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小心謹慎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很多人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所以有時你會發現,有些員工非常謹慎,在公司里的表現,就像林黛玉進賈府的表現一樣,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有人才有事,先弄清對方是誰
你要記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為”,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聯系在一起。你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不要急于判斷它究竟是對還是錯、是真還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對方是誰,這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鄭板橋去一個寺院游玩,并去拜見方丈。方丈見他衣著儉樸,以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說了句“坐”,又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方丈頓感此人談吐非凡,就將鄭板橋引進廂房,一面說“請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經細談,得知來人是赫赫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時,方丈急忙將其請到雅潔清靜的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最后,這個方丈再三懇求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思忖了一下,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滿面,連連向鄭板橋施禮,以示歉意。
這個故事通常用來諷刺方丈勢利眼,其實方丈是根據對方的身份,采取了相應的方式和態度,只不過一開始沒弄清楚,看走眼罷了。
平時生活中,你可以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在公司里,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說什么都比較正確;如果你和我平級,那就以“來而無往非禮也”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的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但也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有人會說,這不是沒有是非觀念嗎?但事實并非如此。
有人才有事——上司的事
在中國社會,職位低的人不宜反駁職位高的人。例如,老板是你的上司,他冤枉了你,你該怎么辦?如果據理力爭的話,他也許會認識到是他的錯而非你的錯,但這又如何呢?他身為老板,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一定會覺得很沒面子。
沒有面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設法找回面子。如何找呢?很簡單,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找著了,他的面子便全回來了。如果有人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錯,你真的插翅難逃,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你遲早會被逮個正著。
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負重,其實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發,就會覺得奇怪:“這個人怎么回事?難道我冤枉了他?”于是,他自然想著解開謎團,結果發現自己確實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內心愧疚而善待你。
通常,上司冤枉你,純屬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顛倒是非,存心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這種上司,足以證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據理力爭又有何用?不如另謀高就。如果你沒有其他出路,最好忍氣吞聲,說不定上司見你一直逆來順受,網開一面,不再針對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個迷糊的上司,你說得再對,他都可能斥之為狡辯,于事無補。不如安靜下來,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過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難相處。因為太過分明,以致剛愎自用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看法都是對的。說你錯,你就錯。你據理力爭的話,只會弄得面紅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種人,那他就是無心犯錯。這種無心的過失,是應該諒解的。沒有必要得理不饒人,讓無心錯怪你的上司難堪,所以應當用沉默來暗示他有錯誤,使上司自己察覺,自行校正。
有人才有事——平級的事
如果在公司里,一個與你職位相當的中層干部發現你的錯誤卻沒有當面告訴你,而是到處宣揚,那你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錯,照樣宣揚一番,讓他嘗嘗同樣的滋味。這不是面子問題,也不是心胸狹窄的表現。而是“交互主義”,即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如果他發現你有差錯,當面規勸的話,雖然你一時可能無法接受,但是他既然說的是事實,出發點又是為你好,你終究會心生感激,又怎么會記恨他呢?但他卻沒有和你說,反而到處宣揚,分明是讓你難堪。
有人才有事——下級的事
如果你的下屬或者是另一個部門職位比你低的人在背后議論你的過失,你通常會毫不猶豫地“修理”他一下。而且“當年別人教誨我,如今我也應該教誨別人”的想法,很容易變成理直氣壯的借口:“修理”他,是讓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話最好當面說,不要背后胡扯。
所以,對象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應該不同。先弄清楚是誰說的,然后再行定奪,這就是一種“經”,如何應變,則是個別的“權”。
我們一直重視倫理,對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關心。看見或聽說一個人,總要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樣的人,并且依據身份、地位作出不一樣的反應,才算合理。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便進一步達成預期的目標。這不是勢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沒有什么不好。
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會上當
“小心不要上當”,并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要給壞人可乘之機。
正因為小心,才會時時用心。可以相信的時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變,不可不防”。這些話都是我們常說的,看起來互相矛盾,卻是因“時”而制宜。
在公司里,你可以選擇相信下屬,也可以選擇不相信下屬。你相信下屬,萬一他騙你,大家就會嘲笑你,“三兩句話,把他騙得團團轉”,結論是你“缺乏判斷力”。但你不相信下屬,又怎能與其相處?怎能把工作安排給他?所以,在信與不信之間,需要自己拿捏。
一般情況下,我們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程度。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信。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當。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騙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你無法要求別人絕對誠實,因為沒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凡事都追求合理
在公司里,你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上司和下屬才會接受。例如,公司的制度,大家都知道制度要遵守,但也清楚制度容易僵化,易變得不合時宜,因此在制度范圍內,多半喜歡權宜應變,以求合理變通。凡是不會變通的人,都會被人斥為“死心眼”“死腦筋”。
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
既然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管理下屬的過程中,就應該“反求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用自己的合理來影響下屬,使下屬也能合理。自己不合理,卻希望員工合理,結果經常不如意,這時怨天尤人也是枉然。
但是,合不合理,各人的標準不一,你認為合理,我可能認為不合理,因此這個“合理”也會引起很多爭執,產生很多不愉快。不過,凡事自己求合理,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下屬的“合理”標準不同,但你的出發點是好的,至少問心無愧。至于是否會引起爭執,聽天由命吧。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消極,但總比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使大家不高興,甚至造成誤解好。
通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合理
他人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出你的行為是否合理。比如當員工表現出不合理的行為時,不要指責他的缺失,而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如果是自己的行為不合理,馬上調整過來,員工也可能隨之表現出合理的行為。要改變對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變自己。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時,甲突然提到丙,問:“你認識丙嗎?”乙的第一反應是“不認識”,因為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圖。
一句“不認識”,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以下幾種不同的意思:“真的不認識。”
“雖然認識,但是并無交情。”
“認識是認識,跟不認識差不多。”
“你有什么事情,要問我認不認識。”
“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認不認識與你無關。”
說“不認識”有很多好處:
第一,減少許多風險,省卻許多口舌,避免許多麻煩。如果乙在不清楚甲的意圖時就說認識,甲接下來很可能說:“那真是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件事要找丙幫忙,麻煩您幫忙引見一下好嗎?”這不是自討苦吃嗎?這時候說“好”,會增加不少麻煩;說“不好”,等于駁了甲的顏面,令甲不滿:“這點小忙都不愿意幫,還說是朋友呢!”
當丙身居高位時,乙如果先說“認識”,事情來了,再推說“不認識”或者坦白說明自己不愿意幫忙,甚至直接指稱對方根本沒有權利提出要求,都是傷感情的做法。
第二,可以探聽信息。如果丙對乙心存不滿,忍不住對甲抱怨幾句,甲如果不清楚乙和丙的關系,多半不敢直截了當地傳話過去,必然先問:“你認識丙嗎?”假若乙說“認識”,甲就不會再說什么,以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徒然失去獲得信息的機會。若乙說“不認識”,甲才會放心地把丙的話告訴乙,乙也能了解丙對他的不滿,以便采取適當的對策。
有很多人認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也是朋友,所以三個人之間的關系很復雜。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在不清楚對方的意圖時,是不會承認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系的。因此,貿然問起別人之間的關系,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明明認識卻裝成不認識,這種不合理的行為完全是因為甲不合理在先。
打聽別人之間的關系,一開始就應該把目的說清楚。比如:“你認識丙吧?他托我給你帶了點禮物。”乙一定回答“認識”。如果一開始不能做到合理,直接問:“你認識丙嗎?”得到“不認識”的回答后,就要調整:“哦,他說和你很熟,還想約你吃個飯呢。”那乙也會向合理的方向調整。不要以為從“不認識”調整到“認識”很難,中國人擁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進退自如,因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狀:“哦,你說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剛才沒聽清,還以為你在說××呢。”
先說明自己的目的,再去問對方,以便給對方斟酌的空間,這才是合理的行為。不要責怪別人不誠實,不要認為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人造成的。殊不知種種缺失,實際上都與“我”密切相關。