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三年的秋風卷著鄴城銅雀臺的殘瓦,在太極殿東堂的青石階前打了個旋。羊祜握著尚書臺新制的竹紙名刺,指尖觸到“散騎侍郎“四個朱砂小篆時,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司空府廊下聽見的私語——那位總愛在朝會上打盹的陳司空,竟在醉酒后拍著石欄說:“羊家小子這份奏疏,是要掀了九品中正的祖廟啊。“
轉過永巷拐角時,一隊黃門抬著鎏金熏籠匆匆而過。羊祜嗅到熟悉的沉水香里混著西域胡椒的辛辣,這是大將軍曹爽最愛的熏香配方。他放慢腳步,果然聽見垂楊深處傳來環佩叮咚,十余名傅粉郎君正簇擁著新任吏部尚書何晏吟誦新賦。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何晏的嗓音裹著蜜糖般的尾音,羊祜卻注意到他手中麈尾的玉柄上刻著“正始“年號——這是月前剛由將作大匠督造的新物。
“叔子來得正好!“何晏忽然轉身,綴滿明珠的錦履踏碎滿地秋陽,“聽聞足下在《陳情表》里說'才不稱位,德不配祿',莫不是暗諷我等尸位素餐?“
羊祜躬身行禮時,瞥見何晏腰間新佩的銀印青綬。那本該屬于三公的印綬,此刻卻松松垮垮地懸在細若柳枝的腰身上。他直起身,任由西風卷起素色袍袖:“祜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今明公既掌詮衡,當效古賢...“
話音未落,宮墻外忽然傳來隆隆鼓聲。一騎緋衣使者縱馬闖入宮闈,驚得何晏手中麈尾墜地。羊祜看清使者背上插著的三根白翎——這是八百里加急的軍情。
“報!東吳左將軍諸葛恪引兵五萬,已破皖城!“
何晏踉蹌后退,撞翻了鎏金熏籠。羊祜卻注意到那軍報帛書邊角處沾著星點墨漬,形如太學壁上的《禹貢九州圖》。他想起半月前與杜預在太學論及吳地水文時,杜元凱曾指著一處墨跡說:“若用兵江東,當先取濡須塢。“
“快請大將軍!“何晏的尖叫刺破宮苑寂靜。羊祜卻悄然退至廊柱陰影處,指尖在袖中摹畫起長江水勢。忽然有人扯他袍角,轉頭見是太傅司馬懿府上的啞仆,正比劃著“渭水“的手勢。
暮色浸染宮墻時,羊祜跪坐在司馬府東閣的蒲席上。八十一歲的太傅正在烹茶,青銅茶碾與青瓷茶盞相碰,發出碎玉般的清響。羊祜注意到茶案上擺著半卷《吳起兵法》,書頁間夾著片枯黃的枇杷葉。
“諸葛元遜貪功冒進,此戰必敗。“司馬懿的聲音如古井無波,枯槁的手指卻突然按住茶碾,“然曹昭伯(曹爽)定要親征,此去長安...“老人抬眼時,羊祜看見他瞳孔里跳動的燭火,竟與七歲那年在泰山觀星臺所見熒惑守心之象如出一轍。
更漏聲催,司馬懿忽然推過一卷帛書。羊祜展開時,墨香撲鼻——這是抄錄完整的《孫子九地篇》,但在“衢地合交“處添了朱批:“荊州水網縱橫,非舟楫不能濟。“
“明日朝會,大將軍若問策...“司馬懿的麈尾掃過羊祜膝前,“你可言'當使征南將軍筑漢水塢堡'。“
五更鼓響,羊祜踏著晨露出府。朱雀大街兩側的槐樹突然驚起群鴉,他仰頭望見北斗杓柄正指向南陽方向。袖中帛書沉甸甸壓著手腕,那上面除了兵法批注,還有句蠅頭小楷:“洛水寒時,當尋故人。“筆跡蒼勁如刀,分明是司馬師手書。
朝鼓三通,太極殿的蟠龍藻井在晨光中泛起鎏金波紋。羊祜跪坐在尚書臺末席,看著曹爽的貂蟬冠冕掠過十二旒玉珠,忽然想起昨夜司馬懿茶案上那片枇杷葉的脈絡——每道葉脈都像極了淮南的河流。
“諸卿以為當如何應對東吳犯境?“曹爽的聲音帶著宿醉的沙啞,手中玉圭敲擊著青銅獸首香爐。羊祜注意到爐中升起的青煙在“正始“年號的匾額前凝成團霧,像極了諸葛恪水軍布陣的船帆。
何晏率先出列,腰間銀印撞得叮咚作響:“臣請效武皇帝征吳舊事,發青徐水師十萬直搗建業!“他展開的絹帛地圖上,朱砂標注的進軍路線竟與七年前王淩兵敗的軌跡重合。
羊祜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突然有人輕咳,轉頭見杜預正以筆蘸墨,在竹簡上畫出三道水紋——這是他們約定的暗號,意為“濡須口有變“。果然,殿外傳來兵甲鏗鏘聲,征南將軍王昶風塵仆仆闖入,鐵甲上還沾著江夏的蘆葦絮。
“報!吳軍已奪西陵,戰船蔽江而下!“王昶的軍報在殿中炸開,羊祜看見曹爽的玉圭“當啷“落地。那墜地的聲響,竟與三年前陳司空摔碎的酒盞如出一轍。
“臣有本奏!“羊祜忽然起身,懷中玉帶鉤不慎勾破袖口。他展開連夜繪制的《荊揚水陸圖》,墨跡未干的漢水支流在晨光中泛著幽藍:“諸葛恪傾國而來,后方空虛。若遣精騎出義陽三關,斷其糧道...“
“荒唐!“曹爽的胞弟曹羲拍案而起,冠上金蟬振翅欲飛,“書生也敢妄言兵事?“他腰間新佩的環首刀突然出鞘半寸,寒光映出羊祜眼底的江流。
殿中死寂時,忽聞環佩叮當。司馬懿拄著九節藤杖緩步入殿,八十一歲老臣的紫綬竟比曹爽的朝服更顯威儀。羊祜注意到他杖頭鑲嵌的螭虎玉雕,正是昨日茶案上壓著《吳起兵法》的那枚鎮紙。
“老臣以為,羊叔子之策暗合《孫子》'攻其必救'。“司馬懿的聲音像秋雨滲入磚縫,枯瘦的手指劃過地圖上的夏口,“昔年關云長水淹七軍,正因曹子孝固守樊城。“
曹爽的臉色忽青忽白,忽然抓起案上虎符擲向羊祜:“既如此,著你持節督運南陽糧草!“那青銅虎符劃過半空時,羊祜看見司馬懿藤杖輕點地面——這是他們約定的暗號,意為“順勢而為“。
暮色染紅洛陽城闕時,羊祜在太倉署核對糧冊。突然有涼意襲頸,轉頭見杜預的劍鞘正壓著自己肩頭。這位日后威震江東的杜武庫,此刻眼中卻燃著異樣火光:“叔子可知,宛城糧倉半數已空?“
羊祜手中墨筆墜地,濺起的墨點恰如漢水支流上的渡口。他想起三日前在司空府看到的那卷《齊民要術》,書頁間夾著的麥穗已然霉變:“元凱是說...“
“大將軍半月前密調二十萬斛軍糧入鄴。“杜預以劍尖在地上畫出河內地形,“說是修繕銅雀臺。“劍鋒突然刺入“河內“二字,羊祜耳畔響起陳司空醉后的囈語——“他們要掏空大魏的根基啊!“
五更梆子敲響時,羊祜獨坐尚書臺。案頭燭火將《荊揚水陸圖》上的漢水照得血一般紅,他突然蘸墨在樊城位置重重一點。墨跡未干時,啞仆悄然現身,呈上的漆盒中竟是司馬師的金錯刀。
“父親說,此刀曾隨武皇帝征烏桓。“司馬懿的手書藏在刀鞘夾層,字跡如刀刻斧鑿,“今贈君以斷糧道之亂麻。“
晨露未晞,羊祜率三百輕騎出洛陽。過伊闕時,他回望城頭飄揚的“正始“旌旗,忽然想起十二歲那年,叔父羊耽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墨胎氏子孫,當以筆墨安天下。“
七日后,新野糧倉。羊祜掀開苫布時,霉變的麥粒如濁浪傾瀉。押糧官跪地戰栗,供出曹羲門客私換軍糧的勾當。羊祜撫著金錯刀上的云雷紋,忽然聽見帳外馬蹄聲如雷——竟是杜預率兩百死士自宛城星夜來援。
“鄴城來的督糧使已過博望坡。“杜預的劍鋒挑開賬冊,露出夾層中蓋著大將軍印的密令,“他們要你項上人頭。“
羊祜卻笑了。他展開司馬師密信,對著晨光顯出“借勢除蠹“四字朱批:“元凱可愿隨我演場戲?“言罷揮刀斬斷帳中繩索,數十袋砂石傾瀉而下,混入待運的軍糧。
當夜,淯水畔火光沖天。羊祜看著假扮吳軍襲營的死士們故意留下的“諸葛“旗號,耳畔響起少年時在泰山聽得的那句《易經》——“云雷屯,君子以經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