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號喧天,旌旗蔽日,邳州碼頭上人山人海。
這是從山東段運河進入淮安府的第一站。
漕儲參政潘允瑞率漕衙官吏,淮安知府陳文燭率州衙官吏,親從山陽治所來到此地,在碼頭上排成整齊的隊列,隨時等著大理寺卿兼漕運總督海瑞的到來。
只是,一連十數日,都沒能等到要等的官船儀仗,潘允瑞、陳文燭撒出人手去,讓全府官吏查察,海部堂是否從別處進了淮安。
海州、安東、山陽等縣、州的消息不斷傳回,轄內均無海部堂進入或登岸的消息。
站在埠頭之上,潘允瑞望著波光粼粼的運河,疑惑問道:“這是怎么回事?”
陳文燭緩緩搖了搖頭。
為了迎接海瑞,他們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明里、暗里還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可遲遲不見人,有種拋媚眼給瞎子看的感覺。
“海瑞已經進了淮安府。”漕運總兵湯世隆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潘允瑞、陳文燭俱是一驚,猛地轉過頭,驚疑道:“從哪里進的淮安?現在人在哪?”
“不知道。”
湯世隆看了他一眼,低聲道:“山東那傳來消息,海瑞走的不是運河,而是海路!”
文官有文官的消息來源,武官有武官的消息來源,況且湯世隆不是普通武官,還是勛貴,消息來源有時比文官還廣。
二十日前,海瑞在山東辭別了老友,沒有就近順著運河進入淮安,反而求遠坐著海船南下淮安。
“海路!”
潘允瑞、陳文燭吸了口氣,淮安靠海的州、縣,分海州、安東、鹽城三地。
根據時間推斷,如果在海州、安東上岸,那該早到了,以海瑞的性格,上了岸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一點動靜都沒有。
那最大的可能,海瑞去到了鹽城。
那里,是淮安府最南的縣城,也是距離揚州府最近的縣城,常常出現問題的邗溝段運河就在那。
潘允瑞想到了什么,頭皮仿佛炸裂,急聲道:“徐壁在哪?”
徐階侄兒,巡漕御史,徐壁,聽到海瑞來淮安整頓河務,便退了二十萬兩紋銀,跑去巡漕了。
在潘允瑞、陳文燭、湯世隆心里,對叛徒早就判了死刑,并且,暗中布置好了手段,準備在海瑞到達淮安后,就將運河過去的種種問題推到徐壁身上,然后徐壁“畏罪自盡”。
既給了海瑞功勞,又給了朝廷交代。
“鹽城!”陳文燭面色難看答道。
運河的貓膩,徐壁是一清二楚的,這性格弱懦的家伙,要真是見了海瑞,恐怕不必審問,都能把全部事情交代了。
到那時候,面前這條“銀河”,怕是要將無數東南官員吞噬。
“殺!”
潘允瑞露出了狠色,凜然道:“速殺之!”
徐壁的命。
不能再留了。
“如此明顯殺人滅口的舉動,哪怕我們布置再妥帖,以海瑞的謹慎,一旦起疑,我們會多出很多麻煩。”陳文燭猶豫道。
人哪怕再懼怕一個人,也不可能聽個名字,隔著山水就“畏罪自盡”了。
至少也要等人真到了淮安,著手整頓河務了,覺得徹底隱藏不住了,才可以“畏罪自盡”,不然,自殺動機不夠啊。
潘允瑞直接下了碼頭,頭也不回道:“兩權相害取其輕。”
三日后。
鹽城別館中。
巡漕御史徐壁上吊自盡。
死前留下親筆所寫的絕命書,在信中,闡述了辜負圣恩的所作所為,以及主動交代了二十萬兩紋銀的貪墨。
烈日炎炎,鹽城縣令與仵作查驗過后,便命人將逐漸發爛發臭的死尸焚去,將臟銀暫封入庫房中,而后,寫了道章疏,連同絕命書一道呈遞入宮。
得知徐壁化了干凈,骨灰送還淞江,回到山陽治所的潘允瑞、陳文燭、湯世隆的心,逐漸穩了下來,收回了撒出人手,在總督署中,安心等待了起來。
找不到的人,遲早要自己出來。
……
邗溝。
乃運河咽喉,北接淮水,南連維揚,不論何時,水面之上,都是千舟屏水,帆檣竟渡。
一艘扁舟順水而下,船頭和船尾的甲板上站著幾個人,不停地指指點點。
漕糧是運向了通州,但河渠梗阻的問題卻依然沒有徹底解決,遠遠的,站在船頭上的海瑞,就聽到了纖夫的號子聲。
“靠過去。”海瑞命令小船靠向河畔,一幅壯觀的場面頓時映入他的眼簾,上千纖夫在似火的驕陽下揮汗如雨,喊著肺腑的號子,奮力拉挽,將一艘艘漕船拖進船閘。
不時有纖夫倒下,可能是昏厥,可能是死了,但沒有人能停下,只有一鼓作氣,才能將所有的漕船渡過閘口。
海瑞默然,在淮安府上下多年章疏中,邗溝是年久失修,淤泥過厚,暗礁叢生之地,而無法改變的緣由,全因兩岸纖戶刁鉆頑劣,拿了朝廷的護渠銀兩,卻躲懶貪猾而不肯出力,以致河道長期壅塞。
這一個個倒下的纖戶,就是刁鉆頑劣的人嗎?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不如說是百萬漕工苦難根源。
這運河之底,鋪滿了漕工纖戶的尸骨。
這一路,由海轉河,海瑞親身體會了所謂的“海洋兇險”,也親眼見證了所謂的“運河之利”。
海瑞轉身進了船艙,拿出了紙筆,“臣海瑞謹奏:
運河阻塞,漕運屢屢中止,治河與漕運不能兼顧,只有暫停漕運以治河,雇傭海船來運漕糧。
以臣之見,雇傭海船分運,則颶風不足疑,盜賊不足慮,漕糧損耗不足患。
以商運代官運,則舟不待造,丁不待募,價不待籌……臣以為,興國利民,只海運一法。”
改漕運入海運。
改官運為商運。
在那悲壯的號子聲中,《治漕疏》成,裝入信箋,封上漆蠟,海瑞將章疏交給了隨行的錦衣衛士,立刻有一人躍上河畔,而后找上就近的錦衣衛所,騎上快馬,飛馳向北。
鹽城到京城不過一千八百里,以“六百里加急”呈遞,三日即達。
“讓鹽城縣令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