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你會更容易獲得成功。一定不要讓問題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等到它變得無比強大的時候,你再“臨時抱佛腳”,企圖徹底解決,早已經錯過了戰勝它的最佳時機。
2008年的最后一天,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門口人頭攢動。一大早,警察拉起了警戒線,嚴格審查旁聽者資格。
上午8時,庭審開始。原三鹿董事長和另外3名老員工站在了被告席上。他們見證了三鹿的成長與輝煌,也親手毀了三鹿。
2007年12月以來,三鹿陸續收到消費者投訴,反映有部分嬰幼兒食用該集團生產的嬰幼兒系列奶粉后尿液中出現紅色沉淀物等癥狀。這個情況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只是敷衍了一下,草草了事。一直到2008年4月底,隨著消費者投訴奶粉質量問題增多,三鹿才認定是奶粉質量出了問題。
9月8日,甘肅《蘭州晨報》等媒體以“某奶粉品牌”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穩坐泰山,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9月11日,三鹿公開表示:三鹿是奶粉行業品牌產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成了三鹿各方對事件的統一回應口徑。
9月12日,三鹿將自己擺到了“功臣”的位置,在一份材料中聲稱是不法奶農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造成嬰兒患腎結石,對于自己的產品問題,仍然死不認賬!
9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部署,當天責令三鹿停止生產、銷售嬰幼兒系列奶粉。有關部門也隨即對三鹿生產和奶牛養殖、原料奶收購、乳品加工等各環節開展檢查。
9月15日,三鹿正式道歉,宣稱“不惜代價積極做好患病嬰幼兒的救治工作”,但仍然沒有對自己內部的問題進行反省,強調的仍然是外部原因。
……
就這樣,三鹿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審判臺。2009年2月12日,三鹿由于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被宣布正式破產。
無獨有偶,美國強生公司也經歷過類似的危機。但是他們的做法和三鹿大相徑庭,他們對所有藥片進行檢驗,耗資1億美元收回了數百萬瓶藥,奇跡般地將一場滅頂之災轉變成了開拓市場的新起點。
“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弱,你弱它強。當你面對它時,唯有第一時間就滿懷信心、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如果你選擇了走一步、退一步的戰略,你的成功便會倍加艱辛。這樣的“彈簧”會在你的怯懦之下與日俱增,你回避問題的時間越長,最后付出的成本越多,本來你用一倍的力量就可以擺平它,事后你不得不用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解決它。
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你不是第一時間勇敢地面對和接受它,而是刻意地忽視它、回避它,它不僅不會自然消失,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必然積重難返,徹底失去了被解決的可能性和最后的補救機會。
感悟與反思
1.每天都會有問題發生,而且這些問題都需要你去解決。今天不解決,明天會有更多更多的問題等著你,因此,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時間就是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
2.不要因為事情困難,你就不愿意接受,不想去做。通常,隱藏著困難的事,也正是你成長的一個最佳機會。
沒經過嘗試,先別說不行
如果你抱持一個否定的念頭,那么,你最終得到的一定是一個否定的結果;如果一件事情還沒有經過嘗試,你就已經認為不可能了,最后十有八九你會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走路、寫字,我們所有的能力都是通過積累、嘗試和磨煉得以提升的。即便是失敗了,也沒有關系,那只能證明此路不通。人生的旅途處處都有荊棘,你需要做的是鼓起你的勇氣,不必緊張,不必害怕,大步向前,勇敢地迎接挑戰。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是人做出來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說你不行。
在全球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擔任中央電視臺第九頻道奧運會全球轉播重任的是一名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年輕華裔女子——熊邦欣。
很多人都羨慕熊邦欣能擔起如此重任,可很多人都不知道,熊邦欣能獲得這個機會,完全是因為不放棄努力的結果。
2006年9月,熊邦欣來到北京生活,不僅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還和洋笑星大山取得了聯系。兩個月后,熊邦欣得知中央電視臺正在招聘奧運會英語主持人,遺憾的是招聘工作好像已經結束了。她從小熱愛運動,游泳、滑冰、滑雪、田徑她都在行,尤其是游泳,上小學時曾經是多倫多游泳比賽第四名。對于報道奧運會,她自然十分向往。盡管聽到招考已經結束,熊邦欣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大山打了一個電話。她想:即使大山這條路走不通,自己也還要另想辦法去中央電視臺了解此次招聘的情況,直到中央電視臺定下最終人選自己才甘愿死心。
接到這位小老鄉的電話,大山放下手頭的工作,立刻到中央電視臺打聽此事,得知最終人選還沒有確定。熊邦欣覺得自己還有機會,立即著手準備。她將自己在加拿大多倫多電臺工作的片斷制成DVD,連同有關材料寄給了中央電視臺。
兩個星期后,熊邦欣收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面試通知。憑借扎實的英語功底,電臺的工作經歷,加上形象頗佳,她順利地拿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正式錄用通知。
如果熊邦欣聽到招聘工作已經結束了的消息就打退堂鼓,恐怕奧運會英語主持人的寶座就花落別家了。就是她的不輕言放棄,為她爭取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熊邦欣的故事證明了那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有心,說的就是做事情的時候,不要還沒有經過嘗試,還沒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力,就先自我否定,認為這件事情辦不到,認為這個方法行不通。只要我們學會想盡一切辦法、窮盡一切可能去努力,那世界上就不存在“天大的問題”。
在海信的走廊上有這樣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關,只有過不了關的本領”。這話說得多么精辟!很多事情,真的不可能,真的不行嗎?不是,是我們的思維和主觀意識束縛了我們,做事時抱著做著看的態度,實際上多給自己施加一點壓力,多付出幾分努力,多做幾次嘗試,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很多事情都是可能的。
因為家境貧寒,他年僅20歲就輟學,踏入社會。那時正逢經濟蕭條時期,要想找份工作非常艱難。一家知名醫藥企業剛剛貼出招聘科員的告示,就引來了數十名應聘者,他也在求職大軍之列。
招聘者被一一編了號,他排在50多號。求職者相繼沮喪地從招聘室走出來,說:“條件很苛刻,沒有大學文憑,沒有兩年以上的從業經驗,一概不收!”門外的應聘者一聽,呼啦一下走了不少人。他也不符合應聘條件,可他沒走。
不久,又有幾名應聘者走出辦公室,說:“年齡要25周歲以上!”
應聘者又散去了不少,但他仍然繼續耐心地排隊等待。后面的應聘者問:“看你25歲不到吧?”他點頭。
那人又道:“肯定也會被淘汰的,不如走掉算了!”他笑著說:“機會難得,即便是不符合條件,也應該試一試!”各方面都不符合條件的他,果然沒有被招聘為科員,但招聘主管覺得他形象不錯,口齒伶俐,破格錄用他做了一名藥品推銷員。參加工作以后,這位沒有社會背景和學歷的青年,憑借著這份敢于嘗試的勇氣,一邊賣藥一邊考公務員,短短10年,就從普通的賣藥仔一路飆升為香港政要。
1998年亞洲遭遇金融危機,他敢于動用外匯金融儲備干預股市,以過人的膽識、智慧及謀略捍衛了香港的金融體系。他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任行政長曾蔭權。
有人曾經問曾蔭權成功是不是靠運氣,曾萌權回答說:“從前人們都說從尖沙咀坐船到中環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水流湍急,會把你帶向大海。我不相信,試過一次,意外地發現,雖然坐船到不了中環,但卻可以到灣仔或西環,同樣是很好的落腳點啊。凡事不要先斷定結果,只要你有心嘗試,不管是否如你所愿,生活總會給你驚喜!”
曾蔭權人生的改變和成功,完全可以歸功于這種“試一試”的勇氣。不管遇到什么樣的事情,在“試一試”之前,都不要太早斷定結果。這時候得出結論還為時過早。
其實平庸和精彩往往就是一步之隔:在那扇機遇的門前,有人想著自己的各種不足,想著可能的失敗,想著失敗的慘狀,望而卻步,掉頭走掉;有人卻能夠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和勇氣,勇敢地推門而入,即使是洪水猛獸,遍布荊棘,也要趟出自己的生活之路來。兩者的最終結果也就因此而不同。
萬事開頭難,義無反顧地面對挑戰,堅定地邁出決定性的第一步,緊接著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面對困難,要做一個生活的勇士,不要做見困難就后退的弱者。困難是有的,問題是有的,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對待問題,勇于嘗試,不害怕跌倒,別擔心失敗,你就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將不可行變成可行!
感悟與反思
1.“難”是我們拒絕努力、說服自己的最好理由。但是,問題真的是那么難以解決嗎?看看你的周圍,回顧你的過去,有多少你認為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
2.為什么那些人們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最后還是解決了呢?
你的抱怨不能解決問題
“我的工作簡直是無聊透頂”,“天天加班,連洗臉的時間都沒有”,“每天面對重復的工作,想想都快瘋了”,“我們的老板就喜歡拍馬屁的人”……類似的抱怨,幾乎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抱怨的人,幾乎我們每天都能見到。他們抱怨公司苛刻的規章制度,抱怨領導的魔鬼管理,抱怨干不完的工作,抱怨受不完的委屈。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職場,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抱怨,便成了最經濟實惠、最便利的出氣方式。但是,抱怨真的有用嗎?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未必。凡事只會抱怨的人,無疑是一個無能之輩。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最多圖個嘴巴痛快。
2004年,三菱汽車公司的最大股東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參與三菱的重建,并考慮出售持有的三菱股票。這個決定對正處于困境的三菱公司來說不啻為晴天霹靂。這一消息成為當年媒體關注的熱點,分析三菱失敗的各種文章紛紛出臺,然而,很少有人關注到三菱在公司內部管理上的問題。早在2001年,三菱內部就已經怨聲一片。員工把領導看做最易瞄準的靶子,抱怨領導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在公司內部,抱怨無處不在,人們總是在抱怨誰搶了誰的客戶、誰違規做了不當促銷、誰獲得了公司的暗補、誰的貨沖了誰的市場、誰的代理商越過了誰的防線等。實際上,這些消極的抱怨成了許多員工解釋業績不佳、推卸自身責任、獲取公司追加投入的主要理由。與此同時,領導層對公司的市場策略、銷售政策、管理作風和員工福利也心存不滿,不斷抱怨自己的下屬。但可惜的是,領導層在發現員工問題的時候,并沒有及時跟進指導,從而使矛盾激化。企業在這樣的相互抱怨聲中越來越“搖搖欲墜”。
三菱公司的故事告訴我們,抱怨不僅對于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把問題帶向更加復雜的一面,給我們帶來諸多嚴重的影響。抱怨會破壞原本積極的潛意識,只要一開始抱怨,我們就會放慢甚至停下手中的工作,大罵世事不公,哀嘆老天無眼,久而久之,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還會影響心情和心態。
抱怨還會破壞人際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抱怨,丟掉工作、丟掉人脈甚至招致無妄之災的例子比比皆是。試想一下,有哪家公司會喜歡一個消極、負面的人呢?有哪個老板愿意忍受員工的滿腹牢騷和壞脾氣呢?
勵志大師杰克·坎菲爾說:“要是你想獲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你就得和抱怨、發牢騷說再見,為你的人生負起全責來——不僅為你的成功,也為你的失敗,負起責任。這是創造成功人生的首要條件。”與其坐在那里發牢騷,抱怨不停,不如想想辦法,拿出行動做點有用的,這遠比抱怨來得實際得多。
一位19歲的打工妹,從報上得知《中山電視報》招廣告業務員,盡管她只有1.55米,初中學歷,也不會說粵語,還是決定去應聘。
她憑著自信闖過了前兩關。最后一關,是報社老總。打工妹敲開了門,微笑著走進老總辦公室。老總抬頭看了她一眼后,便禮貌地請她出去。打工妹懵懵懂懂地走出了辦公室。
走出報社大樓,打工妹想:從鎮里坐了4個小時的車才來到這里,難道機會就這樣跟自己擦肩而過嗎?想到這兒,打工妹第二次敲開了老總的門。老總說:“很抱歉,你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打工妹說:“你不給我機會,怎么知道我完不成任務?”可老總根本不想給她機會。打工妹坐在報社大樓門前的臺階上,一邊懊悔自己的驚慌失措,一邊自我安慰:“如果只表決心,而不能用事實證明你能行,憑什么要別人相信你!”她買了瓶礦泉水,一口氣喝光,第三次敲開了老總辦公室的門。沒等老總說話,她首先開口了:“你們這份報紙辦得很好,我原來的單位每年都訂,可以說我經常看。我之所以來應聘,是因為只有好報紙的廣告業務,才能給我發揮才能的空間,同時,這也是我放棄穩定的工作,來你們這里應聘的原因。”老總說:“那你說說看,你原來是干什么的?憑什么讓我相信你?”打工妹說:“我當過保姆,干過流水線,還做過保險,而且都非常出色。”說完,將“縣保險十朵金花”的榮譽證書遞給了老總。
老總被她的執著打動了,打電話給人事部,吩咐給她安排住宿和晚飯。這個打工妹叫廖海瓊。9年后,她成為資產過千萬的連邦正版軟件區域銷售商,被全國婦聯授予“中華杰出女性”、“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創業帶頭人”的稱號。包攬三項殊榮的,她是第一人。
如果抱怨成了習慣,看什么都不順眼,同事會認為你難相處,上司會覺得你不負責任,將你看做“刺兒頭”,那么如此下去,升職、加薪的機會又怎么會光顧你呢?
抱怨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一種最拙劣的手段,只能成為釀禍的根源。只有無能的水手,才會去抱怨風向不對,像廖海瓊那樣的真正的勇者,從來就不會選擇抱怨,他們總是冷靜地看待世界,審視自己,因此才能最終成就自己。這就像《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爾·鮑溫說的那樣:“停止抱怨,你就已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
不少人總是在想著自己應該要什么,抱怨自己沒有得到什么。與其抱怨,不如直面現實,正視自己的工作,反問自己,為了從事的職業自己還缺乏什么,為了既定的目標要付出什么,為公司做了什么,能為公司做什么。你要記住: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那你就設法去改變它。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改變你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問題。要獲得成功,最基本的一條準則,就是再也不要去抱怨什么,因為抱怨只能為你找麻煩,不能幫你解決問題。
感悟與反思
1.不是不可以抱怨,但是內容要具體,而且要選對對象。
2.抱怨本身沒有問題,知道抱怨,說明你知道有問題存在。但是,抱怨完了,發泄完了,知道應該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