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精進五項修煉:團隊成長的45個關鍵技能
- 舒瀚霆
- 2753字
- 2025-02-17 17:37:34
事件表達法:先說好事還是先說壞事
我們在職場中表達想法時,常常會因為表述事情的順序不當,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前面講到“結構表達法”中的“鳳頭+豬肚+豹尾”,以及“事出有因表達法”中的“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等都是為了幫我們解決以什么順序表達單個事件能提升說服力的問題。
但當我們匯報工作、發布通知時,免不了需要同時講述多個事件,這時,我們就會面臨多個事件的表達順序問題。本節的“事件表達法”就要教大家用合適的表達順序提升表達效果。
想要“會說”,不僅要做到言之有理,更要做到“言之有序”。很多時候,正確地選擇表達順序,會讓表達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傳,曾國藩早期在與太平軍交鋒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劣勢,吃了不少敗仗,于是在給朝廷的“工作匯報”中,說自己“屢戰屢敗”。但他幕下的一位師爺說,不要這樣寫,應該把字的順序顛倒一下,改成“屢敗屢戰”。曾國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過來。皇帝看到匯報后,不僅沒有責怪曾國藩多次戰敗,還夸獎他歷經多次失敗卻堅持不懈,精神可嘉。
簡單地調換了一下順序,強調“戰”的決心,而不是“敗”的失落,就將“常敗將軍”描述得敗不氣餒、堅韌不拔。
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這種“事件表達法”,分析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表達順序。
先講壞事,再講好事
上面的小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先講壞事,再講好事”的案例。對皇帝而言,連續戰敗肯定是壞事,但能維持戰斗力、保證士氣就是好事。
為什么要“先講壞事,再講好事”呢?
心理學中有個重要的原理叫“近因效應”,指在聽到一系列信息時,人們的認知受末尾部分信息的影響相對較大,對這一部分信息的印象也相對較深。比如,我們在向身邊的人介紹一個人時,先說他的四個優點,后說他的兩個缺點,聽者就會對后說的兩個缺點印象更深,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之前提到的比缺點更多的優點。
眾所周知,壞事的負能量巨大,人們都喜歡聽好消息,但又不得不面對已經發生了的壞事。那么,根據“近因效應”,把好事放在后面講,更容易給聽者留下一個相對好的印象,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淡前面講述的壞事的影響。
再舉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某個周一早上,下起了大雨,公司有集體會議,一位主管馬上遲到了,他估計5到10分鐘就能趕到辦公室。
于是,他打電話向會議負責人請假時說:“李經理,因為堵車,我5分鐘之后到。”結果,這位主管9分鐘之后才急匆匆地趕到會議室,參會者都已經在會議室里坐好了。李經理非常生氣,把他批評了一頓。
通過這次教訓,這位主管學聰明了。之后的某次會議召開之前,他又遇到了同樣的情況,這次,他打電話請假時說:“李經理,因為下大雨,外面堵車了,我大概20分鐘后到達。”結果,他11分鐘后出現在會議室時,會議室里空蕩蕩的,因為李經理將會議推遲了20分鐘。看到這名主管,李經理只說了一句:“快通知大家到會議室開會。”
很多職場人犯過李經理第一次請假時的錯誤。第一次請假時,主管給經理帶來的是連續的兩個壞消息—遲到和說話不算話,所以經理肯定會生氣。
而在第二次請假時,主管雖然請假了20分鐘,卻提前幾分鐘到達了會場,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遲到留給經理的壞印象。
當然,我講這個例子,不是教大家應付遲到,而是說明“近因效應”的作用,教大家在表達中把握“先講壞事,再講好事”的原則。
我在講“限時表達法”時,給大家講了“第一印象原理”以及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要求表達者要在最初的30到60秒內吸引聽者,給聽者留下好印象;這里的“近因效應”似乎與“第一印象原理”相矛盾。其實不然,它們只是應該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中而已。在人和人交往的初期,也就是在彼此還比較生疏的階段,“第一印象原理”的影響力更大;而在交往后期,就是彼此之間已經比較熟悉的階段,近因效應產生的影響則大一些。
多件壞事一次性講
要表達多件壞事、多個壞消息是最讓人頭疼的。
還有一個心理學原理叫“損失厭惡”。人們都有畏懼損失的本能。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在面對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帶來的痛苦感要高于收益帶來的幸福感。
比如,你在上班路上撿到一張100元錢,挺高興的。可是當你正準備用這100元錢買早點時,它卻被大風吹到河里了。表面上看,你沒什么損失,快樂和痛苦正好可以相互抵消,你似乎應該回到沒撿到錢之前的平靜狀態,可是這種情況會讓大多數人很長一段時間的心情都不太好。我們得到的快樂其實并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
當要將多件壞事、多個壞消息表達出來時,我們最好將這些壞事、壞消息一次性講出來。運用這樣的方法,是為了將壞事融合在一起,降低聽者的心理損失感;而我們一旦將多件壞事分散到不同的時間點里表達出來,就相當于將聽者的損失感從點拉成了線,會給聽者帶來持續性的痛感和煎熬。“長痛不如短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你的朋友開便利店,生意經營得不順暢,讓你來參謀一下,提一提意見,你就可以把意見一次性都說出來:“選址不如旁邊的競品店,內部動線設計得不合理,品類選擇雷同,活動設計粗糙……”然后在之后的討論中,給朋友打氣、幫朋友加分。這樣,朋友會非常感謝你。
如果你在兩個小時的交流中,每隔20分鐘說出一個便利店的缺點,估計朋友會覺得自己的便利店“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簡直一無是處”,而且你們的友誼在你們談話結束的時候,也差不多耗完了。
所以,溝通時,包含多件壞事的話要一次性講出來,減輕聽者的痛感。
多件好事分開講
如果有幾件好事要說,我們要一口氣說完,還是分開告訴對方呢?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延長幸福感”,什么意思呢?是一次性撿到100元開心呢,還是走兩步撿到20元,再往前走兩步又撿到20元,又往前走兩步撿到10元,繼續往前走兩步撿到50元比較開心呢?對多數人來說,還是后者更開心、更過癮。
所以,把多件好事分開告訴他人,更有利于延長他人的幸福感。如果可能的話,一個好消息也可以分成幾段講。
比如,你要告訴下屬小劉一個好消息,你就可以這樣說:
“小劉,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項目通過了,而且總部審批組給了你很高的評價!”
小劉說:“真的嗎?”
然后你就可以說:“總部還給了你獎勵,邀請你去北京總部學習半個月,專家會為你做一對一輔導。”
小劉大概會說:“還有這樣的好事,正好可以學習一下。”
接著,你可以繼續說:“公司給你訂往返機票,包星級酒店住宿,加油,好好干!”
等說完這些,走到門口時,你可以突然轉身回來,和小劉說:“還有個事,在北京學習完,你可以休假五天,旅個游再回來。”
這時候,小劉估計幸福得要暈過去了。
對比一下,如果你說:“小劉,審批組通過了你的項目,總部邀請你去進修半個月,機票和住宿費都可以報銷,公司獎勵你學習完休假五天,加油。”小劉是不是就不會那么興奮了?事實是一樣的,但表達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
核心要點
“事件表達法”包含了三種有效的事件表達順序:
第一種:先講壞事,再講好事。
第二種:多件壞事一次性講。
第三種:多件好事分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