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孫太后的妥協(xié)
- 朕在大明假冒天子
- 鳳凰鳴高崗
- 4105字
- 2025-03-31 23:59:00
雨下了一陣,勢頭漸漸弱了。
起初那傾盆的狂暴,此刻已化作細(xì)密的絲線,斜斜地穿過灰蒙蒙的天幕。
雷聲在遠(yuǎn)處悶悶地滾過,像是疲憊的野獸,低吼著退往山后,只留下斷續(xù)的余音,在紫禁城的殿宇間回蕩。
孫太后側(cè)耳細(xì)聽,殿外是連綿的雨聲,仿佛萬千玉珠落銀盤,“靖康之變前,宋徽宗膝下共有三十一子,獨(dú)獨(dú)欽宗最不類父。”
“徽宗之所以立欽宗為儲,無非是因?yàn)闅J宗乃是其嫡長子,而徽宗屬意之愛子,乃是其第三子鄆王趙楷。”
“徽宗與鄆王,才堪稱心性相契,志趣相投,而與欽宗,卻是貌合神離,涇渭殊途。”
“徽宗風(fēng)流倜儻,欽宗拘謹(jǐn)守成;徽宗多才多藝,欽宗卻對聲技音樂一無所好;徽宗沉湎聲色,欽宗卻不邇女色;徽宗寵信宦官佞幸,欽宗厭惡幸臣恣橫;徽宗窮奢極欲,欽宗卻以恭儉之德聞于天下。”
“故而徽宗南逃鎮(zhèn)江,又豈是單單為了避禍?分明是想借金人之手除去欽宗,待其復(fù)辟之后,再改立鄆王承繼大統(tǒng)。”
“昔年徽宗與欽宗在金兵壓境時仍不忘內(nèi)斗,說到底,不過是徽宗早有易儲之心,欽宗亦心知肚明。”
“于是欽宗寧讓整個大宋為其父子兄弟陪葬,也不愿讓江山落入徽宗與鄆王之手,因?yàn)闅J宗若是退讓,不僅性命難保,更要背負(fù)亡國之君的罵名。”
“但如今的大明卻是不同,先帝膝下僅有兩子,不是皇帝,便是郕王,既然皇帝北狩未歸,郕王監(jiān)國并無不妥,老身又何苦非要學(xué)那宋徽宗?”
于謙回道,“殿下所言極是,先帝膝下僅有二子,確與靖康年間不同,然臣所慮者,不在名位更迭,而在人心易變。”
“昔年趙武靈王何等雄主?制胡服而強(qiáng)騎射,北驅(qū)林胡,西卻強(qiáng)秦,使趙之疆土倍于往昔,然其既立長子趙章為嗣,復(fù)惑于吳娃之色,竟廢長立幼,以幼子趙何為儲君。“
“及至暮年,又生惻隱,欲裂趙國而二分之,使趙章王代地,豈料此念一動,遂啟蕭墻之禍,終致沙丘宮變,長子趙章伏誅,趙武靈王困于高墻,百日不得食,終至英雄末路,餓斃宮闈。”
“再說漢武帝晚年,宮中巫蠱之禍驟起,奸佞江充素與太子劉據(jù)有隙,遂構(gòu)陷儲君,偽掘桐人于東宮,誣以咒詛之罪。”
“太子驚懼,欲赴甘泉面圣自陳,然江充阻道,進(jìn)退維谷,太傅石德以故秦扶蘇之禍進(jìn)言,劉據(jù)走投無路,不得不含冤起兵。”
“漢武帝初時不信太子謀反,遣使召之,然使者畏憚不敢入長安,竟謊報太子已反,漢武帝震怒,命丞相劉屈氂率兵討逆,父子相殘,血戰(zhàn)五日,長安街衢尸骸枕藉,死者數(shù)萬。”
“及太子兵敗出亡,懸綾自盡,武帝方知太子之冤,其后武帝雖建‘思子宮’,然父子已是陰陽兩隔,人死不可復(fù)生,徒留千古之憾。”
“殿下,若論愛子之心,趙武靈王何嘗不欲二子同享富貴?分代而立,本存舔犢之情!而漢武帝得長子劉據(jù)時,亦是喜不自勝,甫七歲便將其立為儲君,且建博望苑、許參政事,其鐘愛之心,豈非天下慈父之楷模?”
“然趙武靈王困死沙丘時,可曾想到是被愛子斷絕生機(jī)?漢武帝誅殺太子后,可還記得當(dāng)年手撫幼子之溫情?”
“臣非敢妄議慈闈之德,殿下?lián)嵊樱寥憧啵瑢?shí)乃母儀天下,然若鳳輦垂簾,染指軍政,則雖為慈母亦難免為權(quán)柄所噬。”
“臣以為,而今殿下聽政,已足以定鼎天下,皇長子若立東宮,凡軍國要務(wù),奏疏必呈慈覽,郕王縱登大寶,亦當(dāng)晨昏定省,恭聆懿訓(xùn),如此,則天家倫常得全,而殿下圣明之見,猶可匡扶社稷。”
張祁此刻對于謙的欽佩之情簡直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方才孫太后還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質(zhì)問于謙,畢竟在這“真太后竟比不過假郕王”的荒唐局面立,本應(yīng)是孫太后占據(jù)著道德高地。
可誰曾想,經(jīng)過于謙這么一番引經(jīng)據(jù)典,不過片刻功夫,三言兩語之間,局勢便悄然逆轉(zhuǎn)。
孫太后的一腔義憤,反倒成了“婦人之見”,她所力爭的垂簾聽政,更被比作徽宗掣肘欽宗的自毀長城之策。
那些往日里道貌岸然的圣賢書,在于謙口中竟成了這般犀利的武器。
張祁暗自咋舌。
今日真是大開眼界,見識到了真正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
張祁心想,如果能把于謙帶回現(xiàn)代,那他做什么都一定會成功的。
孫太后終究說不過于謙,漸漸止了爭辯。
過了一會兒,她又兀自哭了起來。
殿內(nèi)一時只聽得見檐外淅瀝的雨聲,和孫太后壓抑的啜泣。
這回她的哭聲很輕,幾乎要淹沒在雨打琉璃瓦的聲響里。
“你們男人……”
孫太后忽然哽咽著開口,聲音像是從很遠(yuǎn)的地方傳來,
“哪里懂得女子懷胎九月的苦楚?一朝臨產(chǎn),是拿性命在搏……”
孫太后一面說著,一面下意識地?fù)徇^錦袍下的小腹,那里曾經(jīng)孕育過生命,“你們……你們對孩子下得去狠手,可做母親的,哪能……”
于謙不動如山,他的鐵石心腸已然超越了性別之分,突破了“婦人之仁”的桎梏,直抵帝王家無情至極的本質(zhì)。
“昔年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而立趙王劉如意,呂后銜恨,隱忍未發(fā),及高祖崩逝,惠帝即位,呂后臨朝稱制,遂起殺心。”
“呂后先囚戚夫人于永巷,令其舂米作苦,復(fù)詔趙王如意入朝,其相周昌知其謀,稱疾不往,呂后乃先召周昌,再遣使促如意,如意不得已而入長安。”
“然惠帝仁厚,親赴霸上迎弟,同輦?cè)雽m,寢則同榻,食則同案,呂后一時無從下手,會惠帝晨獵,如意年幼未起,呂后遣宦者持鴆酒強(qiáng)灌之,及惠帝還,如意已七竅流血而亡,時年方十二。”
“如意既死,呂后愈肆其毒,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以瘖藥,置廁中,命曰‘人彘’,惠帝見之,驚駭成疾,遂不理朝政,未幾崩逝。”
“此事之后,呂氏與劉氏嫌隙日深,及呂后崩逝,遂有諸呂之亂,幾傾漢祚,而呂后以婦人而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然其殘忍亦甚。”
殿外細(xì)雨霏霏,于謙聲如寒鐵,“再說武周舊事,嗣圣元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而立睿宗李旦,改元文明,睿宗雖居九五之位,看似君臨天下,實(shí)則連宮門都不得擅出,形同傀儡。”
“徐敬業(yè)揚(yáng)州舉兵,裴炎直言還政,卻皆遭屠戮,垂拱年間,武則天假意歸政,睿宗識其詐謀,連上三表固辭,武則天則順?biāo)浦郏^續(xù)臨朝,其母子竟相疑至此。”
“及至洛水獻(xiàn)瑞,武承嗣獻(xiàn)‘圣母臨人’白石,睿宗雖為天子,反需隨駕拜謁偽圖,其時有瑯琊王李沖、越王李貞舉兵反武,皆兵敗身死,其后李唐宗室,誅戮殆盡。”
“最可嘆者,載初元年,百官勸進(jìn),睿宗亦被迫上表請母稱帝,并求賜武姓,武則天登基后,睿宗降為皇嗣,更名‘武輪’,遷居?xùn)|宮。”
“自此,睿宗雖為皇嗣,實(shí)如俎上之肉,武氏諸王環(huán)伺,酷吏鷹犬窺視,其艱危更甚于囚徒。”
“天授二年,武承嗣使張嘉福煽動洛陽刁民王慶之,率數(shù)百無賴詣闕上書,妄引‘神不歆非類’之說,請廢睿宗而立承嗣。”
“岑長倩、格輔元二相持正反對,竟被構(gòu)陷謀反,血濺朝堂,幸得李昭德杖殺王慶之,力諫武則天,方暫保嗣位。”
“然次年祭祀大典,武則天竟黜李旦亞獻(xiàn)之禮,而以承嗣代之,三思終獻(xiàn),其意昭然若揭。”
“至長壽二年,宮婢韋團(tuán)兒媚主不成,反誣劉、竇二妃行厭勝之術(shù),武則天竟將二妃秘密鴆殺,埋骨深宮。”
“睿宗明知愛妃慘死,卻要強(qiáng)作歡顏,不敢稍露悲色,后裴匪躬、范云仙因私謁獲罪,立斃杖下,東宮門禁日嚴(yán),形同囹圄。”
“最危之時,來俊臣羅織謀反大案,酷刑逼供東宮屬官,當(dāng)是時也,樂工安金藏慨然剖心,血染丹墀,大呼,‘皇嗣不反’。”
“武則天親臨驗(yàn)視,見安金五臟俱出,方悟睿宗之冤,然睿宗雖免死難,自此更遭猜忌,如履薄冰者又?jǐn)?shù)載。”
“殿下以慈母之心自矜,然青史斑斑,血淚猶在,昔呂雉執(zhí)鴆毒殺趙王如意之時,可曾顧念戚夫人十月懷胎之苦?”
“武則天幽禁睿宗于別殿,誅其妃嬪如刈草芥,戮其近臣若屠雞犬,更令其親睹武承嗣、武三思僭越亞獻(xiàn)之禮,此般折辱,較之須眉丈夫之狠戾,何啻百倍?”
“且武則天一生誕育四子,然觀其行止,何嘗因骨肉而稍斂權(quán)欲?太子李弘仁厚賢明,因?qū)抑G母過,竟暴斃于合璧宮中,時年不過廿三,次子李賢聰穎過人,終以謀逆罪名被逼自盡于巴州。”
“縱是幸存之李顯、李旦二子,亦如雨中飄萍,中宗兩度廢立,睿宗三讓儲位,一遭廢黜流放,一被幽禁東宮,而武則天晚年雖還政李氏,又豈是因顧念親情?”
“實(shí)乃神龍政變刀兵相逼,張柬之等老臣率禁軍兵諫,李旦執(zhí)掌南衙擒拿逆黨,彼時武則天已垂垂老矣,權(quán)柄盡失,方肯還政李氏,此非慈母之仁,實(shí)乃時勢所迫!”
細(xì)雨如煙,綿綿不絕地籠罩著皇城。
金水河上泛起無數(shù)細(xì)密的漣漪,將灰蒙蒙的天色揉碎成萬千光影,倒映著的雕欄畫棟在漣漪中搖曳,恍若一幅被水暈染的丹青墨卷。
于謙的聲音穿透雨幕,在這氤氳的雨景中激起陣陣回響,“昔漢之呂后臨朝,始不過稱制決事,唐之武氏秉政,初亦止垂簾聽言。”
“然太阿在握,漸生專斷,譬若懷利刃者,豈能久藏其鋒?當(dāng)其勢成,雖骨肉至親,亦難免于猜忌,此非人性本惡,實(shí)乃權(quán)柄移人之故。”
“臣非敢妄測殿下之心,然觀史冊所載,天家骨肉,最是難全,昔年武則天與其親生四子尚不免母子相疑,何況如今殿下與郕王,既無懷胎之苦,又缺哺育之恩,臣實(shí)在憂懼難安。”
“臣非不知此言大逆,然念及社稷安危,不得不冒死直諫。”
孫太后早已淚濕羅帕,此刻聽著于謙諫言,更是悲從中來。
那哭聲時斷時續(xù),時高時低,時而化作壓抑的抽噎,時而轉(zhuǎn)為凄楚的嗚咽,卻始終不曾斷絕。
淚水混著胭脂,在她雍容的面龐上留下蜿蜒的痕跡,鳳目哭得通紅,連金線繡制的帕子都被浸得透濕。
殿外雨聲淅瀝,殿內(nèi)啜泣幽幽,兩廂交織,一時之間竟難分辨是雨聲應(yīng)和著泣聲,還是泣聲融入了雨聲。
檐角垂落的雨線,與太后腮邊滾落的淚珠,一般晶瑩,一般綿長。
雨打金磚的輕響,與淚落衣襟的微聲,在空寂的殿堂中此起彼伏,竟成了一種凄清的韻律,似是天地都在與這深宮婦人同悲共泣。
當(dāng)于謙說到“既無懷胎之苦,又缺哺育之恩”時,孫太后突然掩面,發(fā)出一聲幾近絕望的哀鳴,令聞?wù)邿o不心顫。
一旁的興安見狀,慌忙上前,“殿下……”
話音未落,孫太后倏然起身,她妝容盡褪,淚痕狼藉,散亂的發(fā)絲貼在蒼白的臉頰上,可那雙紅腫的眸子卻透出前所未有的決然,“于卿所言,老身已盡數(shù)明了。”
張祁聽得孫太后將對于謙的稱謂由直呼其名的“于謙”忽而轉(zhuǎn)為“于卿”,心頭不由猛地一顫。
孫太后深吸一口氣,每個字都似從齒間擠出,“值此社稷稷傾危之際,豈是內(nèi)斗之時?老身亦不愿與肱骨之臣相爭。”
“皇帝親征前,既已明諭郕王居守監(jiān)國,今老身便再頒懿旨,著郕王總理朝政,六部九卿,悉聽調(diào)遣,另外,即刻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正位東宮,并仍命郕王輔政,代攝軍國重務(wù)。”
言及此處,孫太后的唇邊泛起苦笑,“如此安排,可合諸卿之意?”
于謙聞言,當(dāng)即整肅衣冠,雙手交疊于額前,深深叩首,“臣——謝殿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