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避開設計誤區,讓英才少走彎路
- 英才是家庭造就的(白金版)
- 王金戰
- 7271字
- 2025-02-10 17:33:18
看了我前面的講述,家長朋友們肯定能感覺到——在孩子成才的過程中,家長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有為孩子的前程設計的義務,那應該怎樣設計呢?在我每次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們都會說:“王老師,您給我們一個模板吧,我們照著做就行。”這種要模板、圖省事的想法是錯誤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一樣,所要走的路也是不一樣的,沒有一種教育孩子的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為孩子規劃前程這件事上,我只能告訴大家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則,而不能告訴大家具體該怎么做。在這些原則之下,根據孩子各自的特點,相信每個家長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英才成長之路。
孩子喜歡是前提
其實,我在“為孩子設計”上也走過一段彎路。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沂水一中任教,每個月工資不到100元,生活清貧。有一年,我們幾個老師合編了一本書,賣得還挺火,一次掙了一萬多塊錢。之后不久,我去濟南開會,第一次看到鋼琴,一彈,“叮叮咚咚”,聲音還挺清脆。當時女兒剛出生,我懷著模模糊糊的期望,交了錢,買了鋼琴。鋼琴被送到家門口,它死沉死沉的,我只好招呼一群老師跟我去抬。
大伙兒議論紛紛:“啥東西啊,這么稀罕?”
大家打開一看,是鋼琴。在那個年代,那個小地方,花一萬塊錢買那樣一個大家伙,我可是出盡了風頭!
我當時的愿望也很樸實——怎么也得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點高檔次的東西。實際上,女兒學得很不愉快,我們只好天天逼著她練習。有時候,她一邊彈就一邊哭,抽抽搭搭地說:“這是為什么?學鋼琴的目的是考級,考試的目的是排名,這到底是為什么?”那種痛苦的呼喊,我一聽,心想:“算了,別逼她了,順其自然吧!”
鋼琴夢就這樣被擱淺了。
孩子上初一以后,我發現她的樂感還行,于是我的虛榮心又開始作祟了。我當年沒考上名牌大學,就很遺憾,所以我很希望女兒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要像我留有遺憾。
人們常說,笨鳥有三種飛法:一種是先飛;一種是后飛;還有一種是不飛,然后從容不迫地下個蛋,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愿望,都交付給這個蛋。許多做父母的就是有這種心理,自己完不成的任務,未酬之志,就想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現。
以女兒當時的學習水平,她肯定考不上北大,必須另辟蹊徑。于是,我開始為孩子選樂器。為此,我真動了腦子,四處找人咨詢。經過多方考證,幾次調整,我最后選中了中阮。樂器選好了,我心里仍不踏實。我得吸取之前孩子練鋼琴的教訓,不然萬一孩子犯擰,中阮也不學咋辦?
有一天,吃過晚飯,父女倆出去散步。
我開講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朵奇葩,那就是民樂,知道嗎?”
女兒莫名其妙地點點頭。我繼續說:“你看你長得漂漂亮亮的,將來穿著一身民族服裝,站在國際舞臺上,演奏一曲民樂,技驚四座,全世界的目光都朝著你看過來了,那感覺……真是……哎呀……”
女兒被我描述的美景打動了,興致勃勃地說:“老爸,有意思。要不,您給我選一種樂器?”
我說:“聽說全國學中阮的人很少,那個特好!”
“要不,您給我買一個吧,咱練練試試?”
其實我早給她買好了。這回我真沒想到,一個對鋼琴根本不感興趣的孩子,竟然如此鐘愛中阮。我那天描繪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女兒心中。她把彈中阮完全當成一個愛好,而不只是特長,一天不彈都覺得難受。我和她回老家,她背著中阮;參加夏令營,她也背著中阮。車站機場,人來人往,一眼就能看見她一個小女孩背著一把樂器,真是一道風景。看女兒那股子勁頭,我就想:“這孩子高考應該沒問題了!”
自身條件要過硬
有一年,我接了高一的一個班,班里有個男孩,身材比較勻稱,但是個子不高。這孩子從小對籃球如癡如醉,可是家長老犯擰:“你不把學習搞好,就不能打籃球!”孩子的不滿可想而知。家長無計可施,就來問我:“您看這孩子怎么辦?”
我提議:“你們能不能陪著孩子去測量一下骨齡?看他適不適合發展籃球特長?”
家長搖搖頭:“他不去。”
我安慰他們:“你們別著急,我先跟孩子談談。”
從哪里談起呢?那就先說籃球吧。
我說:“你喜歡NBA嗎?”
“喜歡。”
我繼續問:“你最喜歡的NBA球星是誰呢?”
“我最崇拜喬丹。”
我一拍大腿:“咱們兩個人太有共同語言了,我現在也特別喜歡打籃球。上學期間,只要見了籃球,我就什么都不顧了,忘了回家的路,忘了看書做作業,叫父母揍個半死,還是‘舊情難忘’。哎呀,籃球確實是有魅力。”
他一聽,喊道:“太有同感啦!”
我又問:“你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考上大學的呢?”
“想。”
我說:“我們那個時候上學,學習任務基本沒有,又不考試,精力有一點過剩。當時也沒什么娛樂活動,只有籃球可以打。慢慢地,我就打上癮了。我是籃球隊里的得分手,籃下動作很漂亮。比賽的時候,我進球最多,動作最瀟灑,同學們歡呼雀躍、欣喜若狂,我感覺自己好像當了英雄一樣。但是,后來恢復了高考,我想考大學了。我這個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翻開課本的第一頁,突然發現連初一的內容我都不會。我這才感覺時間緊迫,必須用功了。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感到鉆研帶來的樂趣比打籃球的樂趣還要大。后來我對籃球的興趣漸漸就淡了。我在癡迷的狀態中,努力學習了一年,考上了大學。在大學里,很快,我的籃球特長又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成了大學班里的主力中鋒。比賽開始,周圍一幫女孩為我加油助威,那感覺,特棒!”
孩子覺得我特別夠意思,就開始提問:“老師,您說我將來該走哪一條路呢?”
他終于上道了,我趕緊夸他:“你這孩子真懂事。你是高一的學生,還有兩年時間,可一旦錯過,你一生的黃金時間就沒有了。你可以繼續打籃球,這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總比有些人沒事天天瞎折騰強多了。但問題是,咱們必須設計將來走哪條路,如果要考慮這件事,一天到晚暈頭轉向地光知道打籃球,肯定是不明智的。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孩子點點頭。
我繼續引導他:“你是不是特別喜歡打籃球呢?那你應該知道,籃球是一項‘巨人運動’。一旦你把籃球作為一種職業,如果個子不太高,身體的弱勢就暴露出來了。為了克服這個弱項,你可能要比別人多付出幾十倍的努力作為代價,還很難成功。將來大學招籃球特長生,也有一個基本的身高要求,你若達不到,那是要被一票否決的。所以,我建議你到醫院去測一下骨齡,看看你能長多高。然后咱們再商量下一步。如果你能長到180厘米以上,打籃球的基本身體素質就有了;如果你長不到180厘米,你也知道,在籃球這個‘巨人’云集的領域里,你想走籃球之路,真是比登天還難。那么,我們只能把籃球作為一種愛好,而不是一種職業了。”
這下男孩心服口服了:“我媽叫我測骨齡,我還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告訴他:“骨齡一測,就知道你將來能長多高。”接著,我把我的表妹拿著測骨齡的診斷書,從縣體校、市體校一路打進國家青年隊的經歷,給他講了一遍。
那是我舅舅家的一個女孩,是我的表妹,15歲的年紀,個子已經長到170厘米了。她學習不好,平時干啥呢?天天在家里種地,推著小車子送糞。高個子對她來說,是件丟人的事,于是她故意弓腰駝背,整天縮著身子。我一看這個小女孩,腿特長,將來肯定能長得很高。
我于是隨口說:“妹妹個子挺高啊。”
她爸說:“光長這么一個高個子,在農村,吃得多、喝得多,還多穿衣服,你就別笑話她了!”
我笑著說:“這樣行不行,讓妹妹跟我到縣醫院去測一下骨齡,看看她到底能長多高?”
一測骨齡,顯示她能長到192厘米。我拿著這個測骨齡的報告,把她送到縣體校籃球隊。教練一看我表妹才15歲,個子長得高,還挺苗條的,再一看骨齡報告預測能長到192厘米,就收下了她。所以,我表妹從15歲開始練籃球,身板也挺直了,三年后果然長到了192厘米,在運動員的路上發展得挺好。
男孩津津有味地聽了我表妹的經歷,答應去測骨齡,結果預測他能長到175厘米。
我說:“你如果是175厘米的個子,想把打籃球作為一生的事業,太艱難了。咱們是不是換一個思路?籃球還是繼續打,但只作一種業余愛好。如果學習好,籃球打得又好,人家會很佩服你的。”
這孩子不吭聲了,興趣開始往學習上轉。之后,他順利地考進了北京理工大學。在大學期間,他球打得漂亮,人緣也很好,在同學中的威信也比較高。
確實有很多學生因為走了特長之路,成就了一生的輝煌。但是,特長不等于最愛。特長不僅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愛好,還要注意其自身條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種觀點在特長培養中是沒有必要的。當然,家長也不應強烈反對,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發。藝多不壓身,多一門有益的愛好,日后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大常見設計誤區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女兒從小就學拉小提琴,孩子拉得也不錯。因為小提琴有各種規格,有的很袖珍,小一點的孩子也能拉得了。因此,拉小提琴的孩子比較多,競爭十分激烈。
到了初二,朋友的孩子個子長到169厘米了,亭亭玉立。
有一次,我們兩家一塊兒出去爬山,在路上談起孩子的特長。我說:“你這孩子拉小提琴,將來的路怕是會越走越窄。”
夫婦倆還不服氣,一回去就向北京大學交響樂團咨詢。他們問:“你們學校的樂團里,最需要什么人?”
對方說:“我們現在比較缺的是大提琴手。”
“為什么?”
對方回答:“一來,拉大提琴需要個子高的人,個子矮的拉不了。二來呢,拉提琴還得從小練起。可是,大提琴那么大,一般的小學生達不到拉它的高度。小孩子拉大提琴,就像小不點騎大象一樣,力度上不來,手指按琴弦還費勁。學習的困難造成學大提琴的人越來越少。”
于是家長跟孩子商量:“你的身高都169厘米了,還有拉小提琴的基礎,現在改拉大提琴,行不行?”
到了初三,女孩轉向了大提琴,畢業那年她以大提琴藝術特長生的身份考進了北京大學,要是拉小提琴,她就不具備那么明顯的優勢了。因此,在設計方面,家長們需要避開三大誤區:
第一,盲目設計。
家長看見人家的孩子學得熱火朝天,于是盲目跟風。學了干什么?有什么用?不知道。這是很多家長都存在的問題。家長們能不能再往前看一步呢?孩子學了彈奏樂器、畫畫、跳舞,能為他的將來做一個鋪墊,讓他在今后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走得平坦一點,輕松一點嗎?什么時候開始培養更合理呢?小學離高考,看似遙遠,可一旦把小學這個時機錯過了,到了中學,孩子到了十五六歲手指就僵硬了,腿腳也不靈活,再培養特長就有點晚了。
我女兒在學中阮之前,還試過一段時間的二胡。老師教了她一段時間,感覺我女兒指法有點生硬,于是他跟我說:“學二胡的人很多,高手如云,你的孩子若只把它作為一種愛好,我可以教她。如果你們想通過二胡走高考特長生的路子,她都上初中了,才開始練,我沒法保證她能成功。”聽老師這么一說,我才慎重地選擇了中阮。
第二,戰線太長。
家長們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中國的達·芬奇,音樂、美術、哲學、科技樣樣精通;或成為當代的曹雪芹,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于是,他們給孩子選擇很多學習項目,有些孩子甚至要學四五種之多,休息時間都被占滿了。長此以往,一是孩子身體吃不消;再一個,他的能力也上不來。
第三,老師的專業性不夠。
要想持續發展,最好找一個比較專業的老師。如果你只是想讓孩子粗通吹拉彈唱,參加普通的業余培訓班就行了。但是你要想確定讓孩子走專業這條路,起點就一定要高。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學其上者得其中,學其中者得其下。”學藝就要拜高明的師傅。否則,藝術上一旦形成了壞習慣,改起來可比一張白紙時困難多了,成材率也會大大降低。
女兒學中阮,我剛開始就沒有準備充分,找了一個北大的學生來教她。等到后來,中國音樂學院的教授再來糾正她的一些不規范動作時,可就費了大勁了。培養孩子,最好找專業水準比較高的老師,把基礎打好,為好前程奠定一個好基礎。
好的設計需要好的執行
設計,是成為英才的第一步。而完成設計,意味著至少要付出十幾年的努力。很多人的誤區在于:以為設計完了,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如果不能好好地執行,再好的設計也是白搭。所以,家長們的職責不僅在于設計好英才之路,更要陪伴和監督孩子執行。
我有個學生,成績曾經是班里倒數第一,后來考上了北大,他的成功也是源于設計。這個學生在班里的起點很低,在大家的鼓勵、幫助下,學習進步越來越明顯,最后他竟然向我表態:“王老師,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但是,倒數第一的成績想考北大,不是說行就能行的。以他的成績想考北大相當困難。我就考慮:“孩子的勁頭也鼓起來了,信心也樹起來了,學習也學得發瘋似的,得想辦法讓他如愿以償啊。”
于是,我找到他的家長。
我建議:“咱們能不能挖掘一下孩子的特長?”
其實,直到高三開學,這個孩子什么特長也沒有。但是,如果沒有特長做鋪墊,他上北大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怎么辦呢?我們就找一些專業人士來評判。他們感覺這個男孩子:第一,形象好;第二,喜歡唱歌,音準、音色也還可以;第三,有時候在班里搞一個小品什么的,表演的素養還不錯。
進入高三,過了10月份,我們才開始啟動學生的特長培養計劃。最后,我們給他選的什么特長呢?影視表演。影視表演的專業考試就是唱一首歌,演一個小品,朗誦一首詩,比較輕松。而北大那年有10個影視表演的特長生指標。目標選定以后,孩子白天在學校學習,晚上他媽媽就拉著他出去,滿北京城轉悠,風里來雨里去,找專業老師輔導。
考完大學后,這個學生跟我講:“王老師,您看看我媽,冬天開車陪著我,在人家門口一等兩個多小時,凍得渾身發抖,才能夠跟老師說上一句話,我心里是什么滋味呀!我要是再不好好學,簡直就不是人了。越是大腕的老師,人家越不理會你。有些老師還比較刻薄,上來就說:‘你天生就不是搞藝術的這塊料,甭想了!’一句話就把我給否定了。
“我們經常是剛剛在一個老師家里受到否定,被推出門來了,到了另外一個老師家,這個老師又說還行,我有這個潛質,又點燃了我希望的火種。這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一會兒熱一會兒冷,我們母子倆的情緒,隨著這些老師的態度起伏不定。但是媽媽始終堅持跟我說:‘咱們就走這一條路,只要你敢于吃苦,媽媽就陪你一塊兒走下去。’”
這孩子就這樣越挫越勇,后來在北大的特長生考試中,他專業課排名第三。簽約以后,可以降50分錄取。再加上他后來學習成績突飛猛進,他最終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考進了北大。
我女兒到了最后的特長考試階段,已經不能保證天天正常學習了。孩子的小拇指硬是被中阮的那四根琴弦勒出一道深深的溝!考試當天,她為了彈出力度,又勒破了手指,血濺琴身。
家長們看到有些孩子考大學,特長一加分就是好幾十分,艷羨不已。殊不知,選擇特長并不是選擇了輕松,而是把高考的壓力,提前化解一下。
我女兒讀高中時,每天晚上9點以后,生物鐘就提示她——該彈琴了。于是,她就抱著琴彈起來,一彈就是一個小時。俗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彈琴也是逆水行舟,一個階段不彈就會退步。那一個小時,女兒兩只手不停地撥動,頭一甩一甩的,彈得忘情,運動量很大。
參加藝術特長考試,那是高考考場上沒法體會到的一種緊張。每人就測試一首曲子,不過3分鐘,一旦考砸了,再也沒有機會了。不像高考,拿著一張卷子,兩個小時,還可以分段認真對待,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七八年的心血,3分鐘見分曉,這對孩子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那年考試的場地是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俱樂部,學生拿著琴進去考,家長站在外面等。考場有一扇窗,很高,對著外面,拉著窗簾。不知是誰搬了一塊大石頭,放到窗戶底下。輪到誰的孩子上場了,誰就站上去聽。你的孩子彈的是什么曲子,你的孩子彈得怎么樣,父母們都能聽出來。那天,我們就在那個窗戶底下,足足等了幾個小時,凍得身體都有點發僵了。終于輪到女兒上場了,我趕忙撥開人群,站在大石頭上,靜靜地聽。女兒那天彈的是《山歌》,彈得很流暢,中間沒有一個地方卡殼。我如釋重負。最后,女兒專業測試竟然排名第一。
現在去中國人民大學散步,每一次走到女兒考試的地方,我和她媽媽都感慨萬千。回想那一晚,真是既緊張又激動。
十幾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如果當年孩子沒有走特長生這條路,而是被逼上了高考獨木橋,只能在硝煙彌漫的考場上一決高低,那是不是一種無奈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高考之前,通過特長考試,把孩子的競爭壓力緩解一下,為他的前程多開辟一條路。而選擇特長,如果要想有比別人更高的起點,就必須有更大的付出,經受更多的歷練。最后,孩子就會通過特長之路走進更高的殿堂。
老王獨家:出國留學的注意事項
十幾歲的孩子一進入中學,各種學習壓力就撲面而來。幸好,升學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于是,該如何選擇,選擇的路是否適合孩子,成為家長們面臨的普遍問題。
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我認為這個途徑也是可以的。現在出國留學成了一件大眾化、平民化的事情。我們把孩子送出國留學,不是家長的錢多得花不完了,都去趕那個風,追那個潮。難道這些家長都做了一件蠢事嗎?
但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送孩子出國還是一件陌生的事,會有許多盲點。下面我就跟大家講講送孩子出國留學要注意的事項。
其一,選對國家很關鍵。
哪些國家是留學的首選呢?據我考察,現在高等教育質量比較好的國家是美國和英國。申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一些大學甚至不用過英語關,不過只是高考移民。孩子在那些學校很少能夠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抱成團,天天比誰的家里富,誰的消費高。最后,在國外一事無成,回來后成了“海帶(海待)”“海豚(海囤)”或“海熊”。
其二,出國時機要選對。
年齡多大的孩子適合出國留學呢?我比較傾向于讓孩子高二以后再報考國外的大學。因為留學生活是很孤獨的,高中畢業后孩子一般有了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能夠很快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成為學業上的佼佼者。具體說來,學習成績優異者,可以憑借獎學金進入一流大學,這樣既不會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又能盡早步入國際舞臺,占領制高點。
其三,哪些學生適合出國留學。
除了前文提到的成績優異者,學習成績中游者,如果對獎學金沒有過分的要求,進入美國的一流名校也很有希望。雖然這類學生在國內也能夠考入一般本科院校,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般院校的畢業生競爭力不強。所以,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這類學生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
學習成績落后者,如果能進入全美前一百名的高校,學成以后會有更多的機會。而這類學生,在國內考上一般本科大學都有難度,以后的就業也很難說。所以,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對于留學不應一味地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