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可見程度

人類學家基思根據群體中即時可辨識的成員比例,為不同種族(血統、類型、人種)的可見性程度提供了分類架構:

·全可辨=每個個體均可辨別

·高度可辨=80%以上的個體可辨別

·中度可辨=30%—80%的個體可辨別

·輕度可辨=少于30%的個體可辨別

與沒有偏見的人相比,抱有偏見的人能更準確地辨識出自己不喜歡的外群體,這確實讓人吃驚。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事實不難解釋。對于抱有偏見的人來說,發現用于辨識“敵人”的線索很重要。有偏見的人逐漸變得善于觀察且多疑。此外,由于他認為自己遇到的每個猶太人都是潛在威脅,所以就會對所有可能表示猶太身份的線索都非常敏感。相反,沒有偏見的人就不會太在意群體成員身份。被問到某個朋友是否為猶太人時,沒有偏見的人可能會發自內心地回答:“不知道啊。我從來沒往那兒想過。”除非一個人在意這件事,否則他就不會觀察或學習用于辨識的線索。

在區別同一人種的兩個外群體方面,雖然經驗和熟悉程度會有所幫助,但這個任務通常比較困難。一位研究員請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白人學生通過照片區分在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整體而言,實驗結果很不理想——雖然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更熟悉東方留學生,但正確率只略高于芝加哥大學的學生,兩所學校學生的表現都跟隨意猜的差不多。

膚色對感知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通常最多只是通過面孔來做出判斷。東方人就是東方人——至于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我們就判斷不出來了。我們也無法感知每張臉的獨特性。盡管我們一般會坦誠地講所有東方人在我們眼里都差不多,但一旦聽東方人說“美國人都長得差不多”,我們還是會覺得離譜。

即便我們對個體差異的感知通常只停留在膚色或種族類型帶來的整體印象上,但如果對方在可見范圍內站得離彼此比較近,那么情況就恰好相反。白人或許無法通過外表來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但無需贅述,這兩個群體的人都知道區分彼此的所有線索。弗洛伊德曾經提出“微小差異自戀”。遇到與自己相似但某些方面有不同的人,我們會仔細與對方比較。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微小差異是對自己隱含的或潛藏的批評。因此,我們會特別留意與對方的區別(就像兩位同樣來自市郊的女士會在聚會上彼此留意對方的裝束),評估眼下的狀況,最終通常會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結論。我們認為,那個看起來像自己“雙胞胎”的另一個終究比不上自己聰明機敏。宗教團體內部的分裂也體現了這一點,比如,于外人而言,路德教徒就是路德教徒,但要內部成員看,這個人究竟屬于哪個大會有不同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建德市| 镇平县| 洪湖市| 清苑县| 西峡县| 元阳县| 孝义市| 犍为县| 噶尔县| 浑源县| 龙井市| 石屏县| 五莲县| 永仁县| 金平| 武义县| 青海省| 白山市| 双牌县| 贵港市| 平乐县| 东兰县| 汉寿县| 乌恰县| 共和县| 韩城市| 韩城市| 广水市| 射阳县| 讷河市| 怀来县| 大宁县| 开鲁县| 中山市| 双鸭山市| 抚宁县| 玉门市| 宝兴县| 隆昌县|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