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均衡: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演變與創新
- 張曉杰
- 1481字
- 2025-03-28 15:27:46
1.2 研究價值
1.2.1 學術價值
第一,關于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既有研究都是從制度供給的視角研究現存環境利益表達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理想的制度改革方案,制度供給視角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研究進路,其中蘊含了部分理想主義色彩。本書運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均衡理論,從制度均衡視角研究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主要關注制度供給(實然制度)與制度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是一種現實主義取向,由此提出的政策建議更具現實性。因此,本書將有效彌補單一制度供給研究路徑的天然不足,為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研究提供“另一條思路”。
第二,基于制度供給視角研究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既有文獻往往注重分析現行制度的內在缺陷,且多是研究環保公眾參與的某個單項制度,如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信訪制度、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行政復議制度等。本書的研究突破了單一制度的分析模式,將環保公眾參與的所有相關制度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既對各單項制度的內在邏輯進行深入分析,也對各項制度形成與發展的演變過程進行縱向歷史考察,研究成果將是對中國環保公眾參與的制度供給情況及其發展脈絡的全景式掃描與深度化呈現。
第三,制度需求和政策需求是制度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學的重要研究論題,并各自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均衡理論與公共政策學中政策過程的系統模型的核心要義。然而,時至今日,如何對制度需求或政策需求進行有效的測量仍是學界難題。本書的研究采取“學術探究法”和“媒介內容分析法”來測量社會公眾(包括普通公眾和社會精英)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需求內容及需求強度的歷史變遷,同時采取制度需求優先序調查法來測量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需求強度現狀。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制度需求或政策需求的測量與預測的方法論難題,豐富了既有文獻的研究方法論體系。
第四,制度均衡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家借鑒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均衡價格理論解釋制度變遷時所提出的一個供求分析框架,但制度均衡理論并未提供制度均衡的測量技術與方法。本書從制度供需均衡類型、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級、制度供需均衡度等級劃分方法與劃分標準三個角度切入,構建了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供需均衡分析的“三維四級”方法論框架。該方法論框架提供了制度均衡的測量技術與方法,彌補了制度均衡理論的方法論空白,有利于制度均衡理論從概念化走向操作化。
1.2.2 應用價值
第一,當前,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因環境污染導致的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環境問題已經成為誘發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導火索,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重大影響。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究其根源在于環保公眾參與機制不暢,制度供給難以滿足制度需求。本書從環保公眾參與的制度供求均衡視角出發,以制度需求為核心,提出創新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議,對暢通環保公眾參與程序、促進公眾在制度化空間內實施環保參與行為、緩解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的態勢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在環境治理領域,完善的環保公眾參與機制是公民表達權和參與權的保障,是實現和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環境治理的前提,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和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制度支撐。本書基于制度均衡理論,運用公共政策內容分析方法、文獻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方法等多種研究資料搜集方法,細致梳理了中國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內在邏輯及其歷史發展脈絡,涉及社會公眾對環保公眾參與機制需求的歷史變遷及其對現行參與機制改革措施的需求情況,在秉承“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和創新環保公眾參與機制的政策建議。本書研究成果對于促進社會公眾環保參與權的實現、保護公眾環境權益、改善中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構建生態文明體系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