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約法》:約法的精神

一個人要聽到更多的意見,考慮事情才有可能周全。因為整體性的事物有方方面面,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應該有不同的看法。多聽就多一個選擇,多一種參考意見。

我訪問過很多公司,每個公司都說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制定幾條制度或搞幾個規章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我問這些公司的員工,看了那些規章制度沒有?他們說沒看。我說難道它不重要嗎?他們說很重要。我說既然很重要你們為什么不看?他們的答案有趣多了:“規定太多了,看不完,如果規定少一點,我一定會看的。就算我去看,也記不住,那看了不等于沒看?用的時候再找就可以了。”我想這就是人性。

領導者要站在被領導者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們,我會怎么樣?”規定一大堆,他們根本不看,就等于零。所以領導每次發脾氣時都說:“難道規定還不夠清楚嗎?你為什么不照規定去做?”下屬心里暗自好笑:“那么多規定我記得住嗎?”

如果規定得很細就糟糕了,那是僅抓到枝節。規定少就必須有彈性,而且要是概括性的原則。這樣可以讓員工舉一反三,自己去想,他就可以成長。管理者有一個責任,就是要讓全體員工不斷成長,而不只是賺錢。現在很多管理者是希望員工都為公司效命,盡心盡力做出貢獻,讓公司業績不斷提升,讓公司形象越來越好,結果不管員工的發展。這就應了“一將功成萬骨枯”。

工作越認真的部屬“死”得越快:一方面是身體受不了,一方面是他完全沒有成長。整天忙于工作、不會充電的人是無法成長的。很能干的人大概三五年后就不能干了。現在的組織,我給它起個不好聽的名稱,叫作“甘蔗壓榨機”,把甘蔗一根一根塞進去,把甘蔗汁榨出來,大家喝得愉快,甘蔗最后被丟掉了。一個人年輕力壯的時候跟了你,你拼命用他,就等于在壓榨他。等到他江郎才盡了,你一腳踢開他,這是人道的嗎?

但現代化管理就是這樣。就看員工有沒有貢獻,沒貢獻就滾蛋。那他當年的貢獻為什么不算呢?他本來很能干,現在變得不能干,是誰的責任呢?從來沒有人想過這些。

“約法三章”代表一種精神,讓每位員工都要自己動腦筋,自己去找規定,自己去找合理點,他就能不斷成長了。

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賺錢多少沒那么重要。賺錢有一個臨界點,在“滿足需要”這條線之下,一毛錢都重要,“一文錢逼死英雄漢”。過了這條線以后,大家都一樣。完全用金錢來衡量人生是很大的錯誤。

人生最要緊的是充實自己,讓自己視野更廣闊,腦筋更靈活,看事情更準確,與別人相處更和諧,對社會群體有越來越多的貢獻。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必須要想辦法,讓每個跟隨我們的人都能不斷成長,而且是正向成長。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他們。換句話說,就是管理者不要管得太多。今天很多都是過度管理,不該管的管了一大堆。缺乏領導,過分管理,使得跟隨我們的人被綁得死死的。他們不會動腦筋,最后越來越呆,拖垮整個組織。

很多人強調“商場就是戰場”,我想不應這樣。商場不應該是戰場。我們可以很輕松、很愉快地把企業經營好,讓跟隨我們的員工都不后悔。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就。

我們管理的法則如果太多的話,大家就不容易抓住要領,反而不知道怎么分辨對錯。不如“約法三章”,大家很容易記,很容易做,有很大彈性。

一、“約法三章”是重點管理“約法三章”的重點就在于把握要領。所謂領導,就是掌握要領的意思。你講了半天,部屬不知道你在講什么,就是在浪費時間。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們一天到晚講要控制成本,實際上對時間成本沒有十分注意。坦白講,我們最大的成本浪費就是沒完沒了地開會。許多領導把開會變成推卸責任的一種手段——如果不開會,我要負完全責任,因為是我在決定;如果開會,我沒有責任,最多承擔一點責任,因為是大家決定的。

“約法三章”就是抓住重點。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去做決定,萬一決定錯了,損失太大了,誰都受不了。如果連不重要的小事情都沒有彈性,沒有自主性,這個人就永遠長不大。所以要抓大放小。

如果把楚漢之爭時的劉邦和項羽進行對比,無論是武力,還是當時聲勢,劉邦絕對趕不上項羽。但劉邦打的是組織戰,項羽打的是個人英雄戰。

許多人受西方的影響,把個人的作用凸顯過大。這對個人是不利的,對組織也是不利的。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搞個人英雄主義的人物,結局幾乎都是很慘的。項羽是最典型的。中國人不太容許最能干的人來當領導。關羽會當領導嗎?不會。我們是打組織戰的,是有核心團隊的。所以中國人只講“鞏固領導中心”。

劉邦兵進關中,進入咸陽后,流連在宮內不肯出來。樊噲再三勸他離去,他不肯聽。張良進宮勸說:“秦二世無道,天下大亂,你才能兵進咸陽,為的是替天下百姓殺除殘賊。你剛到咸陽,就耽于個人享樂,豈非助紂為虐?”劉邦大悟,遂出宮回到灞上,召集關中父老豪杰開會,訂立規章:一、殺人者死;二、傷人及盜抵罪;三、余悉除去秦法。劉邦與民“約法三章”,簡單明了,民眾易知、易記、易行。

今天我們大談執行力,卻沒有掌握到精髓。法令規定一大堆,大家看不完,也記不清,干脆不看也不記了。你把部屬叫來,說你要注意,第一,什么什么,他會注意聽。第二,什么什么,他還會注意聽。你講第三時,他兩條眉毛就皺在一起了。如果你說第四,他干脆什么都忘記了。

中國人不喜歡別人嘮叨。如果你嘮叨,他什么都不聽,反正聽不完,也記不住。最主要的是他認為“你根本不相信我”,要不然怎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嚀個沒完。

法令規定當然不可能只有三條,但是按照優先順序,把最重要的三條優先列舉是掌握重點的管理。

我當領導時,會把部屬找來,問他們:“你們想想看,我們需要哪幾條規定?然后寫出來。”我沒有設問,表明我尊重他們。他們開始傷腦筋了。他們寫完后,我說統統很好,一條一條剪下來,把它們擺在一起,看哪一條比較重要?把最重要的三條公布了。

只要抓住了最重要的三條,就掌握了80%。其他的可以舉一反三,依此類推。“二八定律”告訴我們,只要你抓住80%,其他20%無關緊要。很多人就是太理想主義、太完美主義,結果搞得所有人都很厭倦。人沒有完美,物沒有完美,產品也沒有一件是完美的。

掌握要點,讓部屬去舉一反三,可以適應不同的變數。西方人是怎么決定就怎么做,所以決定錯了很可怕。中國人是怎么決定的,不會有太多人照決定去做,因為執行的人要根據環境的改變去調整,不調整就要挨罵。

二、管理原則要先確立

我們重視行為,這沒有錯。可是行為從哪里來?從觀念來,人是有觀念才有行為的。因此要了解他的行為,必須先了解他的觀念。你要了解一個人為什么這樣做,只有從他怎么想來著手。

管理觀念產生管理態度,管理態度影響管理的人倫關系,而管理的人倫關系可以決定管理的效果。

不管是客戶、供應廠商,還是經銷商,都是人與人的關系。你處理的物料,包括產品在內,是人與物的關系。因此管理好不好,就看關系處理得好不好。你把機器和物料的關系處理得很好,生產就很順利。產品擺錯了地方,就銷售不掉,就是因為搞錯了關系。關系從哪里來?從你的態度來。態度從哪里來?從你的觀念來。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員工的行為,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領導者要“抓心”,這樣就很容易掌握他了。

管理觀念是虛的,是看不見的,表現在管理原則上。一個人有原則,就代表有觀念。管理原則是管理者實施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據。因此,老總的管理原則不一樣,帶出來的團隊也不一樣,產生的管理效果也不相同。管理者應該確立自己的管理原則,員工才有辦法與你配合,不然他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讓員工心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員工心不安,什么都做不好,所以管理要以安人為最終目的。

管理者確定自己的管理原則,并把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管理原則列出來。先不要忙著去排順序。一開始就選出最好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很困難的,先列出來再說。可以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再逐一評核,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管理觀念。然后比較一下,決定哪條是最重要的,作為第一條。這樣就可以按照優先順序,將管理原則確定下來。

管理者可以要求每位部屬也這樣做,把他的管理原則與你的比較,和你最接近的就是配合度最高的部屬。他越了解你,與你的默契就越好。相反,如果差距很大,你就應把他找來,問問為什么你這樣想、他那樣想。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三、管理的原則就是管理理念的條文化

把管理原則列舉出來后,要依其性質歸納。把性質相近的管理原則歸納在一起,例如管理的條件、管理的過程,以及管理的態度等。分門別類地把最重要問題的提出來,和部屬討論。

相反,如果規定得太細,就沒有彈性,應變力很差。當然,規定得太松,掌握度不夠,也會出問題。管理是不可能等到出問題以后才來動腦筋的,要做到事先防范。所以松緊的“度”要靠自己把握,做到部屬能夠配合,必須和他們討論決定。

歸納出管理原則后,再依優先順序加以排列。按照“約法三章”精神,把管理原則扼要講給部屬聽。

例如,你對部屬說:“我希望什么事情都知道,你們在工作中有沒有困難?”假如他說沒有困難,你就知道這個人不太可靠,怎么可能沒有困難呢?你問他:“真的能做到?”他說真的。你問:“那告訴我,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說:“我所有事情統統請示完再去做。”如果工廠著火了他也跑來請示你要不要滅火,工廠豈不是完了?再問第二個人:“有沒有困難?”他說是有點困難。“什么困難?”就是對于一些緊急的事情不知道該先報告還是先請示。你要告訴他:“緊急的事情要先做完,事后報告就可以了。”有時間就事前報告,沒時間就事后報告。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請示,那完全是奴才;什么事情都先斬后奏,做了再說,甚至做了不說,那還得了?一般人聽到部屬說沒有困難,感到很高興,但以后的情況會一塌糊涂。

四、管理原則的理想程度

管理原則有一個理想程度,不能過分理想化,以免實施上有困難。管理者要求部屬事無大小都事先向自己報告,就是太理想化了。事后報告也是可以的,邊做邊報告也是可以的。

管理原則有時很可能是彼此矛盾的。例如,在管理書籍上看到的“指揮統一”原則,可能和“專業分工”原則相抵觸。我們要求尊重專業,但頂頭上司不一定有專業技能,那到底聽誰的?參謀有專業的技能,營長有發號施令的權力。我們是聽營長的,還是聽參謀的?如何把這些矛盾事先化解,是管理者最大的責任。

一般人多以“應該怎樣”來思考管理原則,往往過分理想化。誰都知道“應該”,實際上有限制、有困難,做不到。在評估管理原則時,必須同時考慮“實際上如何”,才能因時、因地制宜。

我們要有理想,否則不可能進步。可是理想不能過分脫離現實,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世上的事要兩面兼顧:顧及實際情況,卻不能完全沒有理想。完全務實的人,進步很困難。把理想定得太高,只看到未來,而沒有腳踏實地,也容易變成空談。在理想和現實中,尋找合理的平衡點是確立管理原則的標準。

五、管理原則的基本要領

管理科學萌芽于19世紀末,當時的知識和現在比起來還是相當有限的,所以管理只被視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

但人不是手段,不是工具,而是主體。人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目標,有不同的理想。在一個組織中,要求少數人志同道合就夠了。正因為人有差異性,才有不同的道路。每個人走自己的路,不要都走到同一條路上去。

西方管理學也體察到了這一點,所以行為科學把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知識納入管理中,使管理這門學問越來越大。他們認為,管理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際關系很和諧、很協調的單位或組織中,大家才會樂于工作。因為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職場中度過的。如果工作的時候很苦悶,很緊張,很忙碌,無法忍受的話,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

管理已經隨著時代的改變,逐漸走上了尊重人格、相互依存的道路。我們與客戶、供應廠商是互依互賴的關系。我們和員工之間彼此尊重,大家快樂,這才是管理者應該走的正確道路。

管理原則的訂立應該以人為中心。西方管理是以事為中心的。怎樣把事情做好,怎樣把事情做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都是西方的管理觀念。中國式管理強調的是把人安好。只要把人安頓好,管理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到底是以人為中心,還是以事為中心,由你自己選擇。中國人偏向以人為中心,因為從人的角度來思考管理的法則比較正確有效。

中國的企業往往是把員工先安頓好,解決吃、住等生活問題,讓他安心。我曾訪問過很多跳槽的員工,是因為這家公司不好嗎?他說很好。是因為對薪水不滿意嗎?他說其實很滿意,與大家相處得也不錯。那為什么要走呢?他說是中午吃飯太傷腦筋了,人擠得要死,餐廳熱得要命,吃的又不好,就走了。這樣的公司豈不是很冤枉嗎?其實建一個好的員工餐廳,解決他們中午吃飯問題又有什么困難?甚至可以考慮到女性員工的需求,設一個幼兒園。把人安頓好,讓他沒有后顧之憂,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管理者自然就輕松了。

現代化的管理已經從科學化管理進入了人性化管理的時代。全世界對人性最了解的就是中國人。我們古代的思想家研究人性,以人為中心,發揚人性,提倡順應人性去管理,就是要發揚“約法三章”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蒲城县| 沐川县| 宁乡县| 增城市| 浮山县| 绥芬河市| 贵德县| 历史| 平罗县| 曲麻莱县| 红河县| 新安县| 沛县| 抚州市| 金山区| 文水县| 江门市| 滨州市| 临沂市| 洛阳市| 汤原县| 五台县| 陇南市| 合山市| 安图县| 延庆县| 宜君县| 奉新县| 临沧市| 抚顺市| 平顺县| 肇源县| 墨脱县| 平山县| 九龙县| 故城县| 奉化市| 巴塘县| 象山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