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才太多了
- 大明攝政:某乃忠臣
- 垂柳浣紗
- 3101字
- 2025-07-23 12:02:58
李伯弢見陛下問話,默默思索了片刻,雖然答案都是謊言,但是他想講一個有用的謊言。
“臣還在南方游學之時,那時候‘南京教案’尚未爆發(fā)。應天、杭州等地,時??梢娺h自泰西而來的傳教士往來街巷。”
“這些番邦之人,帶來了許多異域種子。其中不少,已在江南一帶悄然種植開來?!?
萬歷聽得有趣,挑眉問道:“哦?都帶來了些何物?”
李伯弢恭聲答道:“回陛下,臣所見者有番茄、玉米、花生、荷蘭薯(馬鈴薯)、番薯等物?!?
“這五樣食材,皆是風味獨特、滋味可口。臣初嘗之時,尚覺奇異,久而久之卻頗覺美饌難尋。后在杭州游歷之際,也請教了當地的傳教士,方知此等作物可廣泛栽種,耐旱抗貧,更是美味佳肴?!?
“只可惜——”
“如何可惜?”萬歷聽得一半,明顯吸引起了興趣。
李伯弢神色略一惋惜,繼續(xù)道:“原本臣欲再向幾位傳教士請教,探問可還有其他奇花異果,可堪引入中原。無奈兩三年前,南京教案突發(fā),傳教士盡皆遣返至香山縣,而微臣又要溫書備考秋闈和殿試,就再也沒有機會請教對方了......”
萬歷聽完,若有所思,慢慢點頭:“確實可惜。朕這幾天,胃口無味,多虧了王體乾做了幾道這西洋來的食材。特別是這番茄,酸甜可口,讓朕食欲大開!”
萬歷忽有所思,便道:“爾才所言之五物,皆可遍地栽種。倘若將其種子分發(fā)于百姓,不但使黎庶得嘗異域之味,豈非亦可增益田畝之利?造福百姓?!”
李伯弢聞言,心中大震,雖然也算是部分引起了皇上的注意,不過......李伯弢急道:“萬萬不可!”
“什么?”這回輪到這萬歷大吃一驚了,這李伯弢居然反對造福百姓的好事兒?!
李伯弢心中感概萬千,如果推廣農作物這事情,靠得是陛下這一紙圣旨,那結果保證只有失敗。
就拿那番薯為例,李伯弢在21世紀也看了很多穿越小說,書中的主人公看著番薯就好像無所不能的寶物一樣,只要這玩意一經種植,這天下就再也沒有吃不起飯的農民,這李自成也不用造反了......
這只能說,都是太低估古人的智慧和完全無視了經濟規(guī)律!
早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的時候,這玩意就被福建人陳振龍從呂宋引入了福建種植。
巧合的是,在萬歷二十二年,福建就發(fā)生了非常嚴重的干旱,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大批百姓吃不上飯!
如很多人想象的一樣,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增,接受了陳振龍之子陳經綸獻出的番薯種植方法《獻薯藤種法稟帖》,從而大喜過望。
于是,傳令推廣,“教民種之,以當谷食”。
因此,在這歷史上,在番薯引入中國的第二年,由于干旱,便由一省最高領導人在全省進行了推廣。
這可說天時,地利,人和,都碰上了,番薯也因此大規(guī)模種植,從而緩解了糧食危機,讓福建度過了饑荒。
所以,在中國并不是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推廣??墒侵蟮慕Y局,看歷史也知道了——饑荒一過,這番薯便被人棄之一旁,幾無耕種。
既然,番薯產量高,能飽腹,為何在這明朝,至少在受惠于它的福建,卻依舊推廣不開?
這其中的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其一,番薯雖然乍吃美味,但若是連續(xù)吃,這口感便是一落千丈。最為致命的是,連續(xù)吃上三五天,必定腹瀉!
以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一旦腹瀉不止,那便是事關人命。因此,在饑荒的時候,兩害取其輕,確實可以食用番薯,可一旦到了平時,那就無人過問。
其二,番薯并不是經濟作物,或者說番薯至少在當時的明朝,經濟附加值非常的小。
當時明朝的經濟作物,主要就是兩樣——桑樹和水稻!
桑樹不難理解,因為桑葉和養(yǎng)蠶的關系,這在《大明王朝》可說是表現(xiàn)得一清二楚。
而這千百年來的水稻,同樣是一種附加值極高的經濟作物!
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對中國百姓而言,在所有可為主食的農作物之中,唯有稻米口感最佳,最得人心,自然也就成了價值最高的主糧。
通常而言,尋常年份里,米價大抵可賣到一石一兩半銀子——除卻桑葉,再無一種作物能超過這個價格。
正因如此,有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無論是大地主,還是自耕農,都傾向于種植這兩類作物。
至于有人說,像李自成的老家,或西北、川蜀等一些貧瘠之地,百姓既已吃不上飯,為何不廣種番薯?好歹還能糊口度命?
這話聽來雖有幾分道理,實則頗為幼稚。
此人恐怕忘了,大明之下,若非揭竿而起,便須照例完糧納稅。你若不種值錢的作物,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好價錢,就難以湊齊稅銀。
如此一來,誰還肯白忙一場去種那些養(yǎng)命但無利的番薯?更何況由于資訊傳播速度的緩慢,這些地方的百姓,也很難得知還有這些西洋物種。
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的一個原因之一,大批的跟隨者很多并不是無地農民,而是自耕農——因為,銀價高漲,而繳不起稅銀!
李伯弢見皇上相當吃驚,鎮(zhèn)定的說道:“啟稟皇上,這些作物都是陌生物種,一來百姓根本不知如何耕種,二來也無人引導他們耕種!”
“更重要的是......”李伯弢見此時萬歷集中注意,開始傾聽,于是說道:
“這些作物,皆可作美味菜肴,若是放在市面上買賣,那可是一大筆的銀子!”
李伯弢現(xiàn)在要做的,便是無限的在這些作物身上創(chuàng)造附加值,不過在這之前的第一步,便是——
“臣的建言是,若是在皇莊之內先行種植,一來可以將這些作物買賣于市,這大筆的收入定可增加內帑!”
李伯弢頓了一頓,看了眼萬歷,繼續(xù)說道:“二來也可向百姓展示,這些作物種植的方法。如此,便是一舉兩得!”
“當然,若是能從海外再引進一點新鮮作物,那一經販售,利潤就更為可觀了......”
此時,萬歷專注的眼神之中,泛起了五彩光芒,閃耀奪目!
人才,人才??!
這回萬歷徹徹底底的知道了,這李伯弢一定是自己心目中的人才!
這是他,有史以來頭一回聽到,有大臣想著法子為皇家內帑送銀子的......
“好,好,就按照愛卿的提議辦!”萬歷連連點頭,隨后想到:至于這更多的西洋物種......若此輩傳教士,真能帶來利民(賺錢)之物,便不該一概驅逐。此事,待朕再思量一番。
——好家伙,連這稱呼都改了。站在一旁微閉雙眼的宋坤,都再睜開了三分之一的眼皮。
萬歷今日難得碰上知音,真是興致高昂,長長嘆了口氣說道:“這皇莊一直以來都是交由內監(jiān)管理,可賬面上的支出,底下的人不說,朕也知道,一直是虧著銀子,若是真能賺......真能為天下百姓做個榜樣,朕心甚慰?!?
“如今,這大明四處都得用銀子,尤其平虜的軍費日夜如流水一般,花銷接連不斷,朕也得一分一毫都跟下面人掰扯清楚才行......”
萬歷說著,語氣中竟透出幾分操心家計的無奈。
李伯弢看了皇帝一眼,覺得時機已到,便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為大明操勞,臣等心中皆知。臣近日聽聞,國子監(jiān)那邊又有太學生聯(lián)名上書,專為籌議稅銀之策,這些奏章好像都已送往通政司了。”
“哦?還有這事?”萬歷眉頭微挑,“國子監(jiān)那幫太學生能出什么好主意?莫不是又嚷嚷著要朕廢了礦稅吧?!”
他說著,話鋒一轉,臉色突然微變,心頭“咯噔”一聲,隱隱泛起涼意:
這李伯弢,難不成是扮豬吃虎?先前一副與朕同憂國計民生的模樣,實則暗藏鉤子,欲趁機勸朕罷除礦稅、博取虛名?
正胡思亂想時,只聽李伯弢神色坦然,繼續(xù)說道:“臣在士林中略有所聞,此番連署之議,正是太學生帶頭表奏,力言陛下征收礦稅合乎國勢。他們說:只要能平定遼左之患,哪怕是礦稅,也應多收多籌!”
話音未落,萬歷陡然瞪大眼睛,差點從御座上彈起來,連坐墊都被他不小心踢歪了半邊,驚得身旁太監(jiān)忙伸手扶正。
他一時竟沒反應過來,滿臉寫著“我是不是聽錯了”的神色,嘴角不受控制地抽了兩下。
“太學生居然——支持征礦稅?!”
他喃喃道,手里那塊御用暖玉差點沒捏掉到地上,一旁的宋公公悄悄上前一步,暗自伸手接住未落之物,臉色比皇帝還緊張。
人才,人才??!
在朕遲暮之際,大明朝居然多了如此多的人才!朕真是生不逢時啊,恨不能晚生幾年?。?
萬歷轉頭看向宋坤說道:“為什么朕就沒有看到這些奏章?!”
宋坤一陣支吾,竟然說不上個所以然,趕緊轉頭朝身邊的小太監(jiān)使了個眼色。
萬歷輕輕“哼”了一聲,也不理會宋坤,展顏沖著李伯弢一笑,說道:
“這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馮嘉會,你可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