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1617字
- 2025-01-17 14:10:31
第三章 內群體的形成
“親不敬,熟生蔑”這句諺語其實不一定正確。盡管我們有時候會對一成不變的生活和日日所見的面孔感到厭倦,但恰恰是自己熟稔的一切在支撐著我們生活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熟悉的東西往往會變得珍貴。
從心理層面而言,熟悉的事物是人活于世不可或缺的根基。既然存在是美好的,那么相伴相生的根基就也是美好且令人向往的。孩子甫一降生就被賦予了父母、鄰居、所居之地和國家——宗教、種族和社會傳統也是一樣。于這個孩子而言,自身附帶的所有關聯都是天經地義。既然他是周遭的一部分,那周遭也是他的一部分,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
早在五歲,孩子就已經能夠理解自己隸屬于不同的群體,比如有了種族認同感。不過,可能直到九歲、十歲,孩子才能明白自己身上不同的身份意味著什么——像是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的不同、不同公會教徒之間的差異等等,但在理解這一切之前,他就已經對自己所屬的群體產生了強烈的忠誠感。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會因為自己身為某個特定群體的一員而得到“獎勵”,正是這種獎勵催生了孩子對所屬群體的忠誠感。孩子從家人那里得到哺育和關愛,從鄰居和同胞送來的禮物和關懷中感受到快樂,所以他才學會了去愛這些人,所以他對群體的忠誠就建立在獎勵的基礎上。當然,這種解釋的充分性仍有待商榷。黑人兒童很少會因為自己的黑人身份受到獎勵,甚至通常恰恰相反。然而,在黑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對自己種族的忠誠感。一個印第安納州的人,只要想到家鄉,心中就會涌動著暖流——這并不一定是他在家鄉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而僅僅是因為他來自那里。從某種程度上說,那里依然是他存在之根基的一部分。
誠然,獎勵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若是孩子在家庭聚會中度過了快樂的時光,那可能會因為這段經歷而更加依戀自己的家庭。但通常而言,孩子天生就會依戀自己的家庭,因為這本就是他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如此,快樂(即“獎勵”)并不是我們保持忠誠的唯一原因。很少有人會因為某個群體為自己帶來的快樂才繼續留在這個群體中——熱衷于找樂子的群體除外。而且對群體的忠誠感一旦形成,再想要脫離就必須經歷至少一次重大的不愉快經歷,或者經歷一段漫長、痛苦的時期才行。有時候,哪怕再嚴苛的懲罰都無法讓我們背棄對群體的忠誠。
這種“根基”原則對于人類的學習而言非常重要。我們無需假定“群體本能”來解釋為何人喜歡與其他人在一起:大家只是自然地融入、交織在彼此的存在之中。既然大家都認同自己的存在是美好的,就會認同社會生活的美好。我們也不需要假定“同類意識”來解釋人們為什么要維護自己的家庭、氏族和種族。畢竟沒有這些,自我也將不復存在。
很少有人會希望成為另一個人,就算他覺得自己有再多缺陷,生活得再痛苦,他也不會想和其他“幸運兒”交換。雖然這個人會抱怨自己的不幸,會想要提升自身境遇,但他要改變的是他的境遇,而不是他的個性。這種對自我存在的執著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我或許會說我嫉妒你,但我不可能想被你取代,我只是希望能擁有你的某些特質或者財物。隨著一個人所珍愛的自我而來的,是這個人基本的成員身份。由于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家族血統、傳統、國籍或母語,他就會欣然接受。一個人的口音不僅反映在他的言語之中,也深深刻在他心里。
奇怪的是,人們并不需要直接了解自己所屬的每一個內群體。當然,他通常認識自己的直系親屬。(但孤兒往往也會強烈依戀未曾謀面的父母。)諸如俱樂部、學校、鄰居等群體,人們通常是通過成員間的接觸而了解。至于其他群體,人們大部分只能通過符號或者傳聞來接觸。沒有人會與種族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接觸,或熟識每一位所屬教會的或有共同信仰的教友。年幼的孩子聽說自己的祖先作為船長、探險家或貴族時的豐功偉績可能會深深著迷,并因由此而設立的傳統,對自己產生認同感。孩子聽到的內容與日常經歷一樣,為他的生命提供了真實的根基。透過符號,人們會習得家族傳統、愛國主義情懷和種族優越感。因此,即便內群體只是口頭上的定義,仍舊會產生緊密而穩固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