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亞(列國志·新版)
- 許利平 劉暢 薛松
- 4177字
- 2025-04-08 14:21:53
八 部族
印尼只有一個民族,即“印度尼西亞民族”,在印尼民族的概念下包含上千個族群,或稱部族(suku bangsa),族群之下還有亞族群。如果將部族錯稱為民族,可能會受到法律制裁。2000年11月,“亞齊公決信息中心”的負責人納扎爾(M.Nazar)被控擾亂社會治安被拘捕,罪名之一是2000年8月17日,他在橫幅上書寫了“亞齊民族”字樣,并將橫幅懸掛在亞齊一處紀念碑上。2001年3月,班達亞齊國家法院裁定納扎爾犯了“仇視、敵視和背叛國家罪”,理由是“亞齊是部族,不是民族”。
印尼人口最多、最有影響力的部族是爪哇族,約占總人口的40%。其他主要族群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巴達克族、馬來族、米南加保族、亞齊族,爪哇島的巽他族、馬都拉族、萬丹族和巴達維族,蘇拉威西島的米納哈薩族,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族,巴厘島的巴厘族等。除了本土原生族群,還有少量的印度、阿拉伯和華人外來族群,也被認為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組成部分。
隨著人口遷移和族群間通婚,印尼人越來越難以把自己歸類為某一個單一族群了。比如,前總統梅加瓦蒂出生在日惹,通常被認為是爪哇人,但是她的奶奶是巴厘人,爺爺是爪哇人,母親是米南加保人。當然也有一些族群中的大部分人保持著族群內通婚的習慣,如信仰基督教的多巴-巴達克族、嘉羅族、華族等。
雖然族群的語言、信仰和習俗各有特點,但是并不妨礙他們在反殖民斗爭、民族主義革命、現代化發展和民主改革的共同歷史和共同命運中形成統一的印尼民族(Bangsa Indonesia)。族群的多樣性和族群團結正是印尼國家宣言“殊途同歸”(Bhinneka Tunggal Ika)思想的最佳體現。
以下對人口較多的族群進行簡單介紹。
爪哇族(Jawa) 爪哇族是印尼第一大族群,主要分布在爪哇島的中爪哇、東爪哇、日惹附近。在雅加達、北蘇門答臘、楠榜、萬丹、西爪哇的井里汶和南安迪也有不少爪哇人。爪哇族還可以細分為一些亞族群,如外南夢(Banyuwangi)的奧星族(Osing)和東爪哇的騰格爾族(Tengger)。爪哇族在歷史上建立了滿者伯夷和馬打藍王朝,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婆羅浮屠佛塔和普拉班南神廟。大部分爪哇人信仰伊斯蘭教,同時也相信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信仰。在梵文基礎上創造的爪哇語是印尼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爪哇族的皮影戲和宮廷舞蹈名揚國內外。爪哇族崇尚協商和互助精神,講究禮貌,待人熱情。爪哇人對社會地位高者和長輩非常尊敬。爪哇人的王公后裔至今仍在名前保留貴族稱號。
巽他族(Sunda) 巽他族是印尼第二大族群,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分布于西爪哇南部海岸,可細分為井里汶族和萬丹族。巽他族曾建立過巴查查蘭和萬丹等著名王國。巽他人在外貌上與爪哇人很相似,有自己的語言巽他語。巽他族有著名的樂器昂格隆和類似中國古箏的樂器格扎比。巽他人有一種特殊的愛好——斗羊。他們流傳著類似我國新疆阿凡提的故事那樣的民間故事,稱為“卡巴延”(Kabayan)。
馬都拉族(Madura) 馬都拉族是印尼第三大族群,是虔誠的穆斯林群體,主要居住在爪哇島東北部的小島馬都拉島和爪哇島東部地區。馬都拉人喜歡斗牛和賽牛。他們性格火辣,講話大聲,以“為尊嚴而戰”(carok)著稱。馬都拉人也有節省、勤奮和自律的性格。馬都拉男子有不進廚房的習俗。
馬來族(Malayu) 馬來族多分布于北蘇門答臘、廖內、占碑、南蘇門答臘、邦加-勿里洞和西加里曼丹沿海地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傳統的馬來族人是杰出的海員、漁民和商人,被稱為“海上的吉卜賽人”。馬來文化以豐富的文學作品著稱。
巴達克族(Batak) 巴達克族主要分布在北蘇門答臘省多巴湖周邊的山區,信仰新教或伊斯蘭教,也有很少人信仰原始宗教。這個族群在1500年前就開始譜寫文明,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法。巴達克族分為六個亞族群,即多巴族(Batak Toba)、嘉羅族、曼代林族、西馬隆貢族、帕帕克-戴里族和昂哥拉族。巴達克族保留父系社會的家庭傳統,子女隨父姓,有完整的家譜,遺產傳子不傳女。巴達克族人性格直爽,講話大聲,能歌善舞,20世紀50年代傳入我國的《星星索》《寶貝》等民歌就來源于巴達克族。得益于早期西方傳教士在巴達克族中的傳教和教育活動,巴達克族的現代教育起步較早。他們在當今印尼的司法界非常有影響力。
亞齊族(Aceh) 亞齊族主要分布于蘇門答臘島最北部的亞齊特別自治區,以富于反抗精神聞名。19世紀末期,亞齊人英勇地進行了三十多年的抗荷斗爭,成為最后一片被殖民者征服的領土。亞齊是伊斯蘭教進入印尼的主要門戶,亞齊族是印尼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族群,也是第一個在努山塔拉(指當今印尼的國土范圍)建立伊斯蘭王國的族群。現在,亞齊特別自治區是印尼唯一一個踐行伊斯蘭教法的省份。在亞齊族傳統中人們與村莊的關系親密,講究男女平等,女性有部分家族財產的繼承權。亞齊族有亞齊語,書寫系統來自阿拉伯語,許多詞語來自梵語。
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 米南加保族主要分布在西蘇門答臘省西部沿海的高原地帶、廖內、明古魯北部、占碑西部、北蘇門答臘南部和亞齊西南部。該族群原為馬來族的一個分支,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少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米南加保的詞意是“牛的勝利”,水牛是該族群的圖騰,米南加保傳統建筑的房檐也建造成高高翹起的牛角形狀。米南加保人仍然保留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母親是一家之主,舅舅在家庭中有很大話語權。不過隨著社會發展,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在減少。米南加保人重視教育,培育了許多作家、知識分子、政治家和成功商人,如第一任副總統哈達,著名作家馬拉·魯斯里(Marah Roesli)、阿卜杜爾·慕依斯(Abdul Muis)、阿里夏巴納(Sutan Takdir Alisjahbana)等。米南加保語是馬來語的一種方言,該族人講話常引用諺語和俚語,精煉詼諧。
巴厘族(Bali) 巴厘族主要位于巴厘島上,分為土著巴厘族和外來巴厘族。外來巴厘族在13~14世紀從爪哇島上遷徙而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和南部平原。土著巴厘族人口較少,分布在北部山區,被認為是原始馬來人的后代。絕大部分巴厘人信仰巴厘印度教,其余人信仰伊斯蘭教、佛教或基督教。信仰印度教的巴厘人也有四種姓之分,其中婆羅門受教育程度較高,多在外地發展。巴厘人非常虔誠,家家戶戶都有火山石制作的神龕,每天都要供奉小花籃。他們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繪畫和雕刻獨具一格,又能歌善舞,以印度兩大史詩為藍本發展出了許多舞蹈和戲劇。巴厘人使用巴厘語。斗雞是巴厘族的文化特色。根據巴厘歷法,一年210天,節日多達198個。
布吉斯族(Bugis)和望加錫族(Makassar) 這兩個族群主要分布在蘇拉威西島的南部地區,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兩個族群原為一個祖先,后來一分為二。他們在相貌和生活習慣上相似,有各自的方言。這兩個族群以擅長航海和造船、熱愛自由、勇于探險著稱。他們航行于各個島嶼之間進行貿易,甚至遠赴馬來半島定居。他們重視從小對男孩子品格的培養,讓他們學會各種謀生技能,長大后就要獨立到外地自立。他們的貝葉文學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記錄了古老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王侯將相傳奇、童話和寓言等。
達雅克族(Dayak) 達雅克族主要居住于加里曼丹島中部的山區,由多個亞族群構成,各自有方言和文化。他們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比較落后,奉行部落制度,信奉萬物有靈論,崇拜祖先,尤其對月亮有崇拜的風俗。達雅克人以淳樸強悍的性格著稱,他們勇敢、忠誠、守約。達雅克婦女的耳飾十分特別,她們的耳飾大而沉重,有的疊戴五六個之多,久而久之耳垂被拉長,甚至能觸到肩部。達雅克族的傳統住房是長屋,可容納數十至上百人。達雅克人過去有獵人頭的習俗,后來此風俗絕跡,但2001年在中加里曼丹桑皮特與馬都拉族的沖突中,這種習俗又死灰復燃。
巴達維族(Betawi) 巴達維族是荷蘭殖民者引進巴達維亞(雅加達舊稱)的巽他人、爪哇人、阿拉伯人、巴厘人、松巴哇人、安汶人、馬來人和華人等相互通婚的后代。大部分巴達維人信仰伊斯蘭教。由于他們是族群融合的后代,因此對外來者有很強的包容性。
薩薩克族(Sasak) 薩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努沙登加拉群島的龍目島上。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或原始宗教。從16世紀,薩薩克族開始受到爪哇穆斯林的影響。17~18世紀,巴厘島信仰巴厘印度教的王國勢力侵入。到1740年,巴厘島的卡朗阿森王國(Karangasem)控制了龍目島。
托拉查族(Toraja) 托拉查族主要分布在蘇拉威西島的中部地區,講托拉查語。托拉查在布吉斯語中是山民的意思。大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少數人信仰伊斯蘭教。母系社會的遺留仍然存在。托拉查族的葬禮有特色又講究排場,要宰殺十幾頭甚至數十頭牲畜,死者葬在山洞里。
尼亞斯族(Nias) 尼亞斯族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西海岸對岸的尼亞斯島上,多信奉基督新教。尼亞斯族人的面容與華人有些相似。他們是精靈崇拜者和祖先崇拜者,保留著巨石文化。他們流行一種跳石墩比賽(Fahombo)。石墩大約高3米,男性青少年非常踴躍參加這種比賽。尼亞斯族奉行種姓制度,分為十二個種姓。尼亞斯村落規劃呈U形,貴族的官邸處在U形底部。
安汶族(Ambon) 安汶族主要居住在馬魯古群島的安汶島上。由于較早遭到西方入侵,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他們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較多。
華族(Keturunan Orang Tionghoa) 約占印尼總人口的4%,多聚集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巴厘島的沿海城市地區。印尼華族人多來自我國的福建、廣東和海南等省份。公元1世紀前后就有華人到印尼定居,到15世紀初,隨著華僑人數增加,形成了華人聚居區。明清時期又有大量移民流向印尼。華人社會成分復雜,根據祖籍、方言、職業、經濟地位的差異形成了許多小群體。現在,華族在商業批發、零售業、旅游業和餐飲業的角色突出,在金融業也占有一席之地。
1946年,印尼政府頒布的《印尼共和國公民法和居民法》規定了出生地原則,在印尼出生、連續在印尼居住5年、年滿21歲的非原住民如果在規定期限內不提出異議,則自動取得印尼籍。1949年印尼政府又規定,不在印尼出生的華僑,如僑居印尼5年以上,可申請加入印尼籍。1958年,印尼政府規定華僑必須選擇國籍,并規定了嚴格的入籍手續和條件,基本解決了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在1965年“9·30運動”以前,236萬名華僑加入了印尼國籍。
蘇哈托執政時期針對華人頒布了一些歧視性政策,但在印尼民主化后,歷屆政府都努力消除歧視性政策對華人的負面影響,如華人可以學習中文、辦中文報紙、信仰孔教,春節在2001年成為印尼國家法定節日。
巴度伊族(Badui) 總人口5000余人,多分布于西爪哇省勒巴克縣40多個大小村莊。他們原屬巽他族,使用古巽他語,祖先是巴查查蘭王室成員。當伊斯蘭教傳播到西爪哇時,一些王室貴族不愿意皈依伊斯蘭教,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去,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保持了16世紀的生活方式。他們忌享樂,以禁欲為榮,不關心外部事務,默默無聞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