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葛麻布衣與披麻戴孝:麻衣的用途

在植物纖維中,麻和葛是我們先人最早用來進行紡織的。麻是麻類植物的總名,最早種植的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所以,國外把大麻叫漢麻,苧麻稱中國草。苧麻雌雄同株,大麻雌雄異株,雄麻稱枲,雌麻叫苴,雄麻纖維優于雌麻,但雌麻籽可做糧食,一派五谷之說中就有“麻”,也就是雌麻籽。葛屬豆科藤本植物,它的塊根——葛根,既可入藥,也做食物;它的植物纖維,曾作為紡織原料廣泛使用,《韓非子·五蠹》記,傳說中堯王天下時,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無論是麻衣還是葛衣,通稱為布衣。

中國古代的紡織服飾文明,有絲麻并舉之說。布由葛、麻制成,一般較粗糙,特別是大麻粗衣,更是下層百姓的主要衣著。據云夢秦簡記載,服勞役的犯人或服賤役的徒隸(奴隸)的部分衣服由官府配給,而配給的冬衣就是褐衣,褐衣的里子都用粗麻(枲)制成,而徒隸戴的頭巾“幪布”,原材料也是枲。先秦以來,逐漸形成了平民穿布衣、貴族穿絲綢的風尚,“布衣”一詞,也慢慢演變成了平民百姓的代名詞。

當然,歷史上的麻葛,也有細加工的成品,否則怎么會有“縞纻之交”的成語。“縞纻之交”指交情篤深,它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一個故事。吳公子季札赴鄭國交聘,在見到子產后,向他贈送了縞帶,子產也回贈了纻衣。縞帶是未經染色的白生絹,是吳地的特產;纻衣是素色苧麻布衣,為鄭國珍物。春秋時期的越地,也有精織的葛布,勾踐兵敗后,就曾向吳王夫差敬獻過此物。

麻布除用于百姓的日常穿著外,在古代還有另一重要用途,那就是做喪服。中國古代講究血親,親屬范圍有九族之說,還有五服之論。說起九族,血腥的“株連九族”馬上會被聯想到。“九族”,指“同姓九族”,也就是父系從高祖到玄孫的九代族人。除此,還有異姓親戚,像舅父、姨母等母系親人。而不論父系、母家,這些親屬與本人的親疏關系,都會用“五服”也就是五種喪服表示出來。

喪服制度最早記載在儒家的經典《儀禮》《禮記》中,漢至清的歷代王朝都奉之為圣經,并依其制訂本朝的喪服制。在儒家經典與歷代喪服制中,喪服有五種,從重到輕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服喪時穿著的喪服越重,就表示與喪者的關系越近;有五種服親關系的,就是“未出五服”,沒有服親關系但有更遠血緣關系的,就叫“出服”或“出五服了”。

《明會典·禮部》中的本宗九族五服圖

喪服崇尚粗惡、原始,麻布以身份低賤、材質粗糙而入選了喪服材料;色彩上,喪服講究原始,所以各等喪服都不染色,而保持麻的本白色。在喪服等級上,原料愈粗惡,喪服就愈重,等級也愈高,這就需要對麻布做選擇,在苧麻、葛麻、大麻中,大麻的適應性最強、種植范圍也最廣,以它做出的麻布也最粗劣,特別是大麻中的雌麻——苴,更是纖維中的劣中之劣,所以苴麻自然就成了最重的斬衰服原料。古代社會早期,五等喪服都用麻布制成,元代以后,大功以下的喪服改用棉布,此時,常說的“披麻戴孝”,就變成了特指斬衰、齊衰的重孝。

喪服是全套的,包括上衣下裳,還有冠、帶、屨。對于“屨”,《說文通訓定聲·需部》的解釋是:“履也……漢以前復底曰舃,襌底曰屨,漢以后曰履,今曰鞵。”襌指單層,鞵即鞋。喪冠(喪帽)有冠(冠梁、冠頂)、武(帽筒)和纓(系冠之帶);绖有戴在頭上的首绖,還有系于腰間的兩種腰帶——腰绖和絞帶;腳下穿草鞋。

喪服是一種特定的服裝,是生者為死者所穿;五等喪服之間有差異,五服的每一級內還有差異;男女喪服也不同。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男子的五等喪服。

斬衰

五等喪服中,斬衰三年最重,它是子為父、妻為夫、臣為君、父為長子所服。

斬衰之“斬”指剪裁,特指喪服的“不緝”、不縫邊,“不言裁割而言斬,取痛甚之意”1;“衰”指喪服的上衣,下衣同于吉服,也稱“裳”。

斬衰服的用料最糙,它用苴麻,且麻縷少。依《儀禮·喪服》,斬衰用麻“三升、三升有半”,“升”指在一定布幅內的麻縷股數,所以“升”越多,縷越細。古代麻縷以80股為一升,斬衰服的三升或三升半,就是240股或280股經線;周代布幅寬二尺二,約合今50厘米、市尺一尺半。這樣的經線與布幅搭配,就是古人眼中最粗的布了,它被用作斬衰服。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中的全套斬衰服圖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中的苴杖(左)、削杖

齊衰

齊衰服是緝邊的,“齊”的意思就是緝邊。與斬衰用料相比,齊服用的麻要好,它用的是雄麻(枲)。齊衰用麻的升數也比斬衰高,“齊衰四升”,即在二尺二的布幅上,排列經線320股。

先秦喪服制中,齊衰又分三年、杖期、不杖期、三月四等。最高的三年,是子與在室女為寡母、母為長子所服;夫為妻服杖期。所謂“杖期”“不杖期”,“期”指一年,杖,即手杖,它們強調的是此等喪服是否配合用杖。

斬衰和齊衰三年都用杖,因其是為至親的父母所服,所以悲痛過度、力不能持,非有杖(哭喪棒)而不能站立。但斬衰與齊衰的用杖材料有區別,斬衰用苴杖,齊衰用桐杖,《禮記·喪服》說,“苴杖,竹也;削杖,桐也”。除了材質的不同,苴杖不做修飾,且竹根在上,握于手中;桐杖稍做加工,上圓下方。后儒對苴杖與桐杖的區別,又做了各種形而上的升華,《白虎通義》說,竹陽桐陰,正與父陽母陰相配;賈公彥《儀禮·喪服》疏說,竹四時常綠,像孝子喪父,哀痛四季不變,母喪用桐杖,是因“桐”與“同”同音,孝子哀母之心只是同于父而已。

秦漢以后,杖只有主喪者用了,這叫一喪無二杖,像父亡或母卒時,作為喪主的長子,就要拄著苴杖,其他人則都不用杖。

大功

大功服敘分三等,即大功九月成人、大功九月殤服和大功七月殤服,麻布升數分九升、八升、七升,也就是每幅布縷720股、640股、560股。

殤服之“殤”,古指未滿二十歲的夭折。殤再分長、中、下三等,十六至十九歲為長殤,十二至十五歲為中殤,八至十一歲為下殤,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凡為殤者服喪,喪服等級要較原服降低,比如原服齊衰,長殤就降服為大功(九月),中殤降為大功(七月),下殤降為小功(五月)。

大功喪的服喪對象多,像出嫁的姑、姊妹等去世,都要服大功喪。在《紅樓夢》的第九十六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泄機關顰兒迷本性》中,元妃薨,寶玉也因失玉而神志不清,賈母情急,欲為寶玉娶金命之人(寶釵)沖喜,但賈政提出幾個不便,其一就是:“寶玉應照已出嫁的姐姐,有九個月的功服,此時也難娶親。”

小功

麻布的精與粗,是喪服等級的重要標志,斬衰、齊衰用麻,不經人工捶打;大功用麻要捶打緞治,這就使麻布變得柔軟了;在此基礎上,小功用麻再經水漚脫膠,更成了熟麻。

在五等喪服中,小功服只位居第四等,但對母系親屬來說,卻是最高的喪服等級。按《儀禮·喪服》鄭玄注的解釋,“外親之服皆緦也”,只有外祖父母“以尊加”、姨母“以名加”,為他們穿的喪服才由緦麻升為小功。

緦麻

緦麻的喪期為三月,喪服用細熟麻布制成,鄭玄說“緦”通“絲”,也即緦麻喪服的布料細致若絲。

明太祖《御制孝慈錄》中的五服全服圖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中的女子衰服圖

緦麻之外就出服了,《禮記·大傳》說:“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也。”出了服的五世親遇到喪事,也要表示一下,這就是“袒免”。袒,袒左臂;免,指不戴冠而以麻帶系縛發髻,也就是要披麻。另外,朋友過世奔喪時,也要披麻;朋友客死他鄉,無家人主喪而為其主喪時,也要在“朋友麻”的基礎上,加為“袒免”。

上面談的是男子喪服,女子喪服與之既同也異。相同的是,用麻及麻的粗細,兩性無差別。不同的方面,一喪服式樣不同,女子喪服無衰、裳之分,衣、裳連縫,所以總稱“衰”或“衰服”,裳用深衣式樣,但不緝邊。二首服不同,古代女子十五行笄禮,之后梳頭時,要有櫛(梳發)、縱(罩發)、笄(簪發)、總(束發)四個步驟。服喪時,罩發變成露髻;束發的帕子也由絲帛改成麻布;骨、玉等發笄也變成竹﹑木材質。

墳塋圖,榆林窟第19窟壁畫,五代。畫面右下方,一位孝子在草廬中守孝

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家”是太平的前提。后代時,這個“家”,就被擴大為了“九族”,九族中的秩序,構成了社會穩定的前提。而“五服”雖是一類服裝,它同樣是建構社會秩序的工具,舉凡男女尊卑、嫡庶親疏,都由它規范并得以表現。

古人的服喪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并不止于穿喪服,春秋時的大夫晏嬰,就為我們做了一個示范。《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記,晏嬰的父親桓子去世,“晏子居晏桓子之喪,粗衰,斬,苴绖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父親去世后,晏子服重喪斬衰,他穿著不縫邊的粗麻衣,頭上、腰上系著麻布帶子,手里拄著哭喪棒,腳上穿著菅草做的草鞋;他吃稀粥,住草棚,鋪草席,枕著草。按照喪服禮,這樣的哀苦日子要過三年,其間不能飲宴、聽樂、同房、生育,也不能分家析產。

1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礼泉县| 霍邱县| 清涧县| 石嘴山市| 阜新市| 井研县| 安平县| 高密市| 汕尾市| 酒泉市| 大名县| 论坛| 务川| 城步| 财经| 沁阳市| 邵东县| 苍南县| 藁城市| 平凉市| 沂南县| 五大连池市| 上饶市| 金平| 荆州市| 平陆县| 莫力| 义马市| 皮山县| 济源市| 霍州市| 镇沅| 内乡县| 托克逊县| 宜黄县| 桃源县| 吉隆县| 辰溪县| 昌平区|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