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模棱兩可
俗話說“言為心聲”,但是人心是難以琢磨的,所以有些員工說的話也常常模棱兩可。有人主張“逢人只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只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系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系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
其實,“逢人只說三分話”時,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言無不盡”時,也不要忘記“逢人只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系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彼此有默契,才能聽懂話
大家可能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況:“我明明聽懂了他的話,他怎么還是不高興?”因為話里通常包含很多意思,聽懂了表面意思卻常常聽不懂言外之意。有時候,甚至不說話,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這當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沒有默契,要清楚對方到底說什么,確實很難。
蘇東坡被貶至黃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忽然,蘇東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岸邊有一只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便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心領神會,不禁相視而笑。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當然,要達到蘇東坡與佛印這種心靈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還要有較高的智商才行。
除了聽還要想
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人們把指鹿為馬理解為不明是非、顛倒黑白,其實未必恰當。也許趙高只是借此試探一下自己在朝廷的權勢究竟如何,其真正的話意是:“你們是服從秦二世,還是服從我?”我們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實他們才是真正聽得懂話的人。
有一天,我搭出租車到某地。由于大路發生事故,所以司機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機不太熟,越走越覺得沒有把握,便停下來,問路旁一位老先生:“請問我要到××去,怎么走?”
老先生氣定神閑,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路就可以走,多問幾次就會到。”
這兩句話,我覺得十分有道理,同時又覺得摸不著頭腦。
司機表示感謝,很有信心地向前駛去。
我覺得很納悶,問他:“你知道怎么走了?”
他說:“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我走錯了,他會把手一揚,指向正確的方向。現在我走對了,他不必舉手,所以說有路就可以走,告訴我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多問幾次就會到’,意思是后面會有幾個比較復雜的岔路口,那時候一定要問路,不要亂闖。”
經他這么一解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話如此簡單明了,兩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但聽者必須動腦筋才能聽懂。現在有些人只聽不想,以致聽不懂話,實在是一種遺憾。
聽話不如“看”話
很難聽懂話,是作為中層干部真正的難處。中國人說“不要聽他的話”,其中含有“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的意思,必須特別小心。中國人很少說“聽他說什么”,反而常常告誡他人:“看他怎么說。”也就是說,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應該配合用眼睛看。
中國話聽起來含含糊糊,“看”起來清清楚楚。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卻很深刻,所以“看”了之后,還要多想。如果不好好想,還是弄不清楚話意。也就是說,“看”話不能僅憑一雙眼睛去看,還要用“心”,才能夠真正看清楚,才能領悟“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比如,一句“你看著辦吧”,究竟是“全權委托你”,還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這樣子,你自己收拾爛攤子吧”?短短五個字,足夠讓別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聽不懂的時候,就要用眼睛看,還要動腦筋想。
“心眼”要大,才聽得真實。“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兒”,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對方有難言之隱,有說不出來的苦衷,有說出來反而彼此尷尬的事情,千萬不要用不正當的心思去曲解。
“隨便”并不隨便
有些人常把“隨便”二字掛在嘴邊。請客吃飯時,總是說:“沒有什么好菜,隨便吃點。”實際上菜肴卻十分豐盛。假如客人真的絲毫不客氣,大吃特吃,即使賓主交情甚深,主人也會不太舒服:又不是只有你我兩人,當著我的妻兒,你也未免太隨便了!
“隨便”的意思有兩種:一是“隨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認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隨便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
“隨便”——考驗你的誠意
當你問對方要什么,對方說“隨便”,意思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么。其實,說“隨便”是不想為難對方,但是,如果你傻傻的真的“隨便”,對方會認為你輕視他。
你請我吃飯,問到哪里用餐,我當然不能直截了當地提議上豪華酒樓,萬一你認為那樣不值得,我豈非自討沒趣?不過我也不愿意自貶身價,一開口就選擇普通餐廳,非但顯得土氣,對方也未必領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說“隨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認為拿什么招待我最合適,進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調整自己所應表現的態度。你經濟拮據,只能夠請我上普通館子,我照樣吃得高興,因為你夠誠意,我不在乎吃什么;如果你手頭寬裕,豪華酒樓也請得起,卻只請我上普通的館子,我就知道你不夠意思。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里做客,甲熱情招呼,順口問他:“喝點什么東西?”乙回答:“隨便,隨便。”
甲當然心里有數:家里確實有好酒,是留給上司丙的,現在當然不能拿給乙喝。衡量與乙的關系,決定泡一壺好茶招待他。
乙見甲并沒有敷衍他,自然很高興,也知道自己在甲心里的分量。
正在此時,丙不期而至,明顯就是來喝那瓶好酒的。此時,甲該不該將好酒拿出來?如果拿出來就會得罪乙,不拿出來又會得罪丙。這種兩難的情況卻也難不倒深諳圓通之道的甲。
甲對他太太大聲說:“我剛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里了?”
甲的太太明白甲的意思,就大聲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臟,特地藏起來了。”
話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著好酒出來了,并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興,當然,甲將危機巧妙地化解于無形,更是高興。
案例中有個細節:“大聲說”,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甲很清楚,丙提前來就是想喝自己的那瓶好酒,可是乙來了自己沒拿出來,等丙來了才拿出,乙心里肯定不高興。可是不拿出來,就會引起丙的不滿。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但是高聲說話就解決了問題:“剛才找了半天”就是告訴乙“我本來想請你喝,但是沒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還是沒我的面子大,哪怕是“特地藏起來了”,到了緊要關頭,也得拿出來。大家遇到相似境況時也可用這個“絕招”:用高聲說話來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想法。
“隨便”絕對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一個代名詞。你如果真的隨隨便便,一定沒有前途。
“隨便”——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
“隨便”表示具有“僅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用精神來補足”。
以請客吃飯為例,主人即使準備很多佳肴,仍然說“隨便吃點”,意思是這些菜雖然很好,但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才足以表達主人對貴賓的敬意。如果客人認為過于豐盛,就會說“太破費了”;如果客人覺得不過如此,既然主人說了“隨便吃點”,那客人也不會不滿。
你送別人禮物,如果東西非常好,你也要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精神重于物質。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并不好,一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只要盡力而為,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隨便”——我有看法,但不便說
“隨便”暗示“我有我的看法,只是不便說出來”。“隨便”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觀點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微妙,時時有變化,如果不加考慮便貿然說出自己的意見,很可能使對方為難,不如先說“隨便”,好讓彼此有個商量的余地。
既然“無可無不可”,“隨便”就不是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時候,隨便說“隨便”也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例如,晚輩對長輩最好別說“隨便”,否則就顯得太隨便。朋友之間也有不宜說“隨便”的情況,同是請客吃飯,說“隨便”可以讓主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準備,但是如果主人境況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說“隨便”,最好說:“我最近腸胃不好,很怕油膩,就在附近這家飯館吃點素菜就行。”有人托你幫忙,要請你吃飯,你就要暗自盤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軟”,背負人情太重,哪里敢說“隨便”,趕忙借故推辭,心領為上。
“隨便”——以合理為原則
“隨便”是以“合理就好”為原則,并非“差不多”就行。應該說“隨便”的時候,才能說,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能說。別人在對你說“隨便”的時候,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于說:“你自己想想,怎么才合理。只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隨便”絕不是“馬馬虎虎”。將心比心,我們既不希望人家“馬馬虎虎”待我,當然也就不可以“馬馬虎虎”待人。該“隨便”才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能隨便。
我們一方面不能隨便說“隨便”,另一方面也不能隨便處理別人的“隨便”。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才合理。
不反對并非贊成
不偏不倚是很多人的基本立場,他們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度。在征求部門員工意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基本上說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
不愿意公開表態的原因
任何事情,總是不斷地變化:原本可以贊成的事情,到最后使人不得不反對;而原本應該反對的事情,也可能變得應該贊成。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只能贊成一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當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不再改變的時候,自會有一個準確的答復。但是,即便如此,警覺性特別高的人也盡量避免公開表態。因為一旦明確表示贊成,那些不希望他贊成的人就會給他施加壓力。相反,如果他反對,那些不希望他反對的人也會頻頻阻撓,徒增許多麻煩。所以,最終造成了有些人凡事都含含糊糊地說:“這件事嘛,呵呵呵……”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贊成或反對就像下賭注一樣,萬一押錯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只要保證他的安全,要他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實并不難。古時候,大臣要說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話時,總會先請皇帝饒他不死。這就是在尋求一種“安”的狀態。
兼顧贊成與反對,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有人問你:“你贊成領導這樣處理嗎?”那可要小心了,他可能挖了陷阱讓你跳。你說“贊成”或“反對”,都會對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反問:“你認為如何?”然后兼顧贊成與反對雙方的看法,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而被反問的人也是同一態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對”或“我也不贊成”來應付。
贊成之中有反對,反對之中有贊成
也許有人認為中國人不實在、見風使舵、虛情假意、缺乏膽識、不敢擔當。其實中國人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是贊成之中有反對,反對之中有贊成,并非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贊成后反對,或者先反對后贊成,對方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攻心術是中國人的獨特手法。
例如:“我畢業后馬上出國留學,你贊成嗎?”如果你不贊成,最好回答:“我不贊成你馬上出國,但是如果你準備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學的是什么,將來學成之后要做什么,我當然不會反對。”
既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的理由
既不說贊成的話也不說反對的話,一方面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對方的責任感,凸顯聽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動。一旦表示贊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荊州,造成陰溝里翻船的慘劇。而一旦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棄,或者缺乏信心。不贊成也不反對,聽者才會面對現實,用心地研究判斷,自己做最后的決定。
公開表示贊成或反對,都不可靠,不如采取觀察、試探、測試、迂回打聽等方式來加以判斷。若是因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贊成也不敢反對,那就是心術不正,終將被別人厭惡,自己也不會有什么好前程。合理的贊成加上合理的反對,才是正當的行為。
在人際交往中,圓通的人不應該直接問別人是否贊成或反對,以免給人別有用心之嫌,一般只問語氣較弱的問題,如“你有什么看法”。
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達反對或贊成的意見;尚未看清之前,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地說出“我贊成”或“我反對”,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弄得自己騎虎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