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用心的教育更成功
- 英才是家庭造就的(白金版)
- 王金戰(zhàn)
- 5436字
- 2025-02-10 17:33:18
我想告訴大家:教育,只要用心,就有可能成功;只要開始,就永遠不晚。設計孩子的成長道路,支持和幫助孩子發(fā)展,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每一步都深深淺淺、曲曲折折,只要有父母這雙溫暖的手時常牽著,孩子就能安心、平順、幸福。
我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都會詳細了解每名學生的檔案和成長背景,給每名學生設計一條適合他發(fā)展的路。最后我的那些學生的高考分數(shù)不一定最高,但是他們上的學校,往往都是最適合他們的。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有提前設計。
為孩子設計成長之路,任何時候都不晚
我們先來看一道選擇題。
如果我告訴你,某年人大附中有一個班,只有13名學生,這13名學生全部考入牛津、劍橋、哈佛、耶魯?shù)仁澜缫涣髅#阍趺纯创@群孩子?
A.天才
B.狂人
C.關系戶
D.吹牛
以上選項都不對。這個班的學生原本沒有任何過人之處,要考上清華、北大更是希望渺茫。然而,他們輕輕松松地學習了三年,結果就讀的高校比北大、清華一點不差。
他們就是人大附中A-level班的第一屆畢業(yè)生。
在啟動A-level班的時候,學校召開班主任會,向老師們推薦這個班,讓老師們動員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允許且有意向的學生報名。很多老師和家長不理解,認為這個班前途未卜。甚至有家長明確發(fā)言質疑:“我不知道這個班會不會更好,我只知道它現(xiàn)在是第一屆,沒有人能保證它的零風險,我的孩子絕不可以去當這個試驗品。”我理解家長的想法,沒有人能保證它零風險,但即便是傳統(tǒng)的高考,也是有很大風險的啊。據(jù)我分析,學校辦A-level班是第一年,但不可能只辦一屆,將來還得一直辦下去,學校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把第一屆學生培養(yǎng)好,力創(chuàng)品牌。所以,我回到班級,積極地動員學生們報名加入。誰想去都行,能去就去。當年的第一屆A-level班只招了13名學生,我教的兩個班就占了6個名額,他們都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孩子。
A-level班的學生學的是英國高中的原版教材,上課全部由英國老師用英文講授。在這種環(huán)境熏陶下,學生的英語能不過關嗎?口語能不地道嗎?考試前,英國的合作學校把卷子寄過來,學生考完了以后,學校再給他們寄回去。并且,像大學一樣,考一門過一門,得到相應的學分。等學生累積到一定學分后,學校才給予畢業(yè)證書。這個畢業(yè)證書幾乎英語語系的任何國家都認可,學生可以報考這些國家的任何一所名牌大學。但是,因為A-level班和普通高中班級所學的內容差異很大,學生不能參加國內的高考了。
英國高中課程的難度遠遠低于我國,雖然是用英語講課,但A-level班的學生們都感覺很輕松、很快樂。結果,第一屆A-level班畢業(yè)后,13名學生全部上了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一流名校。
沒報A-level班的許多學生都后悔了:“我以前學習成績比A-level班的學生還好呢,最后他們反而考入了國外的名校。現(xiàn)在我也想出國留學,考這個考那個難死了,英語也不敢說,A-level班的同學那么輕松就完成了。”
在A-level班的畢業(yè)生中,有一個叫王菲菲的女孩,當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數(shù)學學院。那年,香港大學開始在內地招生,并給了北京大學8個招生指標。這些學生大學一年級在北大,之后可以免費去香港大學念書,相當于交換生。當時在國人心目中,北京大學的地位要高出許多,對于香港大學,許多人不了解。
王菲菲來問我:“我們學校分了8個到香港大學上學的指標,您說我報不報呀?”
我回答:“當然應該報了。”
我告訴她:“香港的文化氛圍和北京有很大不同。你已經對北京很了解了,如果你到香港學習,將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會收獲更多。”
我談了我的觀點以后,王菲菲報名了。當時很多北大學生并不認可香港大學,所以王菲菲面臨的競爭也不激烈,她很快通過了筆試和面試。到香港大學讀了半年書,王菲菲回來跟我說:“老師,這個路我選對了。香港大學的學生水平雖然跟北大的學生水平不能比,但是那邊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學校整體開放的氛圍,以及周邊的社會文化對校園的影響,在北大是感受不到的。”
到了大四,王菲菲又被香港大學推薦到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在那里又讀了一年書。這個孩子上了四年本科,就讀了三所學校,結束于兩個國家,比其他學生經歷更豐富。
所以,對孩子的前程,家長必須有先見之明。只有對教育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利的選擇。相反,有些家長對此感覺比較遲鈍,甚至冷漠,總覺得這件事與自己無關,自己的孩子不能去做有風險的事。大家都不敢吃這第一口螃蟹,怕扎了嘴,卡了喉嚨。有沒有認真研究國內教育形勢的轉變?有沒有對比中外高等教育的差異?有沒有想過,在別人已經走過的這條路上,自己的孩子還能走多遠、多快?相當多的家長都沒有做到。家長們遵循常規(guī)思維老軌道,聽從命運的擺布,無知而無奈。
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出生、入園、開學、升學、高考、求職,人的一生好像一直在爬坡,在趕路。只有那些事先做好了充分準備,進行了前瞻性、智慧性選擇的家長,才能夠為孩子找到一條更好走、更合適的英才之路。
創(chuàng)造條件巧設計,條條大路通英才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不能讓孩子上A-level班出國留學,也不能讓孩子去消費水平比較高的香港讀大學,就沒有設計的條件,也不能高瞻遠矚,所以我們只能按部就班,走那條老路。如果這么想,家長們就大錯特錯了。有句老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要說“條條大路通英才”。什么叫“沒有設計的條件”?即使硬性條件不足,還有軟性條件啊。只要有心,不愁找不到捷徑。
有一次,我的一個老鄉(xiāng)領著上高二的兒子來找我,一見面就談到了高考。
我說:“北京大學有一年高考一共錄取了2675名學生,其中保送的有573名,自主招生的有658名,再加上體育特長生、藝術特長生等,北京大學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走了特殊的招生渠道,完全憑考分錄取的學生還不到一半。北京大學是這樣,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也都是這樣的。”
這個老鄉(xiāng)一聽,特別吃驚:“怪不得我們感覺這些年考清華、北大這些名牌大學越來越難了。”
于是,他問我:“王老師,什么叫自主招生?”我說:“孩子都上高二了,你連這都不知道呀!”
他搖搖頭:“不知道。哪些學校有自主招生的資格?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條件?”
我說:“你會上網嗎?”
“會呀。”
“那你就上網,輸入‘自主招生’這四個字,就會有大量信息出來。看一看這些信息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學校的要求,知道怎么提前做準備了。”
當然,根據(jù)現(xiàn)在的高考政策,已經沒有自主招生了,我舉這個例子只是說明家長需要對當前的高考政策有相應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做出規(guī)劃。
其實,資源對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是開放的,就看誰是有心人。孩子天天被作業(yè)壓得抬不起頭來,哪能顧得上自我設計?所以,家長就應該幫助學生設計發(fā)展路線。但是,很多家長壓根不懂這些,也不愿意去學習。往往等到孩子高考結束,家長才成了“專家”。遺憾的是,孩子人生的關鍵時期已經被耽誤,做這樣的事后“專家”還有什么意義?
用“望遠鏡”為孩子規(guī)劃前程
現(xiàn)在,家長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教育投資幾乎成為家庭第一重要的投資了。各地的少年宮、各種面向中小學生的民辦、校辦的培訓班,生意極其紅火。到了周末,家長們帶著孩子,背著畫夾,扛著樂器,從城東趕到城西,四處接受培訓。效果如何?被各種學習填滿的業(yè)余生活,讓兩代人都苦不堪言。
不是拿著“望遠鏡”給孩子規(guī)劃前程,而是攥著“聚焦鏡”強迫孩子跟風、死磕,這樣的家長大有人在。在一個人的智力開發(fā)期,如果學習的內容是他感興趣的,那么他的潛能就會極大地被激發(fā);而一旦這些內容他完全“不感冒”,他的智力就會被扼殺。跟風教育出來的孩子,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性格缺陷也越來越大。當孩子走向社會時,發(fā)現(xiàn)學的東西不再那么重要,社會認可的是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他反而失去了競爭力。這時怎么辦?所以,家長必須提前規(guī)劃。
不管是從教育制度、社會因素,還是孩子自身狀況來看,提前規(guī)劃孩子的發(fā)展方向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別等到孩子徹底被淹沒在人海中的那一天,空留一聲嘆息。
培育英才從什么時候抓起?當然是從小開始,越早越好。
一個人的童年階段完成了一生智力開發(fā)的80%,閱讀力、記憶力很強,背唐詩、學外語、做奧數(shù)題,他們都能很快掌握。至于藝術特長,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學再來訓練,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樂器項目,如拉二胡、拉小提琴,也必須從孩子七八歲時就抓起。
我有個學生叫肖盾,現(xiàn)在是倫敦瑞銀投資銀行的副總裁。當年作為一名中學生,他的英語水平到了什么程度?人大附中組織學生到美國參加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大賽,全隊師生沒有帶一名翻譯。因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譯。比賽結束,他就拿著當?shù)氐穆糜问謨裕I著大家到處觀光。原來,在肖盾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就已經設計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點培養(yǎng)她數(shù)學,因為往往數(shù)學是女孩的弱項,要提前將“短板”補足;如果是男孩,就下功夫教他學外語,因為男孩的語言能力通常弱一些。這樣,在肖盾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家里就推行了“雙語制”。
當然,前提是他父母都還能說一點英語,雖然口語水平并不高,但是一張白紙可以描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肖盾剛上小學,就已經是個英語通了。甚至很多詞他是先會說英語,再會說漢語的。早上看到太陽,開口就是“sun”;晚上看見星星,又喊著“star”。“太陽”和“星星”的漢語發(fā)音他反而學得慢一些。
有一天,英語老師忍不住問肖盾:“你們家是不是剛從國外回來?”一個來自推行“雙語制”的普通中國家庭的孩子,竟然被英文教師誤以為是“從國外回來的”!粗通英語的年輕父母何其多,具備國際眼光真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嗎?依我看,差距就在于是否盡了這份心。
從長項做起,會達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很多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比如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等。可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孩子最終歸于平庸了呢?因為他們的天賦都或多或少地被家長們扼殺了。“一個男孩跳什么舞,這都不是正經事”“天天就知道聽歌,學習不好有什么用”,類似的話想必很多家長都說過。
事實上,不少名牌大學都專門錄取特長生,這對于想考取名牌大學的孩子來說,是一條非常好的特殊渠道。至于是否要走,能不能走,家長需要準確地掌握孩子的喜好和特長,為孩子提前設計。曾經有個沈陽的男孩,他的父母領著他到北京來找我,說這個孩子根本不學習,天天就知道跳舞。
我笑著說:“孩子這個愛好不是挺好的嗎?”
他媽媽說:“就是不學習呀!”
“到什么程度呢?”
“反正在班里很差。”
我就問那個男孩:“你喜歡跳舞?”
他點點頭:“嗯,我特別喜歡跟著那種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跳舞。”我一看那個小男孩,還真帥,體形也挺好,于是問:“你練過舞蹈嗎?”
“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報過一個舞蹈班。”
“你會跳什么舞?”
“桑巴。”
“扭兩下。”
他跳完一段,我一看挺有意思,別有韻味。于是,我建議他的父母給孩子報個少年宮的舞蹈訓練班。
孩子的家長起初非常反對:“王老師,我們來就是讓您勸勸這孩子,讓他別天天跳舞不學習,怎么您現(xiàn)在還讓我們給他報舞蹈班呢?”
我說:“你們先別急,我看這孩子是真心喜歡舞蹈,管是管不住的,越管他越喜歡,與其讓他自己瞎練,不如讓他接受專業(yè)的訓練。即便將來不吃舞蹈這碗飯,高考時也有可能獲得特長加分,還能讓他對你們的理解心懷感激。一石三鳥,有什么理由不這么做呢?”
家長一想有道理,就表示:“那就先讓他練練看吧!”孩子高興極了。
我又跟孩子說:“舞蹈就是在音樂中散步,在音樂中運動,那種感覺,比運動更美。伴隨著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我覺得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整體素質都是非常好的鍛煉。但是,要想練好舞蹈,也需要有堅強的毅力。一段桑巴跳下來,心臟的跳動比跑一百米沖刺還要劇烈。你吃得了這個苦嗎?”
他非常堅定地回答:“我能。”
回去后,孩子的家長就在舞蹈培訓班給他報了名。孩子就這樣一路練習舞蹈,體形越來越好,也越來越有吃苦精神。在中考的時候,他作為舞蹈特長生,進入了重點高中。高中期間,他又到北京舞蹈學院訓練了一個假期,技藝大有提高。
后來我又和他說:“你將來可以走特長生之路,但是你的高考成績必須達到當?shù)氐囊槐揪€,才可能進重點大學;如果達到當?shù)氐亩揪€,你也可以上一所比較好的大學;要是連二本線都達不到,你就沒戲了。所以高中這三年,你既要保證練好舞蹈,學習上還得抓緊。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鄭重地點點頭。
這以后,孩子更加懂事了。舞蹈玩命地練,學習也沒有半點放松。高考那年,他夠了一本線。作為藝術特長生,他被北京科技大學錄取了。
有些家長也許會說:“扭屁股掄胳膊的,那不是大老爺們兒干的事。”其實,在各地重點高校中,舞蹈特長生的需求量很大,競爭也很激烈。跳舞的女孩嚴重過剩,男孩則很搶手,占有更大的優(yōu)勢。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送去上這個特長班,那個特長班。至于為什么要上,大多是因為別的孩子在上,所以家長也讓自家孩子去上。這種盲目的行為與我所說的“設計”差距很大,雖然花費了錢財,對孩子的未來卻沒有多大的益處。
等孩子日漸長大,大多數(shù)家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了孩子的特長學習。這時候,很多家長整天為孩子操碎了心,又迷惘,又痛苦。為什么?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么為孩子設計。他們頭腦中只有一件事——學習。只要孩子學習好,一好百好;學習不好,什么愛好都是不務正業(yè)。
家長們不知道,特長能讓孩子體驗成功、感受自信,最后全方位地優(yōu)秀起來。我前文講到的這個男孩,如果不讓他去發(fā)揮舞蹈特長,他可能一直是個“差生”。家庭氣氛劍拔弩張,孩子也找不到學習感覺。給他自由,讓他跳舞,孩子找回了自信,成績自然也迅速上來了。
所以,從小上特長班,培養(yǎng)孩子有個特長其實是好事,但重點還要看家長們會不會規(guī)劃、怎么規(guī)劃。平庸的博士和優(yōu)秀的木匠,要先選擇做一個優(yōu)秀的木匠。從長項做起,會達到意想不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