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亞(列國志·新版)
- 許利平 劉暢 薛松
- 2359字
- 2025-04-08 14:21:56
四 傳統工藝
(一)巴迪克染布
由巴迪克染布(batik)制成的服飾是印尼的國服。2009年印尼巴迪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迪克既可以作為正裝出席正式場合,也可以作為日常穿著。每個星期五被定為全國巴迪克日,這一天公務員可以不用穿制服,而是穿自己喜歡的巴迪克便服來上班。
巴迪克染布的原理十分簡單,用染刀或其他繪畫工具蘸融化的拼配蠟液在布匹上勾畫圖案,然后將布匹放進染劑里面浸染,染畢后用熱水洗掉蠟繪制的圖案,如此反復幾次就出現了美麗的多彩花紋。早期的巴迪克花紋是婦女用類似橫著的鋼筆那樣的繪畫工具(canting)勾畫出來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發明了銅制模子蘸蠟液印染的技術,從此男子開始參與制作巴迪克。
有關印尼巴迪克的來源有兩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巴迪克技術來自與印度早期的商貿往來,印度人用染布交換印尼的香料。另一些學者認為巴迪克在比較晚近的時期才出現,因為在古爪哇語文獻中沒有出現過這個詞,在14世紀早期歐洲旅行者的游記中也沒有出現過對這種物品的描寫。有關巴迪克的最早書面記錄出現在17世紀的荷蘭文獻中。另一個原因是精巧的爪哇紋樣設計只能染在質地細膩的進口布料上,而織法細密的棉布直到19世紀前期才從印度引進,此后1815年起從歐洲進口,到二戰時期從日本進口。荷蘭學者布蘭德斯(J.L.A.Brandes)和印尼學者蘇吉普托(F.A.Sutjipto)支持巴迪克原創理論,并進一步提出巴迪克是托拉查、弗洛勒斯、巴布亞等居住在印尼東部地區族群的原創。
巴迪克有3000多種紋樣,有些紋樣在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許多地區都有特殊的巴迪克紋樣,如井里汶的典型紋樣是藍色和白色的云紋,日惹王室有模仿刀形狀的帕朗紋樣(Parang),定居在海岸的華人有色彩艷麗的花鳥紋樣,北蘇門答臘巴達克族有紅白黑三色的格爾加紋樣(Gorga)等。爪哇早期的巴迪克紋樣設計來自貴族婦女,只有她們才具有足夠的審美品位設計抽象的、具有神秘功能的紋樣。直到現在,日惹和梭羅王室還保留著專用紋樣。
巴迪克的符號象征意義貫穿印尼人的一生。嬰兒進行七月禮時用“簇維里”染布(Batik Cuwiri)裹著,含義是嬌小可愛,希望嬰兒受到人們的歡迎。生病的人要蓋“坦寶”(Batik Tambal)紋樣的巴迪克,會增加活力,很快痊愈。長者或領導人在公開講話時穿著“奇普托寧”(Batik Ciptoning),意思是希望給下屬和年輕人指出正確的道路。長者還有一種專屬紋樣稱為“尼迪克·卡拉維坦”(Batik Nitik Karawitan),寓意是成為睿智的人。巴迪克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用在宗教儀式和宮廷儀式中,也用在哇揚皮影戲等藝術表演中。
(二)克里斯短劍
2005年,印尼的克里斯短劍(keris)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死锼苟虅Φ膬蛇叾加袆︿h,劍身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鍛造而成。貴族的克里斯短劍有黃金裝飾。克里斯短劍分為兩種:一種是直長型,用于防守;另一種彎曲如波浪,用于進攻。但實際上克里斯短劍非常輕且劍鋒不十分銳利,因此很少用于戰斗。它的主要功能來自其超自然的神力,一般用于宗教和儀式上,被當作護身符、傳家寶和慶典的飾物。在結婚典禮上,新郎佩戴岳父或妻子的兄弟贈予的克里斯短劍。根據英人萊佛士記載,如果新郎不能趕來參加婚禮,他的克里斯短劍可以作為新郎的替身與新娘成婚??死锼苟虅υ趥髡f中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有獨立的靈魂甚至壞脾氣,用它指向敵人或敵人的腳印,就能使敵人生病或遭遇不幸。1908年4月28日,巴厘島格隆貢統治者面對荷蘭人的攻擊,將克里斯短劍埋到地下,希望通過超自然力量阻止荷蘭人。傳說中有些克里斯短劍很“嗜血”,會自動跳出來傷人??死锼苟虅€被廣泛用于發毒誓的儀式中。
克里斯短劍出現的范圍包括曾經受室利佛逝和滿者伯夷王朝影響的地區,或者說包括整個爪哇和馬來文化圈,不僅涉及爪哇、馬都拉、努沙登加拉、蘇門答臘、加里曼丹沿海、蘇拉威西,甚至輻射到馬來半島、泰國南部和菲律賓南部。不同地區的短劍形狀和佩戴方式不同。爪哇和巽他人在和平時期將短劍佩于后腰,戰爭時期置于腰前。其他地區一般置于腰前。
克里斯短劍在馬來世界的男性中地位非同一般。在早期殖民者的記錄中,不佩戴克里斯短劍的馬來男性被人鄙視。萊佛士曾經提出貴族和官員應減少佩戴克里斯短劍,被一位地方領主直接拒絕,他說馬來男性不佩戴克里斯短劍比赤身裸體還難過。對于爪哇男性,有5件東西最為珍貴——房子、妻子、鳥、馬和克里斯短劍。
許多爪哇和馬來傳奇故事描寫了神奇的克里斯短劍的故事。最有名的一篇講建立新柯沙里王朝的庚·阿洛委托鐵匠打造一把鋒利的克里斯短劍。五個月之后,庚·阿洛見短劍還沒制成,一怒之下殺死了鐵匠。鐵匠在臨死之前詛咒庚·阿洛子孫三代都要死在這把克里斯短劍下,詛咒不幸應驗。另一類傳奇故事講鐵匠赤手空拳用手指按在燒得通紅的鋼鐵上制作劍鋒。還有一類故事講克里斯短劍能轉移火焰或滴出泉水。
關于克里斯短劍的來源有三種說法。西方學者推測克里斯短劍出現在9~14世紀受印度影響的爪哇。萊佛士在《爪哇史》中記載了在中爪哇的印度教神廟——蘇谷神廟(Candi Sukuh)浮雕上出現的克里斯短劍。但是在距離不遠的9世紀的婆羅浮屠神廟浮雕中沒有發現這種武器。加德納(Gardner)認為克里斯短劍是東南亞原創的,起源于石器時代用刺魚尾部的長尖刺制作而成的武器。還有人認為克里斯短劍的雛形來自在河內附近發現的東山文化。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眾說紛紜,可以確認的事實是,有關成熟時期的克里斯短劍確切的早期記錄來自14世紀的滿者伯夷王朝。
[1] 本節中的宗教人口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2010年人口普查。
[2] 巴達克族是嘉羅族、帕帕克/戴里族、西瑪隆恩族、多巴馬達族、曼代林族和昂科拉族(Angkola)的統稱。一些文獻中也把阿拉斯族、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歸為巴達克族。
[3] 撫養比率是需要經濟供養的少年兒童與老年人口之和與勞動人口數量之比,是反映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指標。計算方法是0~1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之和除以15~64歲人口數量乘以100%。
[4] 性別比指每100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