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觀念,便會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管理的理念導向意思是管理思想或管理觀念,可以引導管理措施。
一、企業管理的歷史
就企業管理的歷史而言,20世紀以前,為生產導向時代,重視技術改進;20世紀初期,為財務導向時代,側重財務的規劃與調度;1920年以后,由于生產過剩,企業界紛紛致力于貨品的推銷,意識到消費者的重要性,因而邁入市場導向時代,從“如何生產良好產品”,逐漸轉變為“如何生產賣得出去的好產品”。
市場導向的結果就是沒有良心。現在很多媒體從業者經常說,自己被“收視率”害慘了,節目做得很好,收視率低;節目做得不好,收視率反倒上來了。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市場會把我們帶到一個什么樣的未來。
其實,冷靜想一想,不難了解生產、財務、市場以及人事,都是企業管理中的一環,不是整體。正如荀子所說的:“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這些都很重要,但都是道之一隅,都不能代表整全的道。無論哪一環節做得不好,即任何一隅受到損傷,都是不利于管理之“道”的。
荀子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一個角落不能代表全體。任何都市都有繁華地段,其他地段相對比較冷清,可以用某一方面代表整體嗎?不可以。管理者要有整體觀,不能強調某一種導向,以免走入一偏。
二、舉一隅應該以三隅反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隅的時候,如果不以三隅反,我就不教他。什么都要我講,自己不會想,教這種學生干嗎?舉一反三,就是這個道理。管理者只知道市場的重要性,不能類推到生產、財務、人事等同等重要,即使再三反復,也無所助益。
人類有一個弱點:強調一件事,往往把它的重要性不斷擴大,以至于絕對化。這個弱點要常常反省。對一件正確的事情經常過分強調,最后正確的事就變錯了。一條路,如果我們一直走下去,最后就走錯了。因為其中一定有拐彎的地方,你不拐彎,就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去了。
過分偏重市場開發,就會陷入有顧客而無貨品的困境。把顧客開發出來,產品供不應求,就會造成很大壓力。相反,過分偏重產品開發,又會陷入有貨品而無顧客的困境。尤其現在的研發,更多是自己推翻自己。人們以前穿的就是一套西裝,產品直到賣完為止,現在是五顏六色的時裝,一年一個花樣,今年做了明年就賣不掉了,廠家開始降價,使得很多客戶觀望,貨品剛上市不買,非得等到降價才去買。
這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找的麻煩,因為我們太偏重一隅了,造成了很多流弊,從現在開始,舉一隅應該以三隅反。管理工作與技術工作的不同之處,就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有效方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經濟蕭條以及國際政治形勢變化,管理面臨的變數太多,并不是任何單一導向就能決定其成敗的。
老子說:“大方無隅。”一個人要“大方”,就是沒有執著。方和圓是一樣的,如果你認為方是方、圓是圓,那就是太執著了。方形的東西越來越大就變成圓的了,找不到角落了。中國人說做人要“大方”一點,就是做人要圓通一點。
管理者有整體概念,就應該以理念導向來統合各種導向。理念導向就是以管理大道來引領管理,是全面的、整合的,不可分割的。
三、真理并不在二者之一
中道管理是以大學之道為核心理念的。大學之道的基本信念即為:“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卻存在于二者之中。”就是說,不要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代表全部,那叫以偏概全。比如做人,身體健康很重要,假如身體很健康,卻肚子空空,沒有學問,沒有良心,有什么用?有了良心,有了學問,壽命卻很短,又有什么用?每樣東西都看似有用,但要合起來,兼顧并重才真正有用,否則都等于零。
我們問美國企管專家:“企業規模應該大還是小?”答案是肯定的:“要大,至少要達到規模經濟,才有生存能力。”同樣問題問日本企管專家,答案不太一樣:“如果是20世紀80年代,我們認為規模要小才夠靈活。去年我們倒閉了一萬多家公司,卻新開了九萬多家,這是適合‘小’的年代。”我們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再模擬一下,請教至圣先師孔子:“企業規模,是大好,還是小好?”孔子大概會回答:“這不用問,該大就大,該小便須小。”乍聽之下,孔子并未答復我們的問題,冷靜下來發現這才是真理,是中國人的智慧。
四、我們要正本清源
可以說,全世界的企業管理已經邁入理念導向時代,中國當然不例外。我們要正本清源,不要再把《大學》當成“修身立德之門”。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至上,所以總認為管理是皇帝才用的東西,因此把管理哲學誘導到修身養性上去了,管理的內核慢慢淡化了。現在家庭要管理,企業要管理,任何事情都要管理,就應該還原《大學》的真面目。
大學之道固然古老,卻一直到現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哲學。從修身一直發展到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大學》所說的道理經得起各種階段、各種性質的考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應該修身立德,注重品德修養。
《大學》的三大綱領:
第一為“明明德”,指管理者修養良好,做員工的表率,以身作則,使部屬可以模仿,以獲得向心力。
第二為“親民”,指親近、愛惜、商量,要親近員工、愛惜員工,要好好跟他商量,得到他的信任,而不是動不動就指揮、命令。
第三為“止于至善”,指各種措施力求適時、適量、適質、適價、適地,也就是合理。“至善”不是最好的意思,而是指最合適的。
管理者自己修養良好,大家能夠好好商量,找出合理點,把它做好,就是管理。以“明明德”為根本,以“親民”為功夫,以“止于至善”為目標,便是中道管理的M理論。
每個人憑良心,所有問題都會得以解決。實際上,我們相信法律,不相信良心;相信宗教,不相信道德,這是許多人應該反省的地方。
M理論要正本清源,把中國最好的管理哲學應用起來,然后使學到的現代化管理技術應用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