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發揮三個積極作用、突破四大領域

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突出重點、兼顧長遠,分階段有序推進。

(一)發揮三個積極作用

1.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和黨內法規,增強領導農村工作本領,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壓實責任、夯實基層,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2.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前所未有的長遠性和全局性,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加快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引領作用。過去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對農村經濟、人口結構等變化趨勢把握不準,缺乏科學規劃,造成基礎設施投資低效甚至浪費,走過一些彎路。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通過規劃來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分類扎實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3.發揮制度保障作用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法寶,推動鄉村振興落地見效,需要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三農”發展實踐看,每次農業制度和政策的重要調整,與之伴生的往往是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深刻演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樊籬,以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公共資源配置機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等為重點,抓好“人、地、錢”三要素,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以提質為導向、符合“三農”發展階段轉換要求的支持政策體系,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

(二)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

1.農村產業融合由點及面

農村產業融合是產業組織方式和形態的重要突破和創新,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制度、技術、市場和要素條件的深刻變化和交互影響,正在集聚和催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能,產業融合前景廣闊。但從實踐看,目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進展較快,但層次淺、水平不高,推動產業融合不僅在思想認識上沒有完全厘清,在實踐中也存在不少障礙。

農村產業融合所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猶如大樹上的果實,不少地方在推進三產融合方面,只看到樹上的果實,卻忽視厚植樹下沃土。要想三產融合這棵大樹根深葉茂、開花結果,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

一方面,構建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政府管理和支持模式,管好政府“有形之手”,避免行政過度干預或缺位對產業融合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在新經濟、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政策急剎車或“猛給油”導致產業過度波動,這樣的教訓不少。同時,加快推動已經出臺的農村產業融合政策落地生根,切實解決好用地難、融資難等痛點問題,為工商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融合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做好一些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制度建設,包括信用體系、要素市場體系、指標統計體系等。市場經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信用經濟,農村產業融合涉及的主體復雜,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導致契約穩定性不強,市場交易成本高;同時,農村產業融合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動基礎上,但目前我國要素市場建設還比較滯后,限制了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最后,確保農村產業融合順利推進,需要有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目前由于邊界不清,不少地方將農村產業融合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而真正需要扶持的產業和項目得不到有效支持。

圖1-12 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困難

資料來源:數據來自對338家下鄉工商企業的調查,本題在設計時為多選題。

2.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題

土地制度事關長遠發展,土地制度改革不破題,鄉村振興進程就會受阻。事實上,目前農村土地制度已經跨越城鄉,成為城鄉兩個空間融合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快“三塊地”改革已經刻不容緩。然而,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十分復雜,又極為敏感,既需要穩妥審慎,也應該大膽突破。

目前,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進展多年,已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模式,需要在總結提煉后上升為政策并逐步推開。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既要“盯住地”,又要盯住人地關系。

一是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前提下,要盡快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創新符合規定的新增人口獲得承包地方式,確保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落地,賦予農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權利。

二是針對進城落戶農民或有穩定非農就業收入、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民,不僅要維護好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而且要加快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退出試點。

三是針對下鄉新型經營主體,要維護好其合法取得的農村土地經營權,加快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相關配套政策,健全承包經營權抵押處置機制,強化農民土地用益物權的財產屬性,有效盤活承包經營權。條件成熟后,加快探索符合條件的下鄉新型經營主體獲得土地承包權的方式和途徑。

3.新型集體經濟壯大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已成為新時期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調整的重要內容。實踐已經表明,凡是集體經濟實力比較強的鄉村,凝聚力和發展活力就更足,沒有集體經濟的充分發展,鄉村治理、公共產品供給就缺乏物質基礎。當前已經不是要不要集體經濟,而是要什么樣的集體經濟的問題,我們要的集體經濟就是新型集體經濟。

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首先必須明確其內涵,即新時代條件下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究竟有哪些?如果將集體經濟簡單視為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其發展空間必然受到限制。在明確內涵的基礎上,需要將其提高到支持家庭經營同等重要的高度,建立起系統化、常態化的政策支持體系。

其次,要在集體資產盤活上下功夫。盡快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建立動態調整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制度,逐步擴大集體資產可交易的范圍,讓“人”和“資產”真正流動起來并實現有效配置。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

最后,推動農村“政經分離”,明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兩委的權責邊界,使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逐步擺脫“沉重的包袱”。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機制建設,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健全人才隊伍,構建有效的決策、激勵和監督機制,確保集體資產實現保值增值。

4.農民持續穩步增收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和根本落腳點。持續多年的高增長后,當前農民增收勢頭已顯疲態,新的減收因素不斷積累,農民收入步入低速增長期的挑戰加大。當前,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基礎是應對好重要農產品價格“下行”和勞動力價格“上行”壓力,穩定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雙引擎”,確保農民收入增速下滑不失速。

一是政策挖潛促增收。政策支持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基礎保障。實踐中一些惠農富農政策在操作落地上持續性、精準性不強,政策助農增收潛能還有待進一步釋放。例如,農業支持政策效果外溢,流通環節分利過多,農民真正得到的實惠不多。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國家政策支持不僅不能“抽薪”,還要進一步“加火”,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一味增加財政投入總量、搞政策疊加,而是要在抓好政策落地生根上想辦法,在用足、用好、用活現有政策上挖潛力。

二是深化改革促增收。改革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強大動力。從歷史上看,農村改革進展較快的時期,往往也是農民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反之增速就會放緩。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無論是化解農業供給結構性矛盾,還是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都要靠深化改革。新常態下依靠改革促增收,既不能“零敲碎打、淺嘗輒止”,也不能只在農村內部“轉圈圈”,要著眼工農城鄉等重大生產關系調整,在城鄉改革聯動上、在農村綜合改革上、在土地等關鍵制度改革突破上下更大功夫,充分釋放改革促增收的紅利。

三是強化創新促增收。創新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當前,破解農業發展的“天花板、緊箍咒”,促進農民增收,關鍵在創新、出路在創新、潛力在創新。強化創新促增收,關鍵要聚焦“兩類創新”、抓住“兩類人群”。所謂“兩類創新”,既要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大突破,推動農業從傳統要素主導的發展轉為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主導的發展,又要在農業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創新上有更大作為。“兩類人群”是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返鄉農民工,要發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應用新技術中的示范作用和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要結合返鄉農民工創業特點和需求,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支持力度,但也要防范拔苗助長、蜂擁而上,有序引導農民工在家門口創業增收。

四是彌補短板促增收。補短板是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但農業基礎設施依然比較薄弱,“年景好了多打糧,一遇災害就減產”,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功能弱,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不僅影響農業穩定發展,也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下大力氣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事業“還賬”和“補課”,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不僅能讓農民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中增收,在公共服務改善中增強獲得感,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務工增收渠道,實現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


[1]王先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轉向及其原因探析》,《史學月刊》2016年第1期。

[2]王先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轉向及其原因探析》,《史學月刊》2016年第1期。

[3]亦農:《鄉村建設到哪里去》,《鄉村建設》1936年第7期。

[4]國家統計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1999年9月18日。

[5]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中國農村觀察》2011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旅游| 桐柏县| 故城县| 漳平市| 汝州市| 连州市| 上蔡县| 石首市| 泰州市| 霞浦县| 嵊州市| 石柱| 班玛县| 东丽区| 涿鹿县| 新乐市| 武乡县| 长治市| 冕宁县| 乌什县| 上蔡县| 宝应县| 灯塔市| 隆化县| 南丰县| 林周县| 昌邑市| 新绛县| 文登市| 大丰市| 那坡县| 平谷区| 乡宁县| 珲春市| 定日县| 正定县| 大田县| 武冈市| 顺平县|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