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趁危加謗言如劍
- 大唐李瑁:請陛下殯天
- 逆轉乾坤的猴子
- 2574字
- 2025-03-20 12:00:00
李林甫知道,李隆基對李亨的疑心達到了頂點。
這是一個微妙而又危險重重的時刻,普通人可能會克制不住誘惑,忍不住上前助推一把,試圖將東宮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可李林甫不是普通人,沒有十足十把握的重大事情,他從來不會冒險去干。
李隆基疑心大盛的時候,他的疑心對準的不僅僅是李亨,還會是自己。
只要稍微走錯一步,自己就會陷入跟李亨一樣的境地,成為帝王懷疑的對象。
李林甫叩頭道:“從本案的實證來看,柳勣只看到了杜有鄰常去私宅,至于東宮其他人,并未見過。從杜有鄰姬妾的供狀看,她只知道有數名陌生男子常常出入家門,至于那些男子是誰,她無法辨識,無法指認。而杜有鄰有可能是為了給他人開脫,自己一人攬上所有罪責。因此,目前能確定的就是,杜有鄰、柳勣、裴敦復、王邕涉案。”
這話說得條理分明,字字中肯,李隆基沉默了好大一會兒,才道:“杜有鄰一個外臣,如何知道朕的生辰八字?”
李林甫對這個問題實在無語,難道李隆基是真不知道,這宮里早就漏成了一個篩子?
高力士再能干,再得力,也控不住這么多的人心。
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會有,保不住總有人想賣主求榮,想鋌而走險,求得一生富貴。
李林甫答道:“陛下的生辰八字,司天臺有,禮部也有,宮中亦有,若真想作奸犯科,不愁找不到里通外應的方法。此事臣雖已命人嚴加看問,但杜有鄰一心求死,不肯再說一個字。”
司天臺有,是為了觀測天象,暗合八字,推斷吉兇。
禮部有,是為了四時祭祀,以八字為基,選良辰吉日。
而宮中有,那是帝王檔案,記載詳細。
李隆基再度沉默了,宮中的檔案掌握在高力士手里,不可能泄露出去,那就是司天臺和禮部,看來要換一撥人了。
李隆基眼中的血絲終于慢慢消退下去了,他似乎接受了李林甫的說法。
也由不得他不接受,畢竟人證物證俱全,連杜有鄰都認了。
而且李林甫聰明地沒有牽涉到太子頭上,而是據理而言,一派公心,看不出任何趁機落井下石的舉動。
這使得李隆基沒有理由去懷疑他,以及懷疑他說的話。
李隆基靠回在軟墊上,淡淡地道:“那就結案吧。”
李林甫忙道:“臣請詔令,巫蠱陛下,中書門下擬的是大不敬,不得八議,依律,當絞、斬。而雷霆雨露,莫非君恩,還請陛下決斷。”
嚴格按照唐律,涉案的這幾人都必死無疑。
然而,皇帝可以法外開恩,免于一死,實在要死,也可以選擇白綾、賜酒,留個全尸。
這次,李隆基的沉默比任何一次都要久。
殿里靜悄悄地,出外差出來的邊令誠抬起一只腳,剛想進去,發現不對勁后,又悄悄地退了回去。
他回來之后,才聽說了巫蠱之事,不禁氣得捶胸頓足。
自己忙活了老半天,最有希望反的壽王一直不反,反而看著忠厚老實的李亨想反。
早知道自己就把人手都撒去東宮那邊,畢竟揭發太子反要比揭發親王反,功勞大多了。
此刻,邊令誠趕緊豎起耳朵在聽,想多搜刮點消息。
熱乎的肉吃不上,湯渣能撈上一碗也行。
不知過了多久,李隆基才道:“朕乃天子,又受玄元大帝庇佑,這些下三濫的招數豈能傷朕分毫?這些畜牲不自量力,何必去跟他們太過計較?都笞杖二十罷了。”
李隆基一開口,李林甫總算如釋重負,忙道:“陛下厚德寬恩,實為萬民表率,是大唐及臣等之福。”
等李林甫退下了,邊令誠這才進殿侍候。
李隆基感覺神思疲乏,但表章未看完,他只草草看了幾本,就閉目養神,叫了幾名小內侍幫他捶腿。
邊令誠這才靠上去,對高力士低聲道:“干爹,杜有鄰一個五品大夫,哪有膽子行這大逆不道之事?分明就是他的主子指使的,兒子就看不明白了,怎么右相也在為太子開脫,陛下也這么容易就聽信了呢?”
高力士正在為東宮惹上這么大的禍事,為兩大集團矛盾空前激化而心煩意亂,聽到邊令誠這樣說,更不高興了,橫了他一眼道:“你親眼看到太子巫蠱來著?你要真這么出息,怎么不自己去和陛下說?”
聽到這話風不對,邊令誠不敢再挑撥,只好裝出一副委屈的樣子,道:“干爹誤會兒子了,這也不是兒子的想法,現如今宮里宮外都在傳,說是太子意圖不軌,被提前發現,這種儲君要不得,陛下遲早是要料理的。”
高力士聽了,心情更加沉重,這意味著,輿論民心的走向也開始崩盤,東宮即將面臨著萬劫不復的境地。
李亨之后,這么大的腥風血雨,又有誰能坐穩儲君之位?
難道真的只有壽王嗎?
高力士無聲地嘆息一聲,揮手讓邊令誠退開。
如今他再也不想理這傾軋殘殺之事,只想安安穩穩地服侍李隆基到萬年之后。
邊令誠見高力士心情低落,不敢再說,只好悄悄地退了出去。
但高力士的表現,讓他更相信李亨即將垮臺的判斷。
天賜良機,怎能輕易放過?
不管李隆基現在是怎么想的,要等到什么時候才動手,這個趟兒自己是必定要趕一趕的。
邊令誠回去就找了自己的一幫干兒子過來,沒別的話,只要求他們極盡所能搜刮東宮歷來所行不法之事,也不管真不真,看著差不多就行了,全都報到他這里來。
他從中挑挑揀揀,選一些看起來不那么聳人聽聞,但性質嚴重的,拼接在一起,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遍,再報上去。
不獨邊令誠,宮里的內宦只要有點品秩的,不少都動起了歪心思。
一時間,糾舉東宮言行失當的密報每天都有數十封送到高力士那里,層層疊疊,密密麻麻。
高力士自然知道,里面多是不實之言,可這幫內宦都精明得很,用的名頭都是外人察舉,如實呈報。
這便涉及到唐朝的一項制度——宮廷密報。
這一套制度最早在高宗年間建立,在武則天時代達到極致。
為了制衡朝臣集團和地方豪強集團,皇室不得不倚重宮廷宦侍搜集各類情報信息。
即便里面不少都是子虛烏有之事,但本著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態勢,武則天一律查辦,毫不容情。
這在造就了一批冤假錯案的同時,也有效打擊了敵對勢力,將反叛的危險壓制在了可控范圍。
這項制度后來在中宗時代被短暫廢除,但李隆基登基后,又重新發揚光大。
說到底,還是皇帝不相信朝臣,始終留著一把可以砍向他們的刀。
哪怕這把刀會誤傷賢臣、良臣。
可對皇帝而言,賢臣、良臣多的是,就算沒了,也不打緊。
畢竟一個大臣賢不賢,良不良,并不重要。
忠不忠,才重要。
而這項制度里面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只要是外人察舉,必須如實呈報,好讓皇帝掌控第一手消息。
高力士不敢壓這些密信,也怕壓了出什么大事,畢竟他不能擔保李亨絕對沒有反心。
他只能把這些密信一封不落地送到御前。
以往的李隆基都懶得拆開這些密信,最多看個一兩封,就讓高力士匯總說給他聽。
而這次,李隆基每一封都要拆開,每一封都在很認真地看。
看這些密信的時間甚至超過了看各地官員所上表章的時間。
高力士心中的不祥擴散得越來越大,一片巨大的陰霾已經不知不覺籠罩在了宮城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