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偏見
- (美)戈登·奧爾波特
- 1806字
- 2025-01-17 14:10:29
分類的過程
人類在思考時,必須借助分類。分類一旦確定,就會成為日常預判的基礎。我們完全無法避開這個過程,因為生活的有序就有賴于此。
可以說,分類的過程有五個重要特征:
(1)分類可以將事物分為不同的類別和集群,進而引導日常行為調整。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必須倚仗先前形成的各種類別。天色變黑,氣壓下降,我們就會預測大雨將至,為此,我們會帶傘出門。看到一只發狂的狗沖下馬路,我們就會將它歸類為“瘋狗”,繼而躲遠。如果身體不適,我們去看醫生,就會對他的醫術有所期待。面對以上種種,還有數之不盡的其他情況,我們會對單獨事件進行“歸類”,將之納入熟悉的框架內,并采取相應行動。不過,我們有時也會犯錯:某一事件并不符合該類別。例如,低氣壓不一定下雨;亂跑的狗不一定發瘋;醫生也不一定夠專業等等。然而,由于我們考慮到預期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很高,所以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合理的。盡管有時我們會把事物歸錯類,但至少盡力了。
所有的一切都顯示,我們會按照生活經驗自動把事件區分為不同的集群(概念、類別),盡管可能不一定正確,但歸類的過程仍主導著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每天,我們都會遇到無數事件,但無法處理這么多,所以要順利解決,就要對事件進行分類。
(2)類別化會盡可能擴大一個集群所集合的內容。人在思考時會有奇怪的惰性,總希望能輕松解決問題。因此,遇到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之迅速歸于某個合適的類別,并根據類別來預判解決方法。據說,偷懶的海軍軍醫只會將前來就診的病人分為兩類:如果身上有可見傷口,那就在傷口上涂碘酒;如果看不到傷口,就給病人一把鹽。只借助兩個類別,他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換言之:在對環境事件進行分類時,思維傾向于使用解決問題所需的“最粗略”的方式。如果上例中的軍醫在工作時因為過于草率而受到批評,那他可能會調整之前的方式,采用更細致的診斷分類方式。但大部分時間,只要可以,我們就更傾向于用粗糙的過度歸類來“擺平”問題。(為什么?因為這樣最節省精力,除非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否則我們不愿浪費一絲心力。)
這種傾向的影響顯而易見。如果白人雇主日常行事的依據是“墨西哥人都很懶惰”的歸類結論,那么比起針對個別員工了解其行為背后的原因,過度分類可以節省很多心力。
(3)分類能讓我們快速辨識相關對象。每個事件都有某種特征,提醒我們將對類別的預判轉化為行為。看到一只胸前長著紅色羽毛的鳥,我們就會想到“知更鳥”。看到橫沖直撞的汽車,我們就會想到“司機喝醉了”,并采取相應行動。
由此,我們看到的事物、判斷的方式以及采取的行動,都與類別有密切且直接的關系。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對事物進行分類,就是為了幫助自己形成感知,并采取適當行動——換言之,是讓我們迅速、順暢且連貫地調整生活。即便我們在歸類時經常犯錯,并由此陷入麻煩,但大多數情況下,歸類的方法都比較可靠。
(4)類別會對自己所包含的一切事物都染上同樣的概念和情緒色彩。有些類別幾乎完全是指示性的,我們稱之為概念。樹這一概念是由我們對數百種樹木種類和成千上萬個別樹木的印象集合形成的,但它本質上只有一個概念性意義。但很多概念除具有“意義”外,也包含獨特的“感覺”。我們不僅知道“杠精”“鄉巴佬”這幾個詞的含義,也會對這個概念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覺。
(5)類別或多或少是理性的。我們已經說過,類別通常是基于某些“事實根據”。理性的類別就是如此,會隨著相關經驗的增加而不斷擴大、固定。科學定律因為有經驗作為支撐,也是理性類別的一種。任何符合某一定律的事件總會通過某種方式發生。即便定律并非百分之百準確,但我們認為,如果定律在預測事件發生與否方面準確率很高,那它就是理性的。
非理性類別是在缺乏足夠證據的情況下形成的。這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單純只是不知道證據的存在,因而產生誤解。很多概念都來源于傳聞或二手信息,難免會造成錯誤信息的歸類。比如說,假設孩子在上學時需要形成某些大致的概念,如對西藏人的概念,多數孩子只能相信老師和課本提供的信息,所以很可能會出錯,但孩子已經盡力了。
另一種影響更深遠、也更令人困惑的非理性預判就是無視證據。一個牛津大學的學生曾經說:“雖然我也沒遇見過哪個我討厭的美國人,但我就是鄙視他們。”在這個案例中,類別其實和這名學生的親身經歷相矛盾。偏見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就是,即使已經知道了更全面的信息,我們還是會堅持原本的預判。神學家告訴我們,因無知而誤判不為罪,但刻意無視而堅持誤判則是一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