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正統朝的安南宦官
書名: 朕在大明假冒天子作者名: 鳳凰鳴高崗本章字數: 4185字更新時間: 2025-03-26 23:59:00
正所謂“廟堂大計決于密室,瑣碎政務議于朝堂”,奉天殿的朝會甫一結束,張祁與于謙便接到了孫太后的懿旨,被宣召至清寧宮議事。
明朝前期紫禁城的太后宮室設置與清朝時大相徑庭,回溯宮城營建之初,無論是南京舊都還是北京新宮,都未專設太后宮室,這并非設計疏漏,而是有其歷史緣由。
明太祖朱元璋營建南京宮城時,其母早已仙逝,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仿南京規制建造紫禁城時,其母馬皇后亦已作古。
直至明宣宗繼位,紫禁城才迎來首位真正意義上的太后,即仁宗皇帝的張皇后。
由于宮闕建制中本無太后專殿,明宣宗不得不將自己的便殿仁壽宮騰出,作為母后的居所。
這座仁壽宮的確切位置今已難考,但根據史籍文獻推斷,其大致方位應當就在清朝慈寧宮的周邊區域。
及至明英宗即位,宮廷格局又生變化,宣宗皇帝的孫皇后升格為皇太后,仁宗皇帝的張皇后則晉升為太皇太后。
依照禮制,兩位尊長不可同居一宮,于是明英宗便將孫太后安置在了清寧宮。
清寧宮原是紫禁城規劃中設計為太子東宮的殿宇,恰是恰是清朝“南三所”的前身。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崩逝后,孫太后為示尊崇,仍居清寧宮而不遷入仁壽宮,致使仁壽宮就此閑置,清寧宮遂成為其長期居所。
從地理方位看,清寧宮的位置頗為特殊,它并不在傳統的后宮區域,而是位于文華殿后方,與三大殿處于同一東西軸線。
因此,當張祁與于謙一同前往清寧宮時,他的心情頗為輕松。
畢竟,他剛剛在朝議上成功力主死守北京,想必張輗、張軏兄弟必定對此心懷快慰,他們終于有機會為兄長張輔報仇了。
只要北京保衛戰尚未結束,只要他不出前朝區域,張輗定會全力護他周全。
這個念頭讓張祁心中大定,甚至生出一絲難得的輕松,穿越者特有的好奇心又冒了出來,他一邊走,一邊不著痕跡地打量著四周,目光最終落在了前方引路的宦官身上。
這宦官不是別人,正是方才在奉天殿中率先振臂高呼“敢言南遷者,斬!”的那位。
他白發蒼蒼,顯然已年邁,皮膚卻出奇得細嫩。
然而,那膚色既非宮中閹人常見的蒼白,也不似尋常老人的枯黃,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黝黑。
看著不大像是中國人。
就在張祁出神之際,那宦官忽地駐足轉身,用一口字正腔圓的官話問道,“殿下這般瞧著奴婢,可是有何指教?”
張祁聞言一怔,隨即展顏笑道,“方才在奉天殿中聽得中貴人(對宦官的尊稱)一聲斷喝,當真是雷霆貫耳,令人難忘。”
那老宦官眼角的皺紋漸漸舒展,像是展開了一幅陳年的絹畫,他望著遠處宮墻上盤旋的孤雁,聲音忽然變得悠遠,“昔年奴婢剛進宮時,曾有幸隨侍太宗皇帝左右。”
“那時節,太宗皇帝常與奴婢吟詩作對,談史論今,天顏神威,至今難忘,正因親眼見證過太宗皇帝五征漠北的赫赫功業,奴婢才實在不忍見這江山偉業,就此付諸東流啊。”
張祁面上含笑點頭,心下卻驟然生疑。
這宦官約莫六十上下,若倒推至永樂年間,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郎。
那時的他,如何有資格能與威震四海的明成祖談史論今?
更何況,朱棣登基后夙興夜寐,五征漠北、修撰大典、遷都北京,哪件不是耗費心力的國之大事?
即便真有閑情逸致,也該是召解縉、胡儼這等真才子品茗論道,怎會屈尊與一個小內侍吟詩作賦?
最蹊蹺的是這宦官方才的神態。
那可疑泛紅的面頰,閃爍游移的眼神,還有提到“太宗皇帝”時,不自覺放柔的纏綿語調……
這哪里像奴才談論主子?
分明像是——
張祁心頭驀地一跳。
這腔調,這情態,活脫脫就是個古稀老者在追憶他的舊情人。
出了奉天殿便一直緘默的于謙,此刻敏銳地察覺到張祁神色有異,他不動聲色地輕咳一聲,似是閑談般道,“方才那奉天殿中的龍涎香熏得人頭疼,倒是中貴人身上這香清雅得緊,可是中貴人家鄉來的上等沉香?”
那宦官眼角的皺紋里漾出幾分真切笑意,他點頭一笑,又轉身繼續向前走去,“少司馬果真博聞強識,不錯,這正是安南國進貢的奇楠沉香。”
話音未落,于謙已借著整理袍袖的姿勢,不著痕跡地落后半步,拉過張祁的一只手來,指尖在張祁的掌心飛快一劃。
是一個力道極重的“胡”字。
張祁只覺后脊一寒,頭皮發麻得幾乎要炸開,一股戰栗直竄天靈,讓他險些驚呼出聲。
眼前這個垂垂老矣的宦官,竟是當年張輔征討安南時,在安南當地為明成祖精挑細選的三千美童之一!
于謙在他手心劃下的那個“胡”字,指的正是曾經統治安南的“胡朝”。
安南胡朝的歷史要從洪武元年,大明取元而立說起。
昔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立即與安南“陳朝”確立宗藩關系,冊封陳裕宗陳日煃為“安南國王”,頒賜金印,以示恩撫,并在《皇明祖訓》中列安南為十五個“天朝不征之國”之一,以懷柔遠人。
然而,陳朝國運日衰,自裕宗崩逝后,朝局更趨混亂。先是外戚楊日禮弒憲慈皇太后,后有陳藝宗陳暊奪位。
至建文六年,權臣黎季犛(即胡季犛)廢黜陳少帝,自立為帝,改國號“大虞”,史稱“胡朝”,陳朝宗室陳添平(亦指陳天平)無奈流亡老撾。
永樂四年,胡季犛詐稱迎陳天平歸國,實則在芹站設伏,又一并殺害了護送陳天平的大明使臣,明成祖大怒。
爾后,明成祖以“興滅繼絕”之名,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統八十萬大軍南征,明軍兵分兩路,主力由英國公張輔率領,自廣西憑祥入安南,西路軍則由沐晟統率,自云南進發。
是年冬,明軍勢如破竹,連下坡壘、隘留、雞陵三關,張輔巧施“畫獅蒙馬”之策,大破胡朝象陣,又憑神機火器攻克多邦城。
同年十二月,明軍攻克東都昇龍,次年正月再取西都清化,胡氏父子不敵明軍,焚宮遁逃海上,最終于永樂五年五月,在奇羅海口被擒。
戰后,明成祖又以“陳氏絕嗣”為由,于永樂五年六月正式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轄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縣。
這是自唐末靜海軍節度使撤銷后,時隔四百余年,中原王朝再度直接統治安南。
其時,安南正式被納入大明版圖,成為了大明的郡縣之一。
作為平定安南之役的主帥,英國公張輔于永樂五年凱旋回朝時,將胡朝一眾叛亂要犯押解至南京。
這批俘虜中,既有胡季犛及其子漢蒼、胡澄等胡氏宗親,更有三千名被閹割的安南幼童。
這些閹童皆以容貌俊秀著稱,其入宮的用途自然不言而喻。
當時的明成祖并未獨占這些閹童,而是將其中相當一部分賞賜給了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和太孫朱瞻基。
由于這些安南閹童入宮時年紀尚幼,對故國并無太多記憶,因而在宮廷中接受了系統的漢文化訓練與熏陶。
他們不僅精通政務,其中更不乏具備卓越軍政才能者,加之容貌俊美,深得明成祖與明宣宗的寵愛。
于是及至宣德、正統兩朝,大明宮廷內遂出現一奇特現象,宦官集團的高層權閹之中,安南人竟占據了相當比例,成為了內廷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但此刻的張祁還無暇思考“明代宦官政治”這般宏大的命題,他只是感到一陣反胃,他想吐。
不知為何,眼前這個引路的安南老宦官,竟讓他莫名聯想到了自己。
他終于明白,為何于謙從一開始就毫不避諱地告訴他,這具身體的原主是漢王朱高煦之子了。
因為在封建時代的邏輯里,于謙的思維與他這個穿越者截然相反。
在于謙的認知里,他張祁本就是謀逆罪人之子,按律當誅,本該萬死難贖。
若非英國公張輔將他收入府中為奴,他早已尸骨無存,英國公府的養育之恩,他此生難報。
他張祁更是理應對大明的法外施仁感恩戴德,這份恩情,他窮盡一生也償還不盡,所以他為大明赴湯蹈火自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
而張祁的現代人思維是,既然這具身體是漢王朱高煦的血脈,那他本該是金尊玉貴的親王皇孫。
朱瞻基與于謙不僅誅殺了他的父親,還將他貶為賤籍,英國公府更是奴役他多年。
如今他不計前嫌,力挽大明于危亡,甚至竭力為舊主張輔復仇,這般以德報怨,簡直堪稱“圣父再世”。
同理,以今人視角觀之,這些安南幼童遭遇國破家亡之痛,又經閹割之辱入宮,理應對明成祖懷有刻骨仇恨,伺機復仇方合常理。
然在大明臣民的認知體系里,胡季犛僭越篡位、戕害天使,實屬自取滅亡。
這些安南孩童本應論罪處死,幸得張輔網開一面,才得以入宮習禮,更有幸沐浴天恩,成為天子近臣,這般際遇,簡直堪稱因禍得福。
順著這套邏輯推演,孫太后對于謙那蝕骨焚心的恨意便顯得順理成章了。
于謙身為四朝老臣,蒙受列圣殊遇,本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保衛社稷本是分內之事,然其竟敢陷君王于險境,更乘土木之變、英宗蒙塵之際,擅立郕王繼統。
此等滔天大罪,磔骨揚灰亦難贖其辜,及至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僅誅于謙一人而未夷其九族,確可謂仁至義盡。
思及此處,張祁忽覺骨髓生寒,他感覺自己好像穿越到了一個“規則怪談”的詭秘世界里。
這里每一道倫理綱常都披著“天理人情”的外衣,每一則道德訓誡都戴著“圣賢之言”的面具。
可當這些冠冕堂皇的金科玉律環環相扣時,竟化作一架精密運轉的吃人機器,在無聲無息間便將人生吞活剝。
不過張祁這份感時傷懷的憂郁并未持續太久,待到他與于謙兩人踏入清寧宮,向孫太后行完大禮之后,孫太后的一句話瞬間將他拉回了戰斗狀態。
“昨日皇帝遣錦衣衛校尉袁彬密呈手諭,命千戶梁貴自懷來衛星夜兼程送入京師,諭中明言需厚賜也先金銀珠玉,以示天朝恩威。”
一扇丈余高的十二扇云母屏風矗立殿中,孫太后端坐其后,身影如隔霧看花,唯有那頂九龍四鳳冠上的東珠在斜陽的映照下流轉著溫潤的光華。
雖則孫太后年已四十八,于謙亦五十有一,卻仍要謹守“男女授受不親”之原則,縱使是關乎國運的軍國要務奏對,這道象征著禮制的屏障亦如天塹般橫亙其間,永世不得撤除。
“老身與皇后徹夜未眠,連夜籌措,備下九龍緞、蟒龍緞各十匹,南海珍珠六斛,黃金二百兩,白銀四百兩,卻不知那瓦剌蠻子,可會感念我大明天恩?”
張祁與于謙一前一后地跪在云母屏風前,他正暗自權衡是該直言朱祁鎮一時之間恐難還朝的殘酷真相,還是先給孫太后提供一些情緒價值,把她哄高興了再說實話。
卻聽得身旁于謙已肅然開口,“殿下,陛下乃真龍天子,承天命御極十四載,自有紫微護佑,瓦剌縱劫持圣駕,不過如秋蟬抱葉,豈能久長?如今也先受我大明厚賜,必當幡然悔悟,執禮送駕……”
“夠了!夠了!”
鎏金扶手驟然炸響,云母屏風后珠玉亂顫,鳳冠上的串東珠瓔珞劇烈搖晃,甩出數道凌亂的光痕,恰似孫太后此刻支離破碎的威儀。
“你們一個兩個的,休要在這里與老身虛與委蛇!”
孫太后的聲音裹挾著壓抑的哽咽穿透屏風,每個字都像是從牙縫里迸出來的,“奉天殿的決議,老身早已知曉,既然不南遷,那就必定是要開戰了!”
張祁敏銳地察覺到身旁于謙的身形驟然緊繃,那襲緋色官袍下的肩背線條瞬間僵硬如鐵。
他正欲開口打斷這危險的質問,繼續對于謙實施“保護性禁言”,就聽得孫太后一聲輕喚,“于謙。”
她嗓音陡然沉了下來,像是浸透了秋夜的寒露,“今日,你須得給老身一句實話,皇帝他,當真還能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