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均衡: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演變與創新
- 張曉杰
- 1591字
- 2025-03-28 15:27:47
1.5 創新點
1.5.1 研究方法的創新點
(1) 創新制度需求的測量方法
制度經濟學提供了制度均衡分析的理論框架,界定了制度需求的含義并分析了制度需求的影響因素。然而遺憾的是,制度經濟學并未提供制度需求的測量技術與方法。本書創新性地運用學術探究法和媒介內容分析法,從制度需求內容和制度需求強度兩個方面來探究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需求的歷史變遷,同時采取制度需求優先序調查法來測量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需求內容的需求強度現狀。本書中使用的對制度需求內容和需求強度的測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制度需求測量與預測的方法論難題。
(2) 創新制度均衡的測量方法
制度經濟學提供了制度均衡分析的框架,但并未提供制度均衡的測量技術與方法。本書創新性地從制度供需均衡類型、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級、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級劃分方法與劃分標準三個方面切入,構建了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維四級”方法論框架。其中“三維”是指制度供需均衡的三個類型,包括數量均衡、結構均衡和內容均衡。數量均衡要測量制度安排的供給數量和(或)制度安排的需求數量,結構均衡要測量制度供給結構和(或)制度需求結構,內容均衡要測量制度供給之后相同制度需求落點的出現時間。“四級”是指制度供需均衡度的四個等級,包括優質均衡、基本均衡、輕度失衡、嚴重失衡。同時,本書基于制度供需均衡的測量方法與均衡度等級確立了均衡度等級的不同劃分標準。本書構建的制度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維四級”方法論框架彌補了制度均衡測量技術與方法的研究空白。
1.5.2 研究內容的創新點
(1) 基于制度均衡理論分析環保公眾參與機制
本書基于制度均衡理論構建了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基礎上分析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給與需求的歷史演變和現狀,以及供需非均衡的樣態和成因,并以制度需求為導向、以制度均衡為目標,提出了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改革與創新的政策建議。本書突破了既有研究專注于制度供給的單一視角的局限性,將“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給視角與“自下而上”的制度需求視角相結合,形成了制度均衡的分析視角。
(2) 對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給的歷史變遷與現狀進行全景式掃描與深度化呈現
本書運用公共政策內容分析方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出臺的所有有關環保公眾參與的政策法規、司法文件以及各種規范性文件、工作文件等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對中國環保公眾參與的人大和政協機制、行政機制、司法機制的供給進行歷史考察和現狀描述,以全面、深入了解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供給情況。與既有研究偏向環保公眾參與的單項制度分析相比,本書將環保公眾參與的所有相關制度都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既探討各單項制度形成與發展的演變過程,又從環保公眾參與主體、客體、程序三個維度描述各單項制度的供給現狀,這突破了單一制度分析的局限。
(3) 實證測量與分析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制度需求
本書運用學術探究法和媒介內容分析法,從環保公眾參與主體、客體、程序三個方面定量測量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的人大和政協機制、行政機制、司法機制的需求內容及需求強度的歷史變遷,同時采取制度需求優先序調查法測量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具體機制需求內容的需求強度現狀。學界既有的研究專注于環保公眾參與的制度供給分析,缺少對環保公眾參與的制度需求探討,因此對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需求的歷史演變和現狀的實證測量與分析便成為本書研究內容的第三個創新點。
(4) 分析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樣態及供需非均衡的成因
本研究運用構建的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維四級”方法論框架,從環保公眾參與主體、客體、程序三個維度深入分析了環保公眾參與的人大和政協機制、行政機制、司法機制的制度供需數量均衡、結構均衡和內容均衡的樣態,并具體分析了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非均衡的成因。目前國內外學界尚未出現針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分析的相關研究,因此這是本書研究內容的第四個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