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686字
- 2025-01-17 14:10:45
幼兒期
若說人們的群體偏見有先天的基礎,那么應該是對陌生事物的遲疑。嬰兒常常對陌生人表現出驚嚇反應。在六個月或八個月大時,嬰兒見到陌生人抱起自己或者靠近自己時通常會大哭。即便是兩三歲的孩子,遇到陌生人突然湊近,哪怕是和善的,也會退縮或者哭泣。對陌生人的膽怯通常會持續到青春期,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反應永遠都不會完全消失。由于我們自身的安全感取決于時刻留意環境的變化,因此我們就會對陌生人的出現很敏感。回到自己家時,我們或許甚至不會注意到有家人坐在旁邊,但如果有陌生人在,我們馬上就能察覺到,并保持警惕。
不過,對陌生人感到害怕或疑慮的這種“本能”基礎并不會持續太久,通常過一會兒就會緩解。
我們已經提到,熟悉會帶來“美好”的感覺。既然熟悉的東西是美好的,那么陌生的事物就一定是不好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陌生的事物自然而然也會變得熟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接觸的增加,陌生事物就會從“不好的”變成“美好的”。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太過倚重“對陌生人的本能恐懼”來解釋偏見。畢竟只需要對環境適應幾分鐘,嬰幼兒對外來者的恐懼反應就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