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管理,概括而言就是M理論,就是講天人合一,就是中道管理。
自先秦開始,就有許多關于人性的主張。荀子主張“性惡論”,孟子主張“性善論”。孔子不主張性善,也不主張性惡,主張的是“人性可塑”。你把一個人帶到性善功德無量,把一個人帶到性惡,就良心不安。環境、立場不同,看法就不同,做法也不同,不是誰對誰錯、性善性惡的問題。
一、《中庸》的天人合一論
《中庸》提出的天人合一對中國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人性從哪里來?《中庸》開宗明義,指出“天命之謂性”。人性來自天命。只有人可以改造一切,但我們要特別小心,否則人類就不是萬物之靈,而是“萬物之賊”了。“率性之謂道”,我們按照人的本性行動,便是人生大道。順應人的本性去走,可以走出一條大道,叫作“人道”。“修道之謂教”,教導人遵循人生大道去修身行善,便是教育。
中庸是什么?就是一切合理。管理就是管得合理,即人性化管理。那什么叫合理?就是恰到好處。
二、中庸表示恰到好處
往這邊走合理,就往這邊走;往那邊走合理,就往那邊走,哪里合理,就往哪里走,而不是哪里有好處就去哪里。朱子說:“凡其所行,無一事之不得其中,即無一事之不合理。”無一事不合理,表示每件事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合乎中庸之道,天下沒有一件事情不合理。
合理不合理,要隨人、事、時、地、物等很多因素而變動。所以“不易”的是管理法則,而不是管理措施。合法不合法是固定的,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這就是“法”與“理”的不同。法是死的條文,理是活的因應措施。中國人推崇隨機應變,以求此時此地最為合理的解決。
任何人都需要學習隨機應變。但是怎么區分投機取巧和隨機應變呢?中國人最方便的分法是:只要是為公家的利益著想,就是隨機應變;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把錢放進自己口袋里,絕對是投機取巧。千萬要讓你的部屬做到隨機應變,不能投機取巧。
三、人性化的中道管理
中道管理最合乎人性需要,所以是人性化的管理。中道管理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管理。
“情、理、法”的重點不在“情”而在“理”。我國先哲早已認識到宇宙有獨立存在的“理”。在宋明理學家之前,諸子喜歡講“道”,“道”是事物形成所必須走的路,其實就是一種原理。“理”光用嘴說,“道”卻必須實地去行,先哲們不但希望我們講理,尤其要求我們重視實踐,一切按照道理去做。
中國人在“情、理、法”之中,最重視“理”。檢討得失的時候,大概都側重在評“理”,絕少有人公開求“情”。但是,“理”不易明。天理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時適應的。中國人十分講究變通。個個都有理,各人所說的理并不相同,可見理是由人編造出來的。這樣的講理往往形成“強者有理”。公司里職員如果犯了過錯,你告訴他:“某事做得不對!”他大概不會直接去關心那事是否錯誤,卻比較關切“是誰說的”,這便是“強者有理”的心理表現。
理是相對的,有上即有下,有此就有彼。西方人用法來講理,一切依據法律來判斷,誰合法便是有理。
法在企業管理上謂之“制度化”。過分強調制度化,很容易令人產生制度化便是良好管理的誤解。典章制度是一種普遍形式,制定這些規章制度的時候,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特殊情境中的應用。用法來講理,固然簡單明了,實際上無法應付“兩可”或例外事件,難免因堅持法而變成“不講理”。
我國先哲把“依法講理”安排在第二層次,把“由情入理”提升為第一層次。“由情入理”是“敬酒”,“依法講理”便是“罰酒”。“敬酒不吃吃罰酒”的目的依然是“講理”。由此說明,中國人把法擺在肚子里面,心中有數,我不違法,但是不說出來,和中國人談法傷感情。
中道管理要順乎天命,應乎人性,是“順天應人”的“天人合一”管理。法是不得已,先由情入理,情理行不通的時候,翻了臉,再依法辦理。到了依法辦理的時候,情都擺在一邊了。法一出現,是沒有情的。
中道管理代表中國人“由情入理”的人情味管理。懂得“情、理、法”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否則法與人情會經常糾纏不清。
管理者“講理”,最好順著下述的“理”,以求其是:
(一)建立共識。
凡是“要臉”(講理)的同人,務必給他“面子”(表現出看得起、珍惜、關懷的“中節之情”)。對于“不要臉”(不講理)的人,一定不給他面子(表現出看不起的冷漠)。
(二)循序漸進。
“情、理、法”的順序,固然是“所重在理”,但是“理只是情之中節”,所以管理最好先動之以情,用“關愛員工”的理念來感應,使員工發出無過無不及的情而自然合理。管理者當然應該堅持原則(理),不過在此之前,也應該廣結善緣(情)。員工才能口服心服。平日廣結善緣,員工充滿信心,了解管理者是講理的,一旦堅持原則,員工在情緒上不至于產生不信任的反感,當然更有利于講理。
(三)自己守法。
遇著不講理的員工,不能輕易放過,否則就是破壞了法紀。管理者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如果仍然不能產生正面效果,勢必繩之以法,讓他知道不講理的后果,而且沒有規避或逃脫的可能性。實際上有些管理者往往找出許多理由,甚至把它歸咎于“情”,其實是自己不守法,未能切實維護法制的威勢,一旦執法不嚴,無力感就跟著來了。
四、M理論即中道管理
我們不妨用M理論來代表中國人的管理之道。人性化管理重人,是以人為中心,一切追求合乎中庸之道。從M的字形看來,更是四平八穩,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M的平穩均衡象征中國人喜歡的“不倒翁”精神,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M理論不會把人性看得那么好,也不會把人性看得那么壞。人是可以塑造的,我們要懂得用合適的方法來塑造合理的人性,這才叫人性管理。
在20歲以前,幾乎每個人差別有限,20歲以后有的人進步很快,有的人進步很慢。進入職場后,人會從工作中成長,會以領導作為模仿對象。所以領導者其實有兩個責任:一是教育下屬,讓下屬不斷成長;一是給下屬機會,讓他好好表現。碰到好老板,他會成長很快;碰到不好的老板,他就會很倒霉,本來很有能力的也會越來越萎縮。員工會不會成長,就看他有沒有好的領導。
M理論應該是合乎中道的人性化管理準則。我們要走上中國人的大道,這是要講M理論的原因。
五、人性管理的M理論
世界上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模式?沒有。因為每個國家不一樣,每個公司不一樣,每個地區不一樣,管理模式自然不同。如果把M理論拿到全世界去用,我保證都可以有效果。
那么,M理論的“約法三章”是什么呢?可以歸納為三個要點:
(一)人性可塑,員工是可能改變的。只要用心塑染,員工就可以變得十分理想。
不要先入為主地認定員工不行。人與人之間其實是一面鏡子,你照鏡子的時候,你笑,那個人也對你笑,你很生氣,那個人也對你很生氣。這在心理學上叫期待,你期待他好,他自然會變好,你不期待他好,他怎么會變好呢?所以從事管理的人要對員工持有期待的態度。
管理如果合乎人性,就要期待員工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念頭,也有很壞的念頭。你認為員工會好好工作,他就真會慢慢好起來;你認為他樣樣不行,他真的越來越不行。
員工是否理想,就看你怎么看待他。管理的第一招就是要看得起員工。尊重他,多聽他的意見,一切好好商量。
(二)員工如果關心工作,就會自動隨機應變,以便尋求此時此地的合理解決方案。
無論你怎么管員工,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管得了他的人,卻管不了他的心。他心里在想什么,不會對你講,你也無法掌握。如果我們能讓員工自己去關心工作,他把心放在工作上,就會自動隨機應變,自然會做好工作了。
很可惜,大部分員工是不關心工作的。他們認為自己總共才掙這幾個錢,再怎么奮斗也不可能成為富翁。生產線其實是非人性化的。以前的工人從頭到尾把產品做出來,是有樂趣的,顧客很滿意,他更有成就感。現在的工人是沒有樂趣的。看下面幾個問答,就一目了然了:你在哪里工作?我在皮鞋廠工作。你會做皮鞋?不會。那你做什么?我專釘鞋后跟,而且只釘左腳,右腳從來沒看過。這種工作有什么樂趣?我們把工作分解得特別細的時候,工人就重復著很簡單的動作,是沒有樂趣可言的,但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又不得不這樣做。
讓員工的工作有變化,他才有樂趣,才會用心工作。我們要想辦法讓員工關心他的工作,讓他安心。一個人的心安定下來,就會專心。他如果不關心工作,是因為有自己的煩惱,有問題不能解決,遭遇了困難。管理者幫員工把這些問題化解了,他自然就關心工作了。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都需要被了解和同情。
我是人,他也是人。管理者要把被管理者當人,要了解他,同情他。管理者應少講話,讓對方講,這樣管理才會有效。善于做領導的人,在訂立公司制度規定的時候,要讓員工去講,這樣的制度才算數。
從這三個要點來看,我們將M理論推廣到全世界去,幾乎都是可以通用的。因為我們站在人性的角度談管理:
第一,你要承認他是人。
第二,你要把他當人看待。
第三,你要想辦法讓他自己改變,管理就完成了。
你不可能改變任何人,但是你可以讓他自己改變。威脅利誘改變不了任何人,如果他自己想改變,他就改變了。
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但是要靠自己。孔子告訴人們要自己反省,要自己修養,是有道理的。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別人來管你,不如自己管好自己;要求別人來改變你,不如改變自己,這就是中國哲學。
如果依據這三個人性的要點來實施管理,便是人性化管理。按照這三個人性要點來管理,可以管得合理而且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