戶數/抽樣貧困戶數×100%,錯評戶數是指抽取的貧困戶中不符合建檔立卡識別條件的農戶總數;②抽樣漏評率=抽樣漏評戶數/抽樣貧困戶數×100%,漏評戶數是指符合建檔立卡條件但未納入貧困戶的農戶總數;③抽樣錯退率=抽樣錯退戶數/抽樣脫貧戶數×100%,錯退戶數是指沒有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困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無保障的在建檔立卡系統中已標注退出的貧困戶總數;④貧困發生率=未脫貧人口/農業人口×100%+漏評率;⑤抽樣群眾認可度=抽樣滿意戶數/抽樣戶數。

(三)廣安精準扶貧戰略的支撐保障

1.頂層設計制度保障

廣安精準扶貧工作是在一定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下實施的。對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全面貫徹了中央、省委精準扶貧戰略的核心精神,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全國扶貧開發信息化建設規劃》,以及四川省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的《四川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等構成了廣安精準識別、扶貧信息系統建設的頂層設計。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逐漸開展,廣安打出“3+N”的組合拳,“3”即《中共四川省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N”即“N項專項計劃年度實施方案”。各項規劃文件的陸續出臺,為廣安扶貧行動的精準實施提供了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指引和制度保障,各項扶貧策略如財政資金的管理使用、產業發展促脫貧如何在實踐中精準實施等,都有頂層設計文件,如省級層面印發的《設立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的總體方案》《四川省貧困村貧困戶產業扶持周轉金管理辦法》《四川省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實施方案》《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工商資本)帶動脫貧攻堅的意見》等。

2.政府領導人才投入

中共廣安市委在《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貧困地區黨委、政府要把扶貧攻堅作為中心任務和‘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配強貧困地區扶貧機構和各級領導班子,注重從扶貧開發工作一線選拔干部,選派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一心為民、干在實處的干部擔任區市縣、鄉鎮黨政領導,有針對性地配備熟悉現代農業、旅游發展、村鎮建設、農村金融、群眾工作等方面的領導干部。對扶貧實績突出的干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對扶貧開發攻堅措施不力、成效不佳的黨政領導要及時調換。對扶貧幫扶和駐村幫扶重視不夠、工作不實的部門領導要嚴格問責”。

精準扶貧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政府組織的有力領導和人才的大力投入,在精準識別的環節中,需要大量基層工作人員負責扶貧信息的采集、匯總;扶貧策略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貧困地區扶貧機構和各級領導班子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以統籌全局、精準定策、組織實施。廣安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充分落實了“五個一”幫扶:每個貧困村有1名責任領導、1個幫扶單位、1名“第一書記”、1個駐村工作組、1名駐村農技員。廣安市貧困村“五個一”和非貧困村“三個一”的幫扶對接情況如附表2所示。

3.扶貧機制構筑保障

廣安市建立了五大扶貧機制,以保障精準扶貧戰略的有效實施,提高精準扶貧的實效。五大扶貧機制具體是:督查問責機制、聯席會商機制、投入增長機制、資產扶貧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扶貧機制的創新實施保障了精準扶貧戰略的有效實施。

督查問責機制,即實行“市級統籌,區市縣、鄉鎮抓落實”的扶貧開發管理體制。市級統籌做好組織動員、進度安排、資金管理、推動實施、監督檢查等工作。區市縣是扶貧開發攻堅的工作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主體、管理主體,主要做好扶貧力量組織調配、項目資金運行管理、幫扶措施督促落實、建檔立卡信息統計等工作。鄉鎮、村(社區)主要做好組織和帶領群眾推進扶貧項目實施、登記造冊、監督管理、信息反饋等工作。區市縣、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是扶貧開發第一責任人,要與上級黨委、政府簽訂脫貧責任書,向上級專題報告扶貧工作進展情況。建立“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制定扶貧攻堅項目臺賬。下放扶貧項目審批權限,全面落實扶貧目標、任務、資金、權責“四到縣”制度。將扶貧攻堅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督查督辦事項,加大督查力度,每季度督查一次,確保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建立扶貧項目資金公開制度,定期開展全面審計,支持社會輿論監督,防止擠占、挪用、貪污浪費和虛報冒領,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

聯席會商機制,即建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由有扶貧任務的市級部門、各區市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負責全市扶貧工作的組織協調,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工作任務,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協調議定重要問題、重大事項等。市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扶貧移民局,負責處理聯席會議日常事務。市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各區市縣(園區)每季度要向市聯席會議辦公室報告工作情況。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定期向各成員單位通報工作進展情況,編發工作信息。各區市縣(園區)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切實加強對扶貧攻堅的領導。各級扶貧部門是扶貧攻堅的牽頭單位,要切實履行起牽頭職責,加強工作協調,抓好任務分解,強化工作督查,推動工作有序進行。

投入增長機制,即整合民生資源,重點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對同一區域涉農資金同步投入、集中使用,項目資金盡可能由縣級統籌。優化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新增財力優先保障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支需要。到2020年,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計劃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區市縣政府要逐年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其增幅不低于對農業投入的增幅。深入推進金融扶貧,貧困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主要用于當地信貸投放,確保貧困縣每年各項貸款規模高于上年。用好兩大扶貧特惠金融產品,每個貧困戶按照3年5萬元的標準,實行免抵押擔保、基準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金補償的小額信貸政策;用好國家農業發展銀行移民搬遷發債和信貸政策。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探索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支持農村發展資金互助合作。

資產扶貧機制,即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村將集體資產、貧困戶將承包土地和個人財產入股,采取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確保貧困村和貧困戶多渠道增收。探索投資收益扶貧模式,將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量化給貧困戶,將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村或將農民合作社形成的資產劃出一部分,采取優先股的方式量化到貧困戶,實行貧困戶收益保底、按股分紅。探索理財收益扶貧模式,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將無指定用途的扶貧捐資或安排到戶的扶貧資金,采取委托經營的方式,幫助其獲得理財收益、分紅收入。

績效評估機制,即制定減貧驗收辦法,明確貧困戶脫貧標準、貧困村減貧標準和貧困縣“摘帽”標準,完善扶貧開發統計與貧困監測制度。加強對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落實取消對限制開發區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的規定,完善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把扶貧成效作為年度考核的主要目標。對完不成攻堅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將扶貧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縣部門的績效考核。加強對行業扶貧工作的考核和對定點幫扶工作的督查,對每年完成目標任務的情況進行通報。

4.扶貧資金精準到位

“以縣為主體,加大資金整合使用力度,把扶貧資金精準投放到村(社區)到戶,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是廣安精準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年底考核時,中央、省級扶貧資金的安排、使用、成效及本級投入和扶貧小額信貸發放情況都是考核的主要內容。資金利用貫穿于精準扶貧戰略的各個環節,扶貧資金的精準到位、精準利用是保障精準扶貧戰略能夠順利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如產業發展促脫貧的策略提供了四種主要的資金扶持政策,包括:到戶產業資金,給予年度計劃減貧的貧困戶3000~5000元/戶補貼;產業扶持基金,貧困戶可向村委會借款,最高不超過1萬元,借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3年;資產收益扶貧,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合作社形成的資產量化到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貧困戶通過評級授信,可申請使用扶貧小額信貸,貸款期限不超過3年,貸款額度不超過授信額度且最高不超過5萬元。各類產業扶持資金能否精準到位并被精準利用,決定了產業發展促脫貧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為建立健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廣安市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了《廣安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發展資金)監督檢查辦法》,建立了專項扶貧資金預算逐年遞增機制,以規范扶貧資金(發展資金)使用管理,提高扶貧資金(發展資金)使用績效,完善了財政扶貧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冀州市| 遵义县| 大理市| 洞口县| 德兴市| 深水埗区| 沁阳市| 通化县| 南川市| 阿克陶县| 郴州市| 刚察县| 右玉县| 九寨沟县| 栖霞市| 林周县| 丘北县| 北流市| 苏尼特左旗| 东宁县| 于都县| 海阳市| 满洲里市| 长沙县| 沅江市| 井冈山市| 巴塘县| 彰化县| 伊吾县| 恩平市| 永康市| 牡丹江市| 永定县| 南平市| 阜新市| 万安县| 岳西县| 承德县| 金秀|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