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川新夢:撫州文藝精品創作與特色文化走出去研究
- 意娜
- 3140字
- 2025-03-24 16:22:36
二、建設撫州優秀文化素材庫有利于解決撫州文化發展的一系列緊迫問題
“十三五”規劃以來,撫州文化發展碩果累累。撫州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基本實現,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湯顯祖戲劇節成為江西文化“新名片”,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撫州)成立。在這個過程中,呈現了撫州文化發展的文化資源豐厚、品牌突出、政府重視程度高等特點。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撫州市制定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在文化方面,撫州市確立了建設“全國文化強市標桿城市”的發展定位,對撫州市文化品牌在全國樹立標桿、文化走出去提出了較高的希冀與要求。在“十四五”規劃中,文化相關領域和產業發展成為撫州市關注的重點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以文化素材庫建設推動撫州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撫州豐富的古色、紅色、綠色文化資源,如今正迎來轉化的關鍵時機。在十四五規劃中,撫州將啟動文昌里、流坑景區創建5A級景區;創建湯顯祖文化產業園、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和黎川油畫創意產業園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創產業孵化基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創新試驗區;加快建設和提升一批紅色旅游景區,挖掘和保護紅色旅游資源,建設中央蘇區紀念館,打造集中共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軍事主題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打好湯顯祖和禪宗文化牌;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上述目標的實現,需要在充分挖掘撫州當地特色、古色、紅色、綠色文化資源基礎上,打造多種形式的文化產品。
課題組認為,撫州可以作為文化素材的資源分為六大類:
1.經典文藝作品。包括古代的戲劇杰作“臨川四夢”——《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顏真卿《勸學》、擬峴臺的相關詩文等;也包括當代的優秀作品,如《忠誠》《促織》《支部建在連上》《琵琶行》《戰上海》《朱鹮》《井岡井岡》《蔣國珍》《南瓜記》《春暖花開》《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月照山鄉》等。
2.優秀故事和題材。如賈德、賈道、孝義橋、孝義寺、孝義村、蘇區的故事等。
3.著名歷史人物。撫州在古代歷史上出過7位著名的宰相(元德昭 、晏殊、王安石、曾布 、何宗彥 、蔡國用、陳孚恩)、14位副宰相、2600多名進士,還出過宋詞大家晏殊、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與曾鞏、宋代理學開宗李覯、心學大師陸九淵、元代理學家吳澄與元四大詩人之一的虞集、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清代佛學居士歐陽竟無等;還出過近現代文學史家游國恩,以及侯叔獻、昊與弼、陳自明、羅汝芳、李紱、李瑞清、饒毓泰、肖滌非、舒同等。還有許多名人雖然不是撫州人,卻宦游于此,留下了作品,包括王羲之、謝靈運、戴叔倫、顏真卿、陸游等。
4.著名作品角色。僅在“臨川四夢”中,就有杜麗娘、柳夢梅、李益、霍小玉、盧生、崔氏、淳于棼等,還有其他作品中的人物。
5.特色藝術表現。有撫州特色的文藝形式包括“南豐文儺戲”“樂安武儺戲”等原始戲劇;“古海鹽腔”等聲腔;“宜黃戲”等“老二黃”唱腔;“撫州采茶”“樂安花鼓”等民間歌舞燈彩小戲等。除此以外,還有撫州采茶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刷技藝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盤陶俑等文物資源。
6.特色自然文化景觀。如文昌橋、玉隆萬壽宮、金柅園、王羲之洗墨池、萬魁塔、曹山寺、金山寺、疏山寺、樂安流坑古村、廣昌驛前鎮、宜黃棠陰鎮、金溪竹橋古村、滸灣書鋪街、黎川、南城、廣昌的船形古屋,麻姑山、曾鞏讀書巖等。
(二)撫州優秀文化素材庫建設可以極大提升相關部門與機構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參與生產和消費文化產品的需求。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與文化快速轉型的時期,原有文化資源的管理、展陳,以及重保護、輕開發的落后模式,與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參與生產和消費文化產品的需求極不匹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保護和開發面臨著不同部門的業務壁壘、資源富集與難以獲取的矛盾和文化資源呈現與闡釋脫節等現實問題。信息繭房效應帶來的地方文化專家專業解讀聲音難以為大眾所聽聞、創意人難以獲得準確的文化資源內容等問題,更是無法回避。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地方博物館的支持力度。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國家文物局共同頒布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中宣發〔2008〕2號),2019年推出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但課題組在多地實地調研中發現,未獲得財政經費資助的地方博物館常常無法保證開放時間,數字化程度更是嚴重不足。部分地方博物館對自身的定位和使命缺乏準確的認識,把地方博物館建設成了典型的文物展陳為主的古典藝術館,刪除了地方博物館原本應該重點呈現的城市和區域發展歷史、地方重要事件,以及當地人創造豐富文化的故事。部分博物館缺乏科學的文化理念,盡管硬件完備,但文化資源的整理、展陳、使用卻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文化素材庫”的建設可以從根本上為上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文化素材庫”將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技術,系統全面提升文化部門的技術裝備水平,解決文化資源保護水平和使用率低的問題。
(三)文化素材庫建設在文化資源與市場之間搭建了一個堅實的橋梁,可以讓優秀傳統文化直接為市場所用。“十二五”以來,在數字與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爆發式增長,與傳統的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相輔相成。二者相比,專業生產內容數量較少,品質較為穩定,用戶生成內容在數量上逐漸成為內容生產的主體。同時也出現了非專業作者人文素養低導致產品質量不高、與優秀傳統文化斷檔的問題。不過,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也逐漸多了起來。
以網絡文學與影視產業為例,網絡文學IP的影視化改編從2000年誕生以來,已有20余年歷史,經歷了誕生、發展、繁榮的過程,當前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價值引導、制作水準、傳播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并逐漸成為影視劇制作的重要生產方式。近年來,網絡文學的產業生態日益豐富,產業化利用途徑多樣,積累了較多的具有良好版權消費習慣的文化消費用戶,在激發文化創造創新活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對青少年影響較大。隨著網絡文學和影視業的平穩快速發展,網絡文學的影視化日益繁榮。膾炙人口的網絡文學作品作為優質IP,被改編成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影視劇作品,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實現了較好的產業價值,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票房和口碑雙雙取得好成績的影視作品,如《藍宇》《失戀33天》《山楂樹之戀》《浮城謎事》等,都改編自網絡小說。如果創作者能夠基于撫州豐富文化資源符號創作網絡文學和動漫作品,再改編出風格多樣的影視作品和舞臺劇作品甚至游戲作品,就可以創作出“新臨川四夢”。
這一背景下,提供一個平臺和路徑,使普通用戶有途徑獲取資源豐富、描述準確的文化素材就成為剛需。文化素材庫的建設將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把“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納入網絡,向百千萬專業與非專業的創作者提供創作資源,從根本上解決非專業創作者與優秀傳統文化斷檔的問題。
(四)文化素材庫可以建立我國獨立的技術系統和標準群,提高我國的文化安全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優勢。新一代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源自美國,已經實現了全球應用,但在文化資源領域并未有效滲入(比如谷歌數字圖書館就未能進入歐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技術架構和技術標準既涉及民族文化安全,也事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資源。文化素材庫建設的目的就是建立起獨立的技術體系和標準群,利用我國龐大的文化資源優勢,以海量文化數據不斷推動技術迭代升級。這樣就可以牢牢掌握住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安全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長久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